近年来,河南省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立足于全周期生命健康保障,从群众急难愁盼的健康需求入手,在多领域积极探索实践,让优质医疗资源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从指尖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覆盖全省,到古方新用推动中医药发展,再到“五小”专项行动筑牢儿童健康根基,河南以“小切口”改革撬动“大民生”温度,让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传统医药焕发新生、下一代健康防线更加牢固,交出了一份有力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卫生健康“民生答卷”。
河南省“五小”专项减少“小眼镜”科普宣教进校园。孙萨迦 摄
优化就医“关键小事”,连接民生大事
“现在挂号、缴费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不再像以前那样排长队,之前的检查报告也都可以随时调取查看,真是太方便了!”五一假期期间,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智慧门诊大厅,市民王女士正带着家人用手机扫码取号,电子屏上还实时显示各个科室的候诊人数。
像王女士这样“一部手机走遍医院、点点屏幕预约专家诊疗”的体验,正是河南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缩影之一。一件件“关键小事”连接着民生大事。
近年来,为进一步优化群众看病就医过程中的“关键小事”,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多部门从关键环节创新微改革,满足新时代群众对健康服务的新需求。
在日均门诊量过万人次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内智能导航机成为提升患者就诊效率的“得力助手”。这是“便民就医”少跑腿七项举措之一,患者只需轻点导航机屏幕选择目标科室,系统将直观展示路线、距离及所需时间,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在河南省安阳市,群众通过“健康安阳”微信公众号打造的“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可查阅在各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和图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也可在平台实时掌握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数据,为互认工作的科学决策和监管,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河南省内所有县(市、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项目达到230项,实现全省三级医院和二级公立医院全覆盖,患者人均医疗费用支出减少141.25元人民币。
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23年以来,河南省持续推出“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提质量、强能力系列举措,聚焦医疗服务中的难点、堵点,构建便民惠民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看病更舒心、服务更体贴,聚焦“小切口”,创新“微改革”,服务“大民生”,打造河南“便民就医”服务品牌。
北京积水潭医院郑州医院(郑州市中心医院) 门诊护士为患者指引挂号。陈亚平 摄
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不断传承创新
不仅在“便民就医”方面下功夫,河南更是在中医服务能力方面不断创新,为群众提供更为贴心的健康保障。
近年来,河南持续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从整合资源推动道地药材协同发展,到科技创新重塑中医药产业格局,再到中医药文化传承激发乡村活力,作为中医药学主要发祥地和中医药文化大省,河南始终将中医药发展置于重要战略地位。
2025年3月,在河南省中医药强省建设现场会上,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发布本年首批“揭榜挂帅”项目。其中,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主任、全国名中医赵文霞根据古方改良的胃胀舒合剂,也在项目之列。
“这款药临床广泛应用30余年,效果显著,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具备了从院内制剂走向市场的基本条件。”赵文霞介绍,该项目属于院内制剂向新药转化,将为院内制剂到中药创新药物的跨越提供重要的证据支撑,力争获得申请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批件,为下一步新药上市做准备。
业内专家认为,河南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中医药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
一方面,河南发挥本土中医药优势、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岐黄工程”“仲景工程”,做好中医药流派挖掘保护工作,加快中医药“走出去”步伐,以“中医药产业”推广“一城一药一产”模式,推进豫产道地药材在药、食、用领域的产业培育。
另一方面,还将推进河南省中医药科学院和国家医学中心融合发展和科研业务建设,支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业务建设,提升首批40家河南省中医药重点实验室科研承载能力,实施100项以上省中医药科研专项和200项以上行业联合共建课题等。
携手护新芽,为“小树苗”们筑牢健康根基
“五一”假期期间,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大厅前来就诊的群众络绎不绝,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此求医问诊。儿科门诊主任王伟连续接诊了几十名生长发育存在问题的孩子,其中20人跟肥胖有关。不仅是肥胖,儿童近视、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几乎每天都在各大医院上演。
儿童健康是全民健康的基石,尤其是在人口大省河南,儿童健康问题更是关注的重点。
2024年12月,河南省针对儿童突出的肥胖、近视、心理行为异常、骨骼发育异常及龋齿五大健康问题,发布《河南省儿童健康“五小”专项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下称“五小”行动),旨在通过三年努力,构建部门联动、医校合作、社会共治的全新工作模式,全面优化儿童健康“预、筛、管、治、康”一体化服务链条,让上述重点健康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并改善。
“不少疾病,如果在胎儿期不加以注意,孩子出生后患病概率会大大增加。”王伟称。基于此,“五小”行动计划将防控关口前移至胎儿期及婴儿期,如强调孕妇的孕期管理、重视提高母乳喂养率等关键措施,从生命起点预防低体重儿、巨大儿以及早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减少肥胖的代际传递。
“这不是一场为期三年的短暂风暴,而是一场关乎世代的持久工程。”在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看来,青少年健康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和环节,必须依靠多部门协同合作,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
在“五小”专项行动的框架下,跨部门协作机制也在有序运转。其中,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推行“健康副校长”制度,邀请儿科专家、营养师等专业人士进驻校园,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并参与制定学校的健康教育计划和健康管理措施等。同时,《河南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等相关方案的出台也为青少年健康事业提供了有力支持,为“小树苗”们筑牢健康根基。
河南省卫生健康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河南将加快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更好推动资源向基层、预防和中医倾斜,更好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保障和运行机制,更好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健康河南建设。(齐永 郑良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