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一则讣告牵动无数人心——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张北平教授因病逝世,年仅52岁。她不仅是中医界的“国医传承人”,更是一位用创新与仁心改写患者命运的医者。斯人已逝,但她留下的“医镜融合”之道、对生命的敬畏,仍在中医传承的长河中激荡回响。

一、从“伏毒理论”到“医镜融合”:她让古老中医焕发现代生命力

在张北平的字典里,中医不仅是古籍中的智慧,更是与现代医学并肩作战的武器。她师承全国名老中医吉良晨,却拒绝固守传统,大胆提出“伏毒理论”——将癌症前病变、炎症性肠病等疑难杂症视为潜伏的“毒邪”,用中药调理体质、调节免疫,为患者赢得逆转生机的可能。
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开创的“医镜融合”模式,将中医辨证与胃肠镜等现代影像技术结合,让病灶无所遁形。一位萎缩性胃炎患者曾感叹:“张主任不仅开药方,还通过内镜图像告诉我病灶如何变化,中医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眼见为实’的踏实。”

二、1000余篇论文、20年科研攻坚:她用数据证明中医的价值

有人质疑中医“玄虚”,她却用11项国家级课题、17项省部级研究交出答卷。她带领团队攻克脾胃病领域的“硬骨头”,以第一完成人斩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奖,更让两项中医诊疗方案成为国家行业标准。
她的专著《脾胃病临证新探》被同行奉为“宝典”,但更打动人的,是她论文中那些“冰冷数据”背后的温热故事:一项覆盖3000名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癌变风险降低40%。“这不是冰冷的数字,”她曾说,“是3000个家庭的重生希望。”

三、岭南名医的“最后一课”:仁心比医术更需传承

“张主任的号总是一号难求,但她永远把最后10分钟留给农村来的老人。”一位年轻医生回忆。她坚持为外地患者加号,亲手整理《脾胃病患者居家调护手册》,连煎药火候都写得清清楚楚。
即便在病重期间,她仍牵挂着未完成的《中西医结合肠病诊疗指南》。同事回忆:“她总说,中医要走向世界,不能停留在‘祖传秘方’的想象里。”这位身披白大褂的斗士,至死都在为中医现代化奔走。

四、送别之后:我们该如何铭记一位医者?

张北平的离世,让无数患者失去了一位“胃病克星”,让中医界痛失一位破局者。但她的精神早已生根:

  • 她培养的50余名博士生,正带着“伏毒理论”走向全国;
  • 她制定的诊疗标准,被纳入2025年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指南;
  • 她那句“中医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代的生命科学”,仍在年轻医者中回响。

网友留言:
@杏林春暖:“她让我相信,中医不是‘慢郎中’,也能跑赢死神。”
@脾胃病患者家属:“今天带着孩子来看病,终于懂得她为什么总说‘治的是病,救的是心’。”

结语:
张北平用52年光阴,将中医从“经验”淬炼成“科学”,从“古籍”推向“国际”。她离去的背影,恰似一盏明灯熄灭,但她点燃的中西医结合之火,终将照亮更多生命。转发致敬,愿中医星河中,永远闪耀她的名字。


(本文部分资料引自广东省中医院讣告及公开学术文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