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不自医"这句老话,在当今医疗体系中仍然有着令人心痛的现实意义。2025年5月9日,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张北平因病离世,年仅52岁。消息传出,无数患者陷入悲痛与不解:这位曾经年轻貌美、医术精湛的名医为何会中年离逝?

一名合格医生的培养本就不易,而在此基础上,能成为一名有能力、有仁心的好医生,除了个人努力之外,更离不开多层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我们都未必能看得到这些杰出的优秀医生。

毫不夸张的说,有能力的医生不少,但有能力又有责任的医生,那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了,毕竟就如同曝光的那样,走捷径的半吊子医生也不在少数!



广东省中医院张北平医生去世,年仅52岁,死因曝光,让人感到可惜

也正因如此,当张北平医生去世的消息传出后,大家才会觉得格外的惋惜!不仅仅因为生命的逝去本就令人哀痛,更因为52岁对于一个出色的医生而言,是最好的年纪,这个阶段的医生不仅技艺精湛而且经验丰富,在治病救人的同时,也是年轻医生的指路明灯。

张北平医生的意外离世不仅令人惋惜,更是整个医疗系统的损失。“医者不自医”这句话,俨然成了一计回旋镖,像张北平这样在最鼎盛的年纪意外离世的医生并非个例,就在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创面修复中心主任陆树良教授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4岁。



回顾张北平的职业生涯,她的成就令人敬佩。1998年毕业后即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2009年便担任脾胃病科科主任,当时她才36岁。在中国医院系统中,如此年轻就能担任科主任实属罕见,这充分体现了她超群的医术水平和领导能力。2019年,她晋升为脾胃病科大科副主任兼学科带头人,事业正处于巅峰期。

作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北平还身兼多重学术头衔:国家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科专科带头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广东省首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她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百余篇,获得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一次。



官方讣告中只提到张北平"因病医治无效",网络上有消息称她可能死于心源性猝死,尽管未经证实,却折射出一个残酷现实:即使是医术高超的医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也可能束手无策。一位精通养生之道的中医名家最终倒在了自己最专长的领域,令人唏嘘不已。

守护患者健康的前提,是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在患者心中,张北平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温暖人心的医者仁心。一位患者家属回忆道:当年自己母亲做胆石手术时,手术室灯光突然重新亮起让她十分担心,是张主任亲自安慰解释,缓解了她的焦虑。这样的故事在她的患者中不胜枚举,许多人视她为"救命稻草",如今这根稻草的折断,让患者们悲痛不已。



许多曾经接受过张北平治疗的患者,在得知她去世的消息后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有患者回忆说:二十多年前初次见到张北平时,她还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不仅人美心善,医术更是高明。从青涩的年轻医生到德高望重的科室主任,张北平的成长轨迹深入人心,患者对她的回忆成了这名杰出医生最后的追思。

医生的高压工作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长期加班、睡眠不足、精神紧张已成为医生职业的标配,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即使是精通养生之道的医生,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也难以保证自身健康。



医生猝死现象在中国并不罕见。意外离世的医生平均年龄仅为48岁,远低于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作为普通公众,我们能做的是理解医生的不容易,减少医患矛盾,给予医生应有的尊重。每一位患者少一点抱怨,多一分体谅,或许能为医生减轻一些心理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精力关注自己的健康。



可叹52岁,本该是医学专家经验最为丰富、可以为患者和医学事业贡献更多的黄金年龄。张北平的离去也给医疗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如果她能够多关注一点自己的健康,是否能够继续在医学道路上前行,造福更多患者?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但它提醒每一位医务工作者:守护患者健康的前提,是守护好自己的健康。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