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总说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天使,但有时候,医学博士也救不了自己的命!
5月14日,广东省中医院发布一则讣告,脾胃病科大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张北平教授,因突发心源性猝死,年仅52岁。
张北平是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生前专攻胃癌,老师也很厉害,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吉良辰教授、国医大师王庆国教授等诸多业界泰斗。
但就是这样一位优秀、有资源的医生,结果5月9日病了却也难自医,最后不幸去世。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天,她依旧如往常一样,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手术。
手术后,她又马不停蹄地接诊,到了晚上,她还心系科研,召集团队成员讨论课题。在她去世的当天,医院的官网甚至还在宣传她和她的团队。
在她的从医生涯中,每年接诊的患者超过5000人次,每周坐诊4个单元,日均接诊40余人。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是个铁人都顶不住,更何况据说她在去世前还患上了肿瘤。
不少网友在得知张教授去世的消息之后,都直言她肯定是累死的。
张北平教授生前致力于解决胃癌问题,她基于深厚的中医经典理论,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大胆地提出了“伏毒理论”学说。
她认为,身体里会藏着一些看不见的“毒”,平时感觉不到,等发作的时候才突然冒出来搞破坏,常常会导致病情久治不愈,甚至突然恶化。
像胃癌早期症状、肠子里长息肉这些毛病,就是因为这些毒在身体里偷偷搞鬼,慢慢消耗人的健康,因此,以“清解伏毒”作为核心治法,成为了她攻克这些疾病的关键策略。
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倡导“医镜融合”模式,即把中医辨证与消化内镜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她的这一创新举措,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除此之外,她主持或参与了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十几项,发表核心期刊及SCI论文100余篇,同时,她还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48名。
她生前如此优秀,专攻胃癌病变,却也无法在意外来临时挽救自己的生活,医治不了自己。
她的离世,引发了人们对于医生群体健康问题的深刻反思,也不禁让人想问,医者为何不能自医?
其实,研究表明,高达78%的医务工作者在出现症状时,会优先考虑患者而非自己。
在张北平教授去世前仍坚持接诊的行为中,我们便能深刻感受到这种“患者优先”思维的体现。
医生们长期处于高压状态,身体的痛阈会提高。心内科数据显示,医生对自身心绞痛症状的误判率是普通人的3.2倍。
而且,连续工作12小时后,医生自我健康评估准确率下降58%。
世卫组织也早就做过研究表明,人如果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个小时,中风的风险会相应涨35%。
医生在专注于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自身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所以我们往往会看到很多医生年纪轻轻就因病去世或者是意外去世。
医生的健康问题,其实不仅仅关乎个人,更影响着整个医疗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每一位医生都是医疗队伍中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倒下,可能意味着众多患者失去了及时救治的机会,也会给同事们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
张北平教授的离世,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着社会各界必须重视医生群体的健康状况。
要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改善医生的工作环境刻不容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医生自己要能对身体有一个基本的判断。
不要以为自己是医生,对自己身体的掌握会更加全面,疾病来临的时候,不分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