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视剧《亮剑》的末尾阶段,“铁三角”讨论美军战斗力时李云龙和丁伟都有些轻视,唯独与之交过手的孔捷极为痛心,他说到自己部队的情况:
“二次战役的时候,我这个军的一个师包围了美八军的一个营,战斗打了一昼夜硬是打不下来...我孔捷打了一辈子仗,还没碰到过这么强悍的对手,战斗打了一天一夜,美军那个营伤亡了三分之二,可最后还是让他们突围跑了。”
在真实历史上,志愿军进攻美军的结果往往也是如此,包得住、啃不下。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方很少全歼美军,歼灭美军最大的建制是第二次战役中的第31团。
而在麦克阿瑟被换掉后,志愿军未能再完整吃下美军一个团级单位。像一个美23团战斗队,我方几次组织过数倍兵力进攻,硬是没能拿下。
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美23团战斗队面对的是我四野、二野的主力,明明人数悬殊,为何战果却是如此呢?哪方面出了问题?
一、砥平里,邓华的遗憾
第四次战役初期,美军由于步子迈得太大,在砥平里和横城两个地区形成突出部,这就给了志愿军歼敌的机会。
然而我方兵力有限,只能择其一进攻,先打横城还是砥平里?志愿军高层为此展开争论。
韩先楚觉得应选择砥平里,此处敌军人少,又是关键枢纽,拿下之后能直接威胁敌军侧后,改变战场形势。
邓华却认为先打横城更好,这里敌军人数虽众,战斗力却偏弱,且正处于运动之中,比攻坚砥平里更有把握,没理我放着到嘴的肉不吃,先去啃硬骨头。
两位副司令员意见相左,彭老总一时也难以决策,他罕见地在两天内三次变更部署。经反复权衡后,最终还是支持了邓华的意见。
很快,志愿军攻克横城,歼敌过万,可在随后的砥平里战役中却吃了亏。
砥平里守敌有美第23团、第1游骑兵连、第37炮兵营、第503炮兵营B连、第82自动高射武器营B连、第2工兵营B连,坦克一个连,第2医疗营1个排,外加一个法国营,人数共计6000余。
为拿下敌人,邓华集结了39军115师343团、344团;40军119师356、357团和120师359团;42军125师375团和126师376团、377团。
此外增援火力有炮兵29团2个连,炮兵42团1个连,炮兵45团1营。步兵的8个团都经历了连番大战未满编,不过上万人还是有的。
本来以为拥有数量优势,志愿军能像攻克横城一样再次拿下胜利,但没想到砥平里情况完全不同。
李奇微在横城战事结束后,就给砥平里的美军下达坚守的死命令,随即美军紧急修筑、加固工事,摆出要命的势态。
砥平里之后的利川一线,美军早已进行了防御部署,有美骑1师、英27旅、美24师、美2师和南朝鲜几个师随时可以调动。这让美军并未出现一触即溃的现象。
而美军在砥平里的火力布置,让志愿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伤亡。
美军当时在砥平里配备了6门M114式155毫米榴弹炮;18门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51门迫击炮;6辆M16自行高射机枪;4辆M19自行高炮;21辆M4谢尔曼坦克。
其在一线阵地摆开了12个连,每个连正面约为500米、能分到8门炮。就这么大点空间,用8门炮来防御,那可太富裕了。
美军不是孟良崮上的整74师,其弹量充足,仅2月13日晚就发射各型炮弹24400余发,炸得天都变红了。
再看志愿军,进攻部队口径最大的是105毫米榴弹炮,仅有20门,弹药也不多,火力方面处于被压制状态,攻坚极为困难。
打了两天后,美军后方防线的美骑1师5团援兵已经抵达,韩6师、英27旅也逼近外围,如此情况下再打伤亡会很大,邓华只能下令撤退。
此战之后,彭老总和邓华都感叹过应该听韩先楚的,邓华也认为这次失利是他极大的遗憾。
二、自隐里之战,王近山的遗憾
美23团战斗队在第四次战役中受损不大,因而继续投入到了第五次战役,很凑巧地再度被志愿军包围。
不同于砥平里的阵地战,此次美军是在运动阶段被二野王牌围住,原本志愿军很有希望完成歼敌的。只可惜,因为指挥系统的混乱导致错失良机。
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王近山三兵团是主攻部队,奉命在中线用一个夜晚歼灭面前的土耳其旅,随即包围歼灭美军第三师,然后再与兄弟部队配合,一同歼灭两翼的美24师、25师。
可惜战端开启后,三兵团接连出现失误,目标一个都没完成。志愿军司令部见此马上调整策略,转而让宋时轮九兵团做主攻,三兵团的12军划归宋时轮指挥。
12军就是原中野6纵,王近山的老部队,此番调动肯定会让王近山有些面子上挂不住,但眼下考虑的是全盘胜负,为了大局也只能听从命令。
划到宋兵团后,12军接到的首个作战目标是歼灭面前的韩5师,随后在12小时内快速穿插至战线最南端的束沙里,再以一部分兵力迂回切断24号公路,将敌军退路堵住。
根据情报,当面之敌基本都是韩军,美国人虽有但不多,所以12军没有做足预案。战斗开始,韩5师跑得非常快,刚接触就疯狂逃窜,12军没能第一时间兜住。
而在敌第二道防线上,有相当数量的美军在积极抵抗,因此全歼韩5师、12小时穿插到束沙里的任务都没能完成。
12军31师受第九兵团直接指挥,为赶时间,一路猛冲猛打,自身遭遇轰炸伤亡惨重,虽突破了美军阻拦,但还是有些超时,预想中的口袋就没能扎上。
35师打加里山时也出现意外,这里是切断24号公路的重要据点,情报显示由韩军驻守,因此配备了3个炮兵营的35师,只抵达1个就展开了进攻。
然而打起来后才发现,此处守军是美2师38团的两个营,炮兵火力覆盖未能有效摧毁敌工事,步兵进攻时伤亡很大。
好在35师是精锐,103团1营6连找到薄弱处,选择从峭壁上隐蔽接近,攻上1050高地,成功拿下了加里山。
可轻视带来的结果也是严重的,副师长蔡启荣、103团团长和参谋长等人不幸牺牲,103团和105团两个团基本失去战斗力。
公路被切断后,自隐里的敌人已无退路,这时12军34师也进至自隐里东北的三巨里,形成极佳歼敌态势。
12军军长曾绍山查明被围住的敌人是美23团的2营、3营及法军1个营,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当即决定将这股敌人吃掉。
但35师已基本失去战斗力,能打运动战的就34师的两个团,仅凭曾绍山自己手里的兵力是不够的。他连忙向宋时轮请示,将31师调回来,这样更有把握。
宋时轮很快回复,31师穿插事关战役大局,不能轻易更改。倒是可以留100团回来协助作战,其余的部队继续南下。
尴尬的是,100团和12军军部没有建立直接通讯,所以该团没接到新命令,依然是跟着31师南下了。
兵力不足,还打不打?曾绍山没有犹豫,打!他命令34师主攻,35团截击,一定要狠狠打击美国人。
可惜的是,美23团两个营和法国营组织撤退时非常聪明,先呼叫飞机炸,再用远程火炮轰,接着以12辆坦克开道,用200辆各式汽车搭载步兵紧随其后。
12军即便控制着公路旁的高地,终因兵力和火力点问题,无法挡住敌主力,被其逃脱。这一战跟砥平里不同,美军无法坚守,只能撤退。运动战本是我军最擅长的,却没打出应有的效果。
据美方资料《ebb and flow November 1950-1951 July》记录,美法军共阵亡72人、负伤158人、失踪190人,而志愿军伤亡有3000多。
这是他们的单方面数据,并不能做准。但12军伤亡大,这是肯定的,副政委李震看到战报时,直接伤心得哭了,此事可见当时之苦。
如果31师能及时回来,我军就有了绝对优势兵力,那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说全歼敌人,至少其伤亡要翻倍。
虽然12军那时不是王近山指挥,但作为他的老部队,能歼灭大量美军肯定与有荣光。可现实相反,战果少、伤亡大,煮熟的鸭子都飞了,作为一个指挥员,怎么会没有遗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