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5月初的一个清晨,处在弥留之际的开国中将王近山突然如回光返照般辗转反侧,口中还反复呢喃着“部队推进到什么位置了?谁在前线指挥?”之类的话。
正当在场的医护人员及家属一片愕然之际,王近山之子王少峰却凑到父亲耳边轻声道出一句:“放心吧,李德生叔叔已经上去了”。随后,王近山疲惫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久违的笑容:“李德生上去我就放心了……”
一位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将军在最后时刻心心念念的不是家庭亲情,而是在战火洗礼中凝结的深深战友情,不禁令人感慨动容。而提到王近山和李德生数十年如一日的革命友谊,上甘岭战役又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话题。
如今,提起这场永载国内外史册的经典战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志愿军第15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死守不退,最终换得战役最终胜利成果。
其实,在上甘岭战役的最终阶段,锁定战役最终胜局的“定海神针”正是时任志愿军第3兵团第12军副军长的李德生。以至于在战后总结大会上,身为兵团代司令员的王近山发出这样一句感慨:
1952年10月,鉴于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已逐渐掌握战略主动权的紧张态势,时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开始坐立不安了。
在给刚就任“联合国军”总司令不满半年的克拉克信中,范弗里特提议主动发起一场小规模的进攻战斗,即所谓的“金化攻势”,借以迫使志愿军进入被动防守的地步。而他属意的战场,正是位于朝鲜金化以北不足三英里的五圣山地带。
10月20日下午,时任志愿军第12军军长的曾绍山一个电话打到了31师师部,向31师政委刘瑄传达了兵团关于调91团进入平康以北地区,以预备队形式随时支援上甘岭战斗的指示。
在此之前,志愿军第15军作为防守上甘岭地区的主力军,仗打得可谓是异常艰难。尤其是下辖的第45师,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几乎全员上阵,如同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动员全团参加攻击山崎大队的场景相类似。
但与李云龙独立团胜券在握的“吃肉喝汤”不同的是,45师上下是抱着必死决心投入到这场空前残酷的战斗之中。
截止到10月20日这天,坚守上甘岭阵地近一周的45师全师伤亡超过3500人,伤亡最大的两个主力团加在一起也不满200人,基本上已无力再战。
每当回忆起这一幕,时任第15军军长的秦基伟在悲痛之余,不免又多出一丝愧疚之情:
这边15军的伤亡数字在不断攀升,另一边的美军却在出动三个步兵营猛攻上甘岭高地的同时,出动了30架次的B—26轰炸机和40余辆坦克、300余门重炮作为步兵协同作战的火力支援。
敌变我变,这种情况下,我军指战员必须当机立断,义无反顾的向上甘岭增兵助战。随后,12军第31师91团作为15军45师预备队,先行进抵上甘岭西南侧的597.9高地,其余几个团也陆续在之后投入这场战斗。
为统一前方战事指挥,时任志愿军三兵团副司令员的王近山调12军副军长李德生紧急前往新成立的五圣山战斗指挥所,统一指挥一线的12军、15军所属部队以及炮兵第七师。
初到前线的李德生,随即与91团团长李长生就前沿部队的弹药供应和伙食补充展开了一番探讨。
值得一提的是,李长生率91团投入597.9高地作战后,极大的稳固了阵地防御。
为了减少部队伤亡,也为了避免部队编制过多而引起指挥混乱,李长生将部队编为9个梯队,一个连一个连的逐次投入战斗,无论伤亡如何,每个连只作战一天,而后即进入短暂的防御休整。
而这种日后被誉为“小兵群”的战术,正是12军第31师在此前金城防御作战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成效显著的战术。
在驻守597.9高地上的所有指战员均达成一致意见后,李长生将这一战术经验上报指挥部,而后又在李德生的批准下进行推广。
得益于战术运用的恰到好处,91团在597.9高地上不仅稳住了阵脚,而且与正面进攻的敌人打得来去自如。
一个连打一天,不论伤亡大小都按时换下来休整。下来时,留下一个连长、两个排长、四个班长给换上来的连队当“顾问”,然后再视情撤下来。上去的连队多屯少摆,利用坑道保存有生力量,利用野战工事以火力大量杀伤敌人。
此外,在李德生的奇思妙想下,部队采用挖猫耳洞存放和分时分段运输相结合的方式,将弹药顺利运输到一线作战部队手中;同时,用昼夜不停的生火做饭方式取代按时按点供给伙食的方式,保障了前线战士们的温饱问题。
即便时隔多年后,李长生仍旧对老领导李德生的创新性举措感到由衷赞叹:
值得一提的是,91团在后来的激烈战斗中,还涌现出一位全军著名的“孤胆英雄”胡修道,在身边战友全部牺牲的情况下,他凭借简陋的武器硬是在597.9高地坚守一天,击退了南朝鲜军的41次进攻,创造了一人就歼敌280余人的战史“奇迹”。战后,胡修道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荣誉称号。
1952年11月7日,距离上甘岭战役正式打响已过去近一个月时间,教员代表军委拟定了指挥上甘岭战事的李德生嘉奖电文:
对李德生而言,这既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同样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教员电报发送的次日,12军31师代师长李长林即亲率31师92团抵达上甘岭,鉴于当时597.9高地已经基本稳固,秦基伟便把目光聚焦到另一处537.7高地上,而他给予92团的准备时间却只有3天。
李长林当场提出了反对意见:部队长途跋涉,既缺少弹药,又对地形陌生,三天时间来准备反击恐怕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尽管李长林的意见不无道理,但站在秦基伟的角度来考虑,他又有着太多的难言之隐:537.7高地坑道的部队已经断粮断水十余天,情势岌岌可危,而一旦拖延日久,让韩军阵地进一步巩固加强,再进行反击的难度将会更大。
这一点,又与李德生重点关注和指挥的597.9高地战况形成了相对鲜明的反差,作为后方总指挥的秦基伟在愧疚和无奈之余,也只能忍痛下令92团全力出动。
此后一段时期的战斗中,537.7高地逐渐成为敌我双方主要的争夺战场。由于“联合国军”的炮火优势明显,92团伤亡代价过大,秦基伟和李德生又先后在537.7高地上增加了第93团2个营和第34师106团,总算是稳固了阵地。
此后,在攻守结合的战术指导下,坚守537.7高地的106团克服种种困难,直至战役最后时刻,顺利将该阵地移交至15军29师手中,才算是完成了自身的战略使命,同时也标志着上甘岭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客观来讲,李德生在后期亲临一线指挥时推广的“小兵群”战术,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尝试,以至于王近山在战役胜利后仍连连发出“全军都采用该战术,起码能少牺牲3000人”的感慨,足见其实战成效的显著。
因此,称李德生是促成上甘岭战役最终胜局的“定海神针”实至名归。也正因为在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中有这样一群“最可爱的人”保护,今日的我们才得以在和平与发展环境中共同见证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