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五行者,《大經》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此大乘是圓因;涅槃是圓果。舉此標如來行,非餘六度、通、別等行。前雖名大乘,不能圓運;前雖名涅槃,過茶可說,乃是菩薩之行,不得名為如來一行。

若圓行者,圓具十法界,一運一切運,乃名大乘。即是乘於佛乘,故名如來行。如《大論》云:「從初發心,常觀涅槃行道。」亦如《大品》云:「從初發心行、生、修,乃至坐道場,亦行、生、修,畢竟、發心二不別。」皆如來行意也。

此經明安樂行者,安樂名涅槃,即是圓果;行即圓因,與涅槃義同,故稱如來行。入室、著衣、坐座,悉稱如來者,此就人為語;涅槃就法為語。即人論法,如來即涅槃;即法論人,涅槃即如來。

二經義同也。《涅槃》列一行名,而廣解次第五行;《法華》標安樂行,廣解圓意。

今依《法華》釋圓五行。五行在一心中,具足無缺,名如來行。文云:「如來莊嚴而自莊嚴」即圓聖行;「如來室」即圓梵行;「如來座」即圓天行;「如來衣」有二種:柔和即圓嬰兒行,忍辱即圓病行。此五種行,即一實相行。一不作五,五不作一,非共非離,不可思議,名一五行。


云何莊嚴名聖行?文云:「持佛淨戒」,佛戒即圓戒也。又云: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即罪即福而見實相,乃名深達,以實相心離十惱亂等,皆是圓戒。「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即是佛之定慧莊嚴,故名佛聖行也。

云何如來室名梵行?無緣慈悲,能為法界依止,如磁石普吸,莫不歸趣。又以弘誓、神通、智慧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故以如來室為梵行。

云何如來座為天行?第一義天實相妙理,諸佛所師,一切如來同所栖息。文云:「觀一切法空,不動、不退,亦不分別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故如來座即天行。

云何如來衣嬰兒行、病行?遮喧、遮靜,故名忍辱。雙照二諦,復名柔和。文云:「能為下劣,忍于斯事」,「即脫瓔珞,著弊垢衣」即同病行。「方便附近」即同嬰兒行。

又復觀十法界寂滅,即如來座,名天行;拔九法界性相,故起悲,與一法界樂,故起慈,即是梵行;柔和照善性相,即同嬰兒;照惡性相,即同病行;又照善性相即戒,寂照即定慧,即是聖行。當知,一心照十法界,即具圓五行。

又一心五行,即是三諦三昧;聖行,即真諦三昧;梵、嬰、病,即俗諦三昧;天行,即中道王三昧。

又圓三三昧圓破二十五有:即空故,破二十五惡業見思等;即假故,破二十五無知;即中故,破二十五無明。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故名如來行。

又如來室,冥熏法界,慈善根力不動真際,和光塵垢,以病行慈悲應之,示種種身,如聾如瘂;說種種法,如狂如癡。有生善機,以嬰兒行慈悲應之,婆和、木牛、楊葉。有入空機,以聖行慈悲應之,執持糞器,狀有所畏。有入假機,以梵行慈悲應之,慈善根力,見如是事,踞師子床,寶几承足,商估賈人,乃遍他國,出入息利,無處不有。有入中機,以天行慈悲應之,如快馬見鞭影,行大直道無留難故,無前無後,不並不別,說無分別法,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圓應眾機,如阿脩羅琴。若漸引入圓,如前所說。若頓引入圓,如今所說。入圓等證,更無差別。為顯別、圓初入之門,慈善根力,令漸、頓人見如此說(云云)。


又圓五行,即是四種十二因緣智行:不思議識、名色等清淨即戒聖行;行、有等清淨即定聖行;無明、愛等清淨即慧聖行;十二支寂滅,又無前三種十二緣,即天行;能同前三種十二因緣滅,即嬰兒行;同前十二因緣生,即病行。

又是四種四諦智行:無作之道,即戒、定、慧聖行;無作之滅,即天行;慈悲拔苦,拔四種苦,與四種樂,即梵行;直悲,即病行;直慈,即嬰兒行。

又是七種二諦智行:圓真方便即是聖行;圓真之理即是天行;悲七俗、慈七善即梵行;同七俗即病行;同七真即嬰兒行。

又是五種三諦智行:俗諦中善是戒聖行;真諦中禪是定聖行;真諦慧即慧聖行;中諦是天行;拔五俗苦,與五真、中樂,是梵行;同五俗是病行;同五真、中,是嬰兒行。

又是一實諦智行:一實諦有道共戒、定、慧即聖行;一實境即天行;同體慈、悲合說即梵行;各說即病行、嬰兒行。

觀心圓五行者,上來圓行不可遠求,即心而是。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即觀心性,名為上定。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五行三諦,一切佛法,即心而具。初心如此,行如來行,應以如來供養而供養之。隨方向禮,至處起塔,已有全身舍利故。初心尚爾,況似解耶?況入住耶?《地持》云:「從自性禪發一切禪。」一切禪有三種:一、現法樂禪,即實相空慧,中三昧也;二、出生一切種性三摩跋提,二乘背捨、除入等,即真三昧也;三、利益眾生禪,即俗三昧也。當知,五行三諦,於一切禪中,皆悉成就,即初住分位。入此位時,無非佛法,是為圓心之行,豈與前五行次第意同?當知次第為麁,一行一切行為妙,即相待意也。若開麁顯妙,無麁可待,即絕待行妙意也。

問:《法華》開麁,麁皆入妙。《涅槃》何意,更明次第五行耶?

答:《法華》為佛世人破權入實,無復有麁,教意整足。《涅槃》為末代凡夫見思病重,定執一實、誹謗方便,雖服甘露,不能即事而真,傷命早夭,故扶戒、定、慧,顯大涅槃。得《法華》意者,於《涅槃》不用次第行也。


○第四明位妙者,諦理既融,智圓無隔,導行成妙。三義已顯,體、宗、用足。更明位妙者,行之所階也。但位有權實,布在經論。若《成論》、《毘曇》判位,言不涉大。《地》、《攝》等論判位,別敘一途,義不兼括。方等諸經明位,《瓔珞》已判淺深。般若諸經明位,《仁王》盛談高下而未彰麁妙。今經位名不彰,而意兼小大,粗判權實,然梵文不盡度,本經必有。

今〈藥草喻品〉但明六位。文云:「轉輪聖王、釋、梵諸王,是小藥草。知無漏法,能得涅槃…,獨處山林,…得緣覺證,是中藥草。求世尊處,我當作佛,行精進定,是上藥草。又諸佛子,專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決定無疑,是名小樹。安住神通,轉不退輪,度無量億百千眾生…,是名大樹。」追取長行中「一地所生,一雨所潤」,及後文云:「今當為汝說最實事」以為第六位也。前三義是藏中位;小樹是通位;大樹是別位;最實事是圓位也。

小草位者,人天乘也。輪王是人主位,釋梵是天主位,皆約報果明位。果義既有優劣,當知修因必有淺深。人位因者,即是秉持五戒,略為四品:下品為鐵輪王,王一天下。中品為銅輪王,王二天下。上品為銀輪王,王三天下。上上品為金輪王,王四天下。皆是散心持戒,兼以慈心勸他為福故,報為人主,飛行皇帝,四方歸德,神寶自然應也。

天乘位者,修十善道,任運淳熟,通是天因,加修禪定,進升上界。三界天果,高下不同,修因必深淺異也。《正法念》云:六萬山遶須彌,須彌四埵有持鬘天。有十住處,各千由旬。北四、餘各二。南名白摩尼,能十拍手頃,受三歸依。不雜餘心者,生此天受樂。轉輪王十六倍不及一,諸樂具悉從山河流出。二、名峻崖,昔於河濟,造立橋船,度持戒人,兼濟餘人,不作眾惡,果報可知。西方:一、名果命。昔於饑世,守持淨戒,淨身口意,種殖果樹,行者食之,安樂充滿。二、名白功德,昔以華鬘散佛上及塔上。東方:一、名一切喜。昔以華供養持戒人供佛。自力致財買華,果報可知。二、名行道。昔見大火起,焚燒眾生,以水滅之。果報(云云)。北方四者:一、名愛欲。二、名愛境界。三、名意動。四、名遊戲林。初者、見他親友相破,和合諍訟,得生此天。次、昔說法會。次、昔以淨信心供養眾僧掃塔,淨信上田。次、昔持信心,施僧衣,施一果直為作衣價,愛樂隨喜。


次、迦留波陀天,此言象跡,亦有十處:一、名行蓮華,昔持戒熏心,受三自歸,稱南無佛。所有蜂聲,尚勝餘天,況復餘果報耶!次、名勝蜂歡喜,昔信心持戒,有慈悲利益眾生,華香伎樂,供養佛塔。三、名妙聲,昔施佛寶蓋。四、名香樂,昔信心持戒,香塗佛塔。五、名風行,昔信心持戒,施僧扇,得清涼。六、天香風悉來熏之,皆倍倍增。香風尚爾,況念香風,隨念皆得。六、名散華歡喜,昔見持戒人說戒時,施澡缾;或道路中,盛滿淨水,施人澡缾。七、名普觀,昔於持戒人,以善熏心,於破戒人病,不求恩惠,悲心施安,心不疲厭,供養病人。八、名常歡喜,昔見犯法者應死,以財贖命,令其得脫。九、名香藥,昔於持戒、信三寶大福田中,施末香、塗香,淨心供養。如法得財,施已隨喜。十、名均頭,昔見人得罪於王,鬘髮受戮,救令得脫。

第三天,名常恣意,十住處:一、名歡喜峯,昔救護神樹,及夜叉所依樹,有樹即樂,失樹即苦。二、名優鉢羅色,昔淨信持戒,供養三寶,造優鉢羅華池故。三、名分陀利,昔造此華池。四、名彩地,昔信淨心,為僧染治袈裟,雜色染治法服故。五、名質多羅,此翻雜地。昔以種種食,施持戒、不犯戒等人故。六、名山頂,昔修造屋,遮風寒,令人受用故。七、名摩偷,此翻美地。昔持戒,悲心質直,不惱人。食施道行沙門、婆羅門,或一日、或多日、或不息故。八、名欲境,昔持戒,若邪見人病,施其所安故。九、名清涼,昔見臨終渴病人,以石蜜漿,或冷水施病人故。十、名常遊戲,昔為坐禪人作房舍圖畫,作死屍觀故。

第四、名箜篌天,有十住處:一、名楗陀羅,昔以園林,甘蔗菴羅等果林施僧故。二、名應聲,昔為邪見人說一偈法,令其心淨信佛故。三、名喜樂,昔施人美飲,或清美水,或覆泉井,不令蟲蟻入,行人飲之,無苦惱故。四、名掬水,昔見病苦者臨終,咽喉忽忽出聲,施其漿水,財物贖彼命。五、名白身,昔塗飾治補佛塔、僧舍,亦教人治補故。六、名共遊戲,昔信心持戒,同法義和合共故。七、名樂遊戲,昔持戒化眾生,令心淨信,歡喜戒施故。八、名共遊,昔法會聽法,佐助經營,深心隨喜故。九、名化生,昔見饑饉者、沒溺者,而救護之。十、名正行,昔見亡破抄掠,救令得脫,示嶮處正道。

次、日行天,遶須彌山,住於宮殿。外道說為日曜及星宿,略說三十六億。昔持七戒,令得增上果。風輪所持,此日行等大天與二大天,謂提頭賴吒、毘沙門,遊四天下,遊戲空中,受五欲樂,如意自娛。日行遶須彌山,隨在何方,山有影現,人說為夜。風輪持北方星,輪轉不沒,外道見辰星不沒,謂其能持一切世間國土,不知風力所為也。

不殺戒,生四天處。不殺、不盜,生三十三天。加不婬,生焰摩天。加不口四過,生兜率天。又加世間戒,復信奉佛七戒,生化樂、他化兩天。所持戒轉勝,天身福命轉勝。又隨心持戒,思心勝者,其福轉勝。

三十三天者,一名住善法堂天。昔持七戒,堅固無嫌,施四果、病人、父母、入滅定人。慈、悲、喜、捨,與怖畏壽命,生善法堂天,作釋迦提婆,姓憍尸迦,名能天主。有九十九那由他天女為眷屬,心無嫉妬,善法堂廣五百由旬。


第三、名清淨天,焰摩天王名牟修樓陀,身長五由旬。百千帝釋和合所不及。

第四、兜率陀,此云分別意宮。其王名刪鬪率陀。

第五、涅摩地,此云自在,亦名不憍樂。

第六、名婆羅尼蜜,此云他化自在。色、無色不復書。小藥草竟。

中藥草位者,即二乘也。此就習果判位。舊云:「《成論》探明大乘,解菩薩義。」此則不然。論主自云:「今正自明三藏中實義。」實義者,空是。人師豈可誣論主耶?此即空門明二十七賢聖斷伏之位。《阿毘曇》有門明七賢、七聖斷伏之位。委在兩論。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