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湖南频道
在湖南长沙的街头巷尾,正涌动着一股温暖人心的力量。5260名“爱心妈妈”,在长沙市妇联的引导下,构建起覆盖3283名留守困境儿童的守护网络,在雷锋故乡谱写出超越血缘的大爱篇章。
“爱心妈妈 爱与童行”长沙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主题活动火热开展。单位供图
制度破题,构建全域协同的“护苗生态圈”
长沙市妇联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等8部门出台的《长沙市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实施方案》,通过建立“信息共享-需求评估-精准匹配-跟踪服务”的闭环管理机制,将民政部门的动态数据、教育系统的成长档案、司法部门的权益保障、妇联组织的结对行动进行整合,形成多部门联动的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体系。
望城区“爱心妈妈”张曼利20年来坚持帮扶困境儿童,目前已结对帮扶十余名儿童。受助学生小雨(化名)表示:“张妈妈不仅帮助我重返校园,还经常关心我的学习和心理状况,一路陪伴我成长。”
面对孩子们的感谢,张曼利坦言,在帮助孩子们的时候,“我就是抱着孩子们有需要就搭把手的心态,希望能有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爱心妈妈’队伍中来。”
基层创新实践不断涌现。湘江新区推出“爱心单位赋能计划”,促成晚安家纺等企业与儿童需求精准对接,已惠及200余名困境儿童。长华社区组建“爱心妈妈帮帮团”,整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力量,为困境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
精准滴灌,锻造专业赋能的“成长护航链”
在长沙县㮾梨街道高峰社区,一支由舞蹈队发展而来的“爱心妈妈”团队已壮大至60余人。她们既是龙华小学校门口的“人形红绿灯”,也是流动人口家庭的“编外家长”。
团队发起人石支援2014年受到“中国妈妈爱心联盟”启发组建该团队。2015年,面对4岁烫伤女童小娟(化名)20万元医疗费缺口,“爱心妈妈”们首次街头募捐,筹得7万元善款挽救孩子生命。2016年起,团队持续2920天帮扶一位轮椅父亲及其女儿,受助女孩表示:“石妈妈们让我懂得,真正的家是心贴着心的温度。”
十年间,该团队建立个性化帮扶档案,并创新“大孩带小孩”模式,吸引5名大学生志愿者加入暑期讲习班。
长沙市妇联将精准服务理念贯穿帮扶体系。宁乡市灰汤镇“00后”志愿者王淑禾团队开发《中华文化密码》课程,为乡村学校带去非遗文化体验,提升留守儿童群体文化自信。
从上至下的专业支撑体系的确立,让关爱行动更具生命力。长沙市妇联开发、家庭教育线上课程、沙盘游戏治疗及AI心理咨询等项目,有效提升帮扶质量。
文化浸润,激活传承创新的“精神基因库”
长沙市“爱心妈妈”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儿童关爱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25年春季,该项目组织结对儿童走进长沙气象科普馆,沉浸式体验气象科普文化;走进湘江新区莲花镇南科院子,感受花鼓戏、皮影戏、三棒鼓、弹词、高跷等非遗艺术的魅力。
长沙市妇联举办“和妈妈的美好时光”留守困境儿童阅读手工活动。单位供图
“爱心妈妈”龙礼为结对儿童小琳(化名)量身打造“四步成长方案”:通过绘本阅读打开心扉、户外活动培养自信、书法训练专注力,最终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与人生目标。
文化浸润培育出反哺社会的良性循环。在“爱心妈妈”王佩芳的引导下,受助儿童小强(化名)不仅参加了《少年领袖演说》夏令营,还主动参与残障儿童帮扶活动,实现了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
从最初的个人善举到如今制度化、专业化的公益体系,长沙市“爱心妈妈”项目持续拓展帮扶内涵,为儿童健康成长构建全方位支持网络。
从张曼利们最初“搭把手”的朴素善意,到如今制度化、专业化、可持续的现代公益体系,长沙的爱心版图仍在扩展。在这曲悠扬动人的“爱的协奏曲”中,每个音符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当整个城市成为温暖的怀抱,每颗幼小的心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黄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