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有一种超能力让你立即康复,你会选择:

A.所有的强迫症状完全消失

B.强迫症状永远不再出现

C.强迫症不再影响自己的生活

D.回到当初没有生病的状态

以上每一项看起来都非常合理,就像我们得了感冒,好了之后发烧、咳嗽等症状自然消失,日常活动不受影响,一切恢复如初,最好永远不再得。强迫症应该也差不多,是吧?

其实,这跟你想的还真不太一样。

对于怎样才算痊愈?

根据《精神障碍诊疗规范(2020年版)》,强迫症治疗痊愈的定义为: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评分8分以下(注意是8分以下,并非0分)、症状不再满足疾病的诊断标准(并非不存在)、患者功能完整、没有或较少出现焦虑和抑郁症状。


痊愈不等于症状彻底消失

过去,人们常把身体疾病的传统康复模式套用在精神心理疾病身上,认为治疗目标就是完全消除病症,就好比有感染就彻底把炎症消掉,有结石就把它碎掉排出体外。

但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生们发现这并不是唯一的做法。

事实上,精神心理疾病的病因极其复杂,它是遗传、神经生化、人格特点、家庭氛围、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很难将症状彻彻底底、完完全全清零。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回归正常生活,而不是彻底铲除症状。

强迫症同样如此。很多正常人也都存在强迫行为,但它不会引起痛苦,不妨碍生活。

经治疗后,尽管有时还会有点强迫症状,但症状来袭时,我们学会如何接纳,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很小或几乎不造成痛苦(例如在强迫症状上尤其是强迫动作上每天花费的时间少于1小时),伴随的焦虑在可以耐受的范围内或几乎没有焦虑,能有效应对压力,能重返社会,能与症状和平共处,那就是康复。

所以,强迫症的痊愈其实是身心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即便有症状,也能既来之则安之,轻松的随它去,不追随,不对抗,不受影响。


生活永远摆第一

生活就像是一块耕地,地里有时会长杂草,而强迫症状,就像是这些杂草。我们常常拼命想把它们拔掉,但拔了之后,它们还是会长出来。

这是因为,仅仅靠“拔杂草”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在地里种上庄稼,让庄稼茁壮成长,占据土地,这样杂草自然就没有生长的空间了。

对于强迫症患者来说,康复之路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如心理治疗)去除强迫症状这些“杂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中,把生活“种满庄稼”,让它充实起来。当生活被有意义的事情填满,强迫症状就无处生长了。

可能会有人说,道理我都懂,可是我做不到啊。痛苦的时候,哪有心情去看窗外的世界呢?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当身体某个部位出现疼痛的时候,如果你静静呆着什么都不做,疼痛感特别强烈;但如果你找点其他事情做,分散注意力,反而没这么疼。

对待强迫症也是同样的道理。越是痛苦,越要学会把注意力从症状上移开,将目光转移到外界事物,不要只和自己的内心和思想去博弈。

有的人为了治病,干脆辞职、辍学,想着养好病再继续,不提倡这样的做法。只有过好自己的生活,病症才会缓解,千万不要本末倒置。


起伏式的康复历程

强迫症显著的临床改善、恢复和完全缓解都可能会出现,但不会迅速发生。

研究显示,24%~33%的病例呈波动病程;11%~14%的病例有完全缓解的间歇期。

它的痊愈不像发烧感冒那样有个较具体的恢复期限,治疗过程往往比较长,并不是只要开始接受了治疗,就会一直顺利往前走,中间会遇到很多挫败和艰辛,症状波动起伏、长时间没有任何进步,这些都是常态。

强迫症治疗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场自救,是一个艰难的自我探索、试错和感悟的过程,患者需要投入巨大的努力、勇气和坚持,还需要一些智慧去领悟治疗理论的精髓。但只要愿意付出汗水与坚持,肯定会有进步,痊愈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愿所有病友的生活不再被强迫症束缚,可以迈着轻快的脚步去看世界的风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