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杨林宋)“结束孟加拉医疗项目已有半年多,我想,我已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5·12”国际护士节前夕,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了无国界医生的“90后”护士周雪。2023年加入国际医疗人道救援组织无国界医生后,周雪于2024年初接受无国界医生在孟加拉国罗兴亚难民营的医疗项目的任务,担任临床支持护士。结束任务回国后,她的行李箱从未收起,随时等待着新任务的到来。
周雪工作所在的孟加拉国罗兴亚难民营。无国界医生供图
“微笑是他们能给的最好礼物”
当初晨的阳光洒落在起伏的山坡上,周雪正坐在微微摇晃的大巴车里,这辆专门接送医务人员的大巴每天都会准时出发,载着她和其他医护人员前往不远处的难民营医院。虽然路途颠簸,但短短半小时的车程,已经足够让她从宁静的乡村切换到另一个世界。
这间由简易板房搭建的医院规模不大,前后几间连起来的房间就是医院的全部。“这里设有急诊科、儿科、妇科等一些科室,但由于条件有限,并不具备进行手术的条件,主要是处理一些急性突发症的非手术护理和慢病的长期管理。”
尽管语言不通,但在与患者的相处中,还是有很多让周雪记忆犹新的时刻。其中,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腹水的患者。“那是一位大概四五十岁的男子,患有肝炎,来医院的时候腹水很严重,肚子看起来像是怀孕了一样,我们给他抽了腹水,情况好了一些。”
“他告诉我们,自己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家里还有妻子在等他,然后问我们有没有能治愈的药,可以救救他。”周雪说,“但是隔了一会儿,他又告诉我们,其实他知道我们也没办法把他转去更高级的医院或者给他什么特效药,他只是想和我们倾诉倾诉。”
后来,这个男人离开时,对每位医护都报以了最真诚的微笑。在语言不通的时候,眼里的真诚和脸上的微笑,是人与人之间最好的交流。“其实在难民营里,这些患者贫瘠生命里所拥有的东西实在有限,微笑、拥抱、握手可能就是他们能给出的最好礼物了。”
周雪在项目上给护士们做急救操作的培训。受访者供图
“我已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
这里几乎没有任何的现代化设施,电力供应主要依靠太阳能,排水系统也非常简易,物资更是捉襟见肘。
加入无国界医生前,周雪也曾在国内的医院从事护理工作,因此来到这里后,担任了类似培训护士的工作。周雪告诉记者,从读书时代起,自己就听说过无国界医生的很多故事,也有着很多的向往和憧憬。没想到这份年少时的憧憬在2023年变成了现实,她真的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
“孟加拉国罗兴亚难民营的医疗项目是我的第一个任务,我在那里待了六个多月,也让我对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周雪说,“作为一名医疗人员,我们的任务不仅是治愈一个病人,更多的时候是去关心一下病人,尤其在那种环境下,很多疾病都是治不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他们少受一点痛苦。”
回忆起孟加拉的那段经历,周雪仍有说不完的话,他清晰地记得,医院旁边那一排排整齐的临时简易棚屋上缠绕着的藤蔓,还有门前种的那些瓜果和蔬菜。居民们养的小鸡偶尔闯进医院,总是避免不了一场鸡飞狗跳……
“那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继续去帮助那些亟须获得医疗服务的病人。我想,此刻我已做好了准备。”周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