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等利好政策不断发布,入境医疗旅游或将成为我国跨境服务业的新增长点。和睦家医疗京津区域与深圳总经理、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在接受北京商报专访时透露,2025年以来,北京和睦家医院接待的东南亚、中东及拉美地区患者数量显著增长,择期医疗成为新趋势。

作为医疗行业的资深从业者,盘仲莹对入境医疗旅游的关注长达20余年。针对当前发展状况,她通过多年行业观察与研究认为,面对尚未形成规模的入境医疗旅游产业,中国需要从国家层面明确医疗资源开放边界,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将医疗旅游纳入跨境服务业整体规划,不断完善签证延长、旅游消费等服务链条。


择期医疗成新趋势

在被问及当前北京和睦家医院的入境医疗接待情况时,盘仲莹给出了"数量回升""国别多元化""择期医疗"这三个关键词。

"来自境外的患者数量呈现回升态势,不过暂未恢复至2019年的峰值水平。"除了数量上的增长,就医患者的国别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盘仲莹表示,来自东南亚、中东及拉美地区的患者数量显著增长;在其接待的西班牙语患者中,来源国别明显增多。与此同时,医院也正密切关注欧美高端患者的回流。

在需求特征方面,盘仲莹观察到,近年来,境外患者的就医动机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从过往因旅游、商务活动突发急诊的被动就医,逐步转向主动将中国纳入医疗目的地选择。这些境外患者更倾向于"择期医疗"——有意识地选择中国优质医疗机构进行计划性诊疗。这也表明,境外患者对于中国医疗服务的认可度。


医疗是主要目的,旅游是衍生需求

随着入境患者数量的回升,"入境医疗旅游"或将成为我国入境服务业的新增长点。

据世界医疗旅游协会预测,未来全球医疗旅游产业仍将保持15%—25%的年增速,成为全球健康经济产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另据市场研究机构Allied Market Research发布的报告,全球医疗旅游市场规模在2019年达到1046.8亿美元,到2027年将达到2737.2亿美元。

在盘仲莹看来,目前,来华就诊人士仍以医疗为主要目的,旅游是衍生需求。因此,入境医疗旅游的核心仍要以医疗为本、旅游为辅。"单纯的入境就医诊疗与入境医疗旅游存在本质区别,后者的消费服务场景更为复杂。要实现入境医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服务链条和生态,例如住宿、交通、语言支持等,让患者在完成高质量诊疗后,顺带体验当地的文化和休闲服务。"

公开资料显示,全球医疗旅游目的地主要包括美国、日本、韩国、泰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据泰国卫生部预计,泰国健康产业2025年将创造6900亿泰铢的经济价值。韩国保健产业振兴院的《2023年外籍患者招揽业绩统计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198个国家的60.58 万外籍患者为了医疗旅游而赴韩国。

盘仲莹表示,东南亚及韩国医疗旅游市场以"轻医疗"为主,如医美等生活方式类医疗占比较大。相比之下,我国真正实现入境医疗与旅游融合的案例仍属少数,医疗旅游产业尚未有明确清晰的发展定位。

将医疗旅游纳入跨境服务业规划

事实上,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全面发展入境医疗产业条件已经成熟。

由于不同地区疾病谱的差异,某些在中国常见的疾病在其他国家可能极为罕见,反之亦然。基于此,盘仲莹提出,无论是单纯的入境医疗还是入境医疗旅游,都能促进医疗实践成果的全球共享。通过推动全球病患的流动,国内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技术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升。


因此,相关配套或者鼓励政策也应提到日程。

签证是首要考虑的。盘仲莹提到,我国尚未设立跨境医疗专项签证,境外患者仅能申请时限较短的旅游签证;即便是现行的过境免签政策,其有效期也难以满足长期治疗需求。"我们曾接诊一位中东患儿,其治疗周期长达数月,每次签证到期,医院都需要帮助这名患儿申请延期。一旦医院接收的长期治疗患者数量过多,仅办理签证延期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

相关机构加大对外有效宣传推广是另一个需要加强与鼓励的。"境外患者主要依赖其惯用的海外平台获取信息,但国内医院和医疗机构在这些渠道的推广受限。"盘仲莹表示,如何在合规的前提下提升国际曝光度,是行业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

盘仲莹提出,我国入境医疗旅游的发展需要国家层面作出明确的顶层设计与规划。

盘仲莹认为,在医疗资源的分配上,需明确公立医院对外开放的医疗资源规模,避免与本地居民医疗需求产生冲突;还应明确发展跨境医疗的目的,要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区分国际医疗与特需医疗的边界。此外,针对发展定位问题,盘仲莹建议,将医疗旅游纳入跨境服务业整体规划,制定配套支持政策。

北京商报记者 关子辰 牛清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