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红场上无数苏军冒着大雪接受了斯大林的检阅。

这是一场极为悲壮的阅兵仪式,当时的德军战线已推进至莫斯科近郊百公里之内,红场上集结的队伍立刻就要奔赴前线。



“俄罗斯虽大,但我们已经无路可退,因为我们的身后就是莫斯科。”

面对一路高歌猛进的德军,苏联军民一心,在莫斯科打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



反观德军,在莫斯科冬日的严寒下死伤无数,无法战胜的神话就此破灭。

这就不禁令人心生疑惑:莫斯科的冬天难熬,德军为什么不想办法取暖呢?



早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希特勒及其手下对苏联实力进行了极为详尽的估算,并为此做出万全准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军的确按计划取得了几场胜利。

因此他们也将曾经的作战经验套入苏联,认为只要将一个国家的几支大军进行围歼,这个国家就会失去反抗能力,最终只能乖乖投降。

但他们显然低估了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庞大凝聚力。



被打没了十几个师,苏军转眼间就能重新组建起十几个师。

于是苏军尽管在德军的闪电战攻势下节节败退,军队的有生力量却越打越多。

苏联士兵的身后有伙夫,有农民,有工人,无数人民响应苏联政府的号召,竭尽所能给德军制造麻烦。



面对打不尽杀不死的苏联军队,德军只能被迫投入更多兵力对其进行压制,但这也正合了苏军的心意。

苏联领土具有极深的战略纵深,与国土狭小,精锐主力被敌方全歼就难以整备只能投降的法国不同。

苏军拥有足够广阔的空间与德军拉扯周旋,久而久之,德军的进攻战线就被拉得超乎指挥人员想象的长。



地区兵力部署薄弱,无法组织起统一有效的单点攻击,这大大违背了德军进攻战术的初衷。

原本拧成一股绳的德军被迫散成满天星,只能各自在冰天雪地中挣扎求生。

一批又一批冲上前线的士兵被严寒吞噬,得到支援或补给的希望却极其渺茫。



曾有人戏称:上帝一定是俄国人,因为他令莫斯科的冬天提前降临,熄灭了德军一举拿下苏联的熊熊野心。

但苏军并非完全依靠极端自然天气带来的运气取胜。

1941年的夏天,苏军就开始为冬季战斗做准备。



执行坚壁清野战略,加强防御工事搭建,对士兵进行应对严寒条件的作战训练。

当然,德军不是傻子。

尽管因战略失误,导致原本计划在冬季到来前结束的战事,拖延到了入冬时分,可装备精良的德军依然不可小觑。



而苏军更不是傻子,他们早在后撤时就想好了解决办法——坚壁清野

于是,冒着严寒大雪踏上苏联国土的德军彻底傻眼。

举目望去一片白茫茫,没有一粒米、一棵树,连桥梁也被撤退时的苏军下令炸毁。



一切可能为德军所用的东西都被摧毁殆尽,追击到此的德军一无所获,只能继续向前。

然而,莫斯科提前近一个月到来的冬季,打得德军叫苦连天。

他们没有过冬的棉衣,连武器都被零下40度的气温冻住,一身精良的装备都成了废铁,却连一支能点起来取暖的火柴都搜刮不到。



苏军的坚壁清野战略执行得极其彻底,在莫斯科西北地区,他们将数十万吨粮食付之一炬;

在鄂木斯克,他们将一座规模可观的军火库完全炸毁;在罗斯托夫,甚至连一只活着的牲畜都没有留下……

要论在这时受到最大损失的是哪里,就不得不提起第聂伯河水电站



从19世纪起,沙俄就试图在第聂伯河上建起大坝控制水流。

这个愿望直到1927年才由苏联实现,第聂伯河水电站项目在这一年正式启动。

为了建设大坝,苏联几乎倾举国之力,最终落成的水电站也为苏联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以说,苏联人对第聂伯河大坝的感情,和中国人对三峡大坝的感情是一样的。



可就是这座苏联人民的骄傲,在严酷的坚壁清野战略下也未能幸免。

苏军先将水电站内全部机械装置破坏,再运来20多吨炸药,将整座大坝炸开一条175米长的豁口。



这场毫无预警的破坏行动给苏联军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下游洪流暴发,无数平民被淹;后续部队被洪水阻隔难以撤离,最终被德军俘虏。

至此,这座曾被苏联人视为掌上明珠的传奇水电站,彻底沦为一片废墟。

在这样彻底地封杀下,德军的前线补给几乎形同虚设。

许多士兵被冻僵肢体留下残疾,阵地外更是有一片接一片的德军在雪地下失去呼吸。

原本一往无前的军事怪兽被迫放缓脚步,深陷在莫斯科泥泞的郊外洼地中。



对多次靠着闪电战一举拿下胜利的德国军队而言,进入消耗战对他们的打击十分致命。

恶劣环境导致队伍减员,后方还时不时遭受苏联农民游击队的骚扰,于是德军迫不得已改变战略,放弃了对莫斯科市区的进攻。



古德里安的战前预言在此刻得到应验,苏联国土广袤,擅长突袭作战的德军在经过长途奔袭后精力大减,抵达莫斯科已是强弩之末。

反观苏军,即使坚壁清野战略也对苏联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凭借着莫斯科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苏军的后勤补给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两军对垒,一方的实力正在缓慢下降,而另一方却赢得喘息之机,那么最终会是哪一方胜出,结果一目了然。

这些周密的准备工作,在后期战争中无一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德军在苏德战争中大败而归,除了运气因素,还有最致命的指挥失误。

首当其冲的就是希特勒的重大决策失误,他拒绝了古德里安的建议,坚持先占领基辅再出兵莫斯科,这对苏军而言正是一个绝佳的整备机会。



等耽误了时间的德军集结起来开往莫斯科,已经到了秋雨绵绵的季节。

泥泞的土路让德军装甲师备受煎熬,直到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抵达莫斯科近郊,骤降20度的气温又给德军来了当头一棒。

此时再面对苏军无情的坚壁清野战略,德国军队几乎走到了山穷水尽的绝境。



被多轮消耗的德军逐渐暴露出自身的虚弱,然而这时再收缩阵形转入防御已经晚了,苏军瞄准机会,正式发动对德国军队的大反攻。

1941年11月29日,斯大林下令出动上万台经过改造能够在低温下启动的坦克,浩浩荡荡拉开反击战的帷幕。



在整场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以付出百万伤亡为代价成功夺回国土逼退德军,德军伤亡50万,两国的直接损失达到了1:2的恐怖差距。

但莫斯科保卫战成功打破了德军战无不胜的神话,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局势变换的重大转折。



苏联的胜利让全世界遭受侵略的国家看到希望,纷纷举起武器加入反法西斯的队伍中,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的胜利信心。

那么,在你们看来,苏联的牺牲值得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