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是东野(四野)的名将,打仗以勇猛果敢著称,林总非常信任他,四野的头号部队一纵就是由李天佑指挥,资历也非常深,在红军时期就已经是红三军团的师长,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担任了八路军正规编制团686团的团长。
但奇怪的是,四野后面设立四个兵团,司令员却没有李天佑!第12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是野司副司令;第13兵团司令员程子华资历很深,红军时期已经是军长级别;第14兵团司令员刘亚楼是四野参谋长,在四野的军事指挥上林罗刘并称;因此,这三个兵团司令员,由他们担任,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15兵团司令,最后却由邓华担任,而李天佑没有成为兵团司令员。
实际上,李天佑的资历和邓华差不多,某些时候,李天佑稍微比邓华级别高一点。
红军长征时期,李天佑任红3军团第5师师长,邓华任红1军团第2师政治部主任、红1师政治委员、红2师政治委员,两个人都是师级干部。
抗日战争爆发,李天佑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686团团长,邓华任八路军第115师685团政治处主任,在级别上,李天佑稍微高一点。但1938年的时候,李天佑赴苏联就医,并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与刘亚楼、卢冬生等同班,其后缺席了抗日战争。离开的时候,李天佑的级别也不低,是第343旅副旅长、代理旅长。
解放战争开打以后,两个人大体的级别也差不多,李天佑任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邓华则任第七纵队司令员。
此外,李天佑曾经还指挥过邓华,可见,林总对于李天佑的看重。
1947年,四平攻坚战,集中一纵、七纵(邓华纵队)和洪学智任司令员的六纵17师,共7个师的兵力,再加上5个炮兵营,共约10万人,由李天佑统一指挥。事先我方通过侦查得知城内的国军人数在1.5万至2万左右,人数差距如此悬殊,本以为十拿九稳。
没想到情报有误,守敌兵力为3万多人!而且陈明仁修筑了大量坚固工事,东北民主联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巨大代价。一个团打一条街,人员密集,成为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邓华意识到如此情况下,现有兵力很难打下四平,所以申请多增援一个纵队进攻,但是李天佑表示反对。
眼看无法达成一致,两人就把意见都上报给野司,毕竟李天佑是前线总指挥,野司还是觉得以李天佑的看法为准,支持了李天佑的意见。
而事后证明,邓华的建议是对的,由于人数不够久攻不下,给了敌人调动增援的时间,最终我军伤亡1. 3万余人,只歼灭敌人1. 6万余人,被迫撤退,结束了四平作战。
1948年3月,林总再次命令:“第一纵队(包括独2师)、第三纵队、第七纵队和炮兵主力共十个整师为攻城部队,由第一纵队司令李天佑、政治委员万毅统一指挥,执行歼灭四平国民党军之任务……”
这次,野司接纳了邓华的建议,由7个师增加到10个师攻打四平,而且还是由李天佑统一指挥,其中也有第七纵队的邓华。
这次攻城进展很顺利,从总攻开始只用了23个小时,我军仅伤亡4900余人,全歼守敌19000千余人,四平即告解放。
从四平之战来看,虽然李天佑指挥过邓华,在军事一线作战方面,李天佑确实更胜一筹,但邓华的战略思维很强,有很强的大局观以及远见能力,可以从全局预判战争的走向,属于全面型的复合人才。
打仗打的从来都不仅仅只是军事,尤其是兵团司令员,指挥超过10万人以上,更需要有大局观的全能型人才。
我党军事人才虽然很多,但全面的人才并不多,因此,政工干部出身邓华比李天佑更适合做第15兵团司令。
我们可以看到,四野的另外三个兵团司令,肖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其实都有着政工干部的履历,他们不是单纯的军事型将领,综合能力都是顶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