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难得君

引起全网热议的青岛行人相撞案据说反转了。

相关媒体公布了现场的监控视频:



央视法治在线

,赞1.2万

但问题是,之前公布的细节,包括法官本人的讲述,以及所有官媒的报道,是这样的:

男子王某,刘某突然转身。



央视网的报道:



还有韩大庭长自豪的讲述:



以及官方账号的详细描述:



法院最初公布的案情像粗制滥造的剧本:突然转身的大妈,保持安全距离的小伙子,离奇碰撞后的调解。媒体像闻到血腥味的鲨鱼,把"大妈""小伙子"的标签贴得震天响。等到监控视频甩在所有人脸上,我们才发现演员表都写错了,两位当事人都是女性。

这哪里是简单的"表述不当"?分明是集体创作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短剧。

法官把缓慢转身接电话说成"突然折返",把正常行走说成"未保持安全距离",把女性当事人说成"大妈与男子"。

这些细节偏差不是手滑打错字,而是彻底颠倒了事件的基本轮廓。就像把煮饺子的过程描述成蒸馒头,根本不在同一个厨房。

最吊诡的是真相大白后的舆论场。之前叫嚷着"以后出门带呼啦圈"的人,突然改口说"看视频就理解了";痛骂司法不公的网友,转眼称赞"调解合理"。这种集体健忘症比事件本身更可怕。就像看戏的观众发现演员穿帮后,反而起立鼓掌夸赞导演高明。

深究这场闹剧,三个病灶清晰可见:

首先是草台班子的专业素养。通报写得像地摊文学,媒体转载不过脑子,连当事人性别都能集体错乱。某官方账号在通报中白纸黑字写着"未保持安全距离",可视频里分明是后边的人撞上静止的前者。这哪里是普法教育?简直是行为艺术展演。

其次是信息传播的"击鼓传花"效应。最初的信息偏差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从法院到媒体再到自媒体,每经一道手就多一层失真。等到雪球滚到公众面前,已经变成面目全非的怪物。可当雪球融化后,追责链条却像断线的风筝,谁都不承认是自己先推的那把。

最讽刺的是公众情绪的"钟摆效应"。事件初期群情激愤要拆了法院,反转后又集体夸赞司法公正。

这种非黑即白的情绪波动,暴露出大众对公共事件的理解始终停留在看热闹层面。就像菜市场大妈们上午还在骂黄瓜涨价,下午听说农药检测合格,立刻改口夸黄瓜新鲜。

看看那些"弹冠相庆"的留言吧。"既然调解好了,我们有啥意见"——这话像极了被家暴的妇女说"床头打架床尾和"。司法公信力不是夫妻吵架,不能靠和稀泥维系。当官方通报出现事实性错误时,需要的不是"双方无异议"的遮掩,而是正大光明的纠错机制。

值得玩味的是追责的双重标准。普通网民转发未经证实的消息可能面临法律风险,可当造谣主体变成某些官方机构时,轻飘飘一句"表述不当"就屁事没有。

这种选择性执法,比谣言本身更具破坏性。

有律师说得透彻:最该严谨的机构最草率,最该专业的部门最外行。

这场闹剧最深的伤口,是割裂了事实与话语的纽带。当官方通报不再代表真相,当媒体报道沦为传声筒,公众就陷入真假莫辨的迷雾。有人调侃"以后碰瓷别撞车头,直接撞小伙子",这话看似玩笑,实则透着深深的无力感,当事实可以随意涂抹,每个人都是潜在的受害者。

事情发展到最后,竟没人愿意追问:究竟是谁给当事人换了性别?是谁把正常行走说成违规?又是谁把清晰可见的碰撞过程,编造成"未保持安全距离"的离奇故事?

这场荒诞剧落幕时,我忽然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街头戏班。生锈的铜锣敲得震天响,掉漆的木偶在破布后手舞足蹈。观众们明明看出提线都露在外面,还是愿意掏出铜板喝彩。或许这就是现实版的黑色幽默:我们都知道戏是假的,但总要假装看得津津有味。

只是不知道,当下次锣鼓再响时,幕布后面会不会换一出新戏?或者干脆连幕布都不要,直接让提线木偶站在光天化日之下表演?毕竟在这个魔幻的剧场里,看客们的记性比鱼还短,掌声永远留给最新登场的角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