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夏初,随着气温的升高和雨水的增多,各种病毒也开始活跃。记者从江苏省疾控中心了解到,当前需要注意预防猩红热、蜱虫、麻疹疾病,同时应注意空气污染多元叠加的风险。

“草莓舌”“杨梅舌”,猩红热儿童和学生易中招

江苏省疾控中心专家介绍,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我国法定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以儿童和学生为主。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常急性起病)、咽痛,皮疹,面部皮肤充血,皮疹消退后开始出现脱屑。

专家提醒,部分患者在病程1-2天出现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似“草莓”,白苔脱落后似“杨梅”,称为“草莓舌”“杨梅舌”。还有一部分患者,在上述临床表现的基础上,咽峡出现严重化脓性炎症。因此,孩子除了发热、咽痛,出现以上症状,需警惕猩红热。

据悉,预防猩红热主要做好呼吸道防护和手卫生以及环境通风。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及时就医,避免带病上课。如确诊猩红热需规范足量使用抗生素治疗。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当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完整疗程用药,以免链球菌通过蔓延或血行播散,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家长万万不可心存侥幸,认为症状好转就擅自停药。

日常生活中,儿童饮食注意营养搭配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自身抵抗力。

蜱虫叮咬进入高发期,小心起病急的“蜱虫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又称“蜱虫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专家指出,该病主要经蜱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也可经直接接触患者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传播,导致聚集性疫情发生。

近期,江苏蜱虫叮咬已进入高发期,前往郊野景区等植被丰富的自然环境区域,需加强个人防护。特别是进行露营、垂钓、采摘等户外活动时,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蜱虫病”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多在38.5℃以上,伴有全身不适、乏力、肌肉酸痛、头痛、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症状,后期常出现心、肝、肾等脏器损害的表现。病情较重者可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嗜睡等症状,晚期可有皮肤淤斑、吐血、黑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病死率可达30%。

如何预防蜱虫病?专家建议户外时穿浅色长衣长裤,扎紧裤腿。应当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户外活动前做好防护,裸露的皮肤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等有效成分的驱避剂。回家后及时洗澡,检查腋窝、腹股沟、头皮、颈部、腰部及脚踝下方等皮肤褶皱、薄弱部位有无蜱附着。

一旦发现有蜱虫叮咬皮肤,不可用手直接拔取,也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正确做法是:使用尖头镊子等工具,贴近皮肤夹住蜱,垂直缓慢拔取,如若无法自行取出,及时就诊。取出后,立即用碘酒或酒精对局部进行消毒处理,并自我观察身体状况两周。

同时,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恶心、腹泻、食欲不振等疑似症状,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同时携带宠物出游,需及时检查宠物耳部、腹股沟等部位有无叮咬的蜱。若动物体表发现有蜱附着时不能随意用手拔除,更不能捏碎蜱的虫体或用酒精、烟头等去刺激,这样会导致被病原体感染的概率加大。正确的拔除方式是用镊子贴紧皮肤,夹住蜱的口器迅速拔出。

早期信号明显,误把麻疹误当成感冒!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多,传染性极强,在学校、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地容易发生流行。

麻疹的潜伏期通常为10-14天,初期症状可能只是发热、流涕、咳嗽等,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感冒。但如果在口腔颊黏膜发现针尖大小的灰白色突起(医学上称为“柯氏斑”),那可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麻疹的早期信号!

发热2-5天后出现皮疹,为红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自上而下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皮疹出齐后,依出疹顺序逐渐隐退,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屑,2~3周消退。疹退同时体温也下降到正常,病情自愈。少部分病例可出现肺炎、喉炎、中耳炎、心肌炎和脑炎等严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据悉,目前接种疫苗是预防麻疹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实施免费接种的1类含麻疹成分疫苗有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规定所有儿童应在8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如果错过了接种时间,记得及时补种。

患者在出疹后的5日内不应上学或上班,避免将疾病传染给无免疫力的人群。麻疹患儿用过的玩具和家具要彻底清洁。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再接触易感者。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着口鼻,如污染双手要立即清洗,并妥善清理口鼻排出的分泌物。

同时,室内空气流通,晾晒被褥,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预防麻疹也会起到帮助。

关注空气质量,警惕春夏交替之时空气污染多元叠加风险

5月进入春夏交替期,气温逐步升高、日照增强、大气扩散条件阶段性变差,臭氧(O₃)污染开始活跃,与PM2.5颗粒物、花粉等过敏源共同构成复合型空气污染。尤其在晴热、干燥、无风或低风速天气,这些污染物更易在地表层积聚,诱发或加重呼吸系统和过敏性疾病。

专家提醒,日常生活应关注空气质量预报与AQHI 每日关注当地生态环境部门、权威气象平台或疾控中心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AQHI)及臭氧小时浓度预报;在污染级别较高时,尽量减少外出活动,特别是中午至下午3点这段臭氧浓度高峰时段。外出建议选择早晨或傍晚空气相对清新的时段;儿童、老年人、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户外停留。外出可佩戴防护型口罩,阻隔颗粒物与部分花粉;对花粉过敏人群,建议佩戴太阳镜、遮阳帽,减少花粉接触眼鼻粘膜。

在花粉浓度高或空气污染严重时,适当减少开窗通风时间;使用具备高效滤网(HEPA)的空气净化器,可有效降低室内PM2.5、花粉和臭氧浓度;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更换空调滤芯和空气净化器滤网。

哮喘患者应随身携带吸入剂,及时处理突发症状;过敏体质者可提前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组胺药或局部抗敏药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 整理

校对 陶善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