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知联豇豆文化艺术节现场报道(三)
4.30尚志村农民文化艺术活动纪事并思考
4月30日,兴平店张尚志村的豇豆文化艺术节头一天。整个活动将要持续三天。
我们日夜在此,经多思也多。
体悟一:
何为会何为节,这个区别很有意思。城里人爱新潮,稍大稍有延续性的活动,都给冠上个“节”的名,而“会”就是会,开会。反过来,北方农村一般是讲“会”讲“集”,叫做“赶集”“逢集”“过会”“上会”“有会”,这些都是有固定规律的日子的,有的是三六九逢集,有的是逢五逢十有会,或逢若干日子有会,不一而足。
如今尚志村叫“节”,我揣测也是赶时髦的新兴换了叫法,底下农民还是说“过会”。据说,十多年前,是该村一位老太婆最早提出:咱村豇豆多产,客商来这么多,不如就搞一个“豇豆会”多好!遂有盛事大势,至今已第十四届了。
体悟二:
这次,众知青与农民日夜相处,愈显自然,更加放松;农民更是以自己的本相相待,平淡、直率、暖情并带粗俗。夜晚趁空,笔者跑了一趟原来插队的村子,稍有年纪的农民,都把知青记得很清,当面认出,三字姓名能叫出你一个两个字,对集体户的多名知青基本都能数落过来——记忆力真好,怕也是平时少不了议论。他们把老三届知青都叫做“第一批知青”,评价是:“你们有些人是把苦下(吃苦出力)了!”陕西方言有时很精炼,语言加语气,那种感慨痛切深情之意溢于言表。
可以看出,知青和农民的联系是有根有源有情有义的,这一点弥足珍贵。尽管如此,如果要想深度合融,双方还都需要有人带有人引有人帮有人示范在前。
体悟三:
Z姓村委会主任兼书记,关中本土人士,粗壮汉子,面黑如发,脖挺似树,走路前扑直臂带风,说话三句就起玩笑,论起人生社会谋略追求口吐珠玑,看到知青团体前来相助眉飞色舞高谈长论。关键是还真能干会干敢干。这样子,合作者也就易于托付了。
体悟四:
农民议论起当下,讲了两个字:压抑。这恐怕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绝不是好事。如何破局?在我们报道(二)里,已经述及。具体到这个尚志村,采取文化唱戏精神鼓舞大事立标群体凝聚周边招引,确是一种造就。只是后续文章要紧跟上。
体悟五:
抗战纪念是我们今年的重点活动,前后已在四省召开和组织了二十余场会议和活动。这次艺术节现场,又邀请馆藏研究单位展出了展板。群众看见了兴平本地的抗战将领刘玉章、杨法震、杨嘉瑞、张光贤等,看见了兴平籍革命烈士魏野畴等人,看见了与陕西密切相关的青年远征军(1944年组建)的情况……人们在观看,在指点,在听教,在议论。
体悟六:
下午,开了一场知青文化座谈会。来自三省多地的知青们与村干部高效座谈,聊了许多。谈到文化开路、知青高举、农民普惠、日久用力…
真心流露,交流畅快,项目具体,后干脆一吆喝直接去现场看场地了。
现在,全国知青活动很多,我们意见:好是好,于知青有益,但很多缺高度少普世多自赏无泛染,出自农村但与农村互动互利方面欠账了。
体悟七:
以大文化活动吸引影响各方资源,应该是尚志村这次艺术节的重大收获,不知Z书记及其他村干部对此认识深浅,言语中似已有感。我们知青团队已经引导引荐感染带来了社会众多方面资源:文艺、影视、媒体、公益、教育、金融、证券、工业、多专业、医院、国际、食品、餐饮、康养、酒店、赛车和旅游等,既可为农业助力,也能为商企增项。
补事:
1. 走访尚志村小学,与M校长交流;
2. 知青树种昨晚已泡上,今天顾不上种了,计划明天早上去种,那就浸泡36个小时了;
3. 自行车队、摩托车队先后自西安咸阳来到;
4. 西安许多知青来电话联系,了解到这里偏远需多趟倒车后,很多人就不来了;
5. 医学中心医院8名医生义诊顺利,村民欢迎;
6. 西知联和陕西知青协会、云南知青协会的横幅,张挂在舞台、街道上;知青为活动捐款捐物5000余元。
事多,挂一漏万,匆匆。
(陈新民稿)
现场报道4.30凌晨——中午——晚上20:27,改毕次日24:51及清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