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过“马头岩肉桂茶”吗?最近一个拥有2000万粉丝的大网红推荐了一款价值299元的“马头岩肉桂茶”,说是“武夷山核心产区高货,正岩纯料马头岩肉桂,送人自饮都有面子!”可网友买完开箱,马上就露馅了:“这味不对呀”!
这款价格299元的大礼包,其实马头岩含量却不少,真是一个敢卖,一个敢买!业内人士吐槽,马头岩肉桂每斤茶清成本至少一百元,十斤茶清才能制作一斤成品茶,加上人工和包装,到了市面上价格直接窜上天,299元恐怕连成本都不够!
图片:涉事茶叶
大家肯定要问:马头岩肉桂到底是什么?为啥这么贵?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马头岩肉桂茶”是什么茶。要搞清楚这个,还得先搞清楚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产于武夷山一带,具有“岩韵”的乌龙茶。简单来说,就是有一种“岩石味”、味道醇厚、冲泡七八次之后依然有浓重的茶香,喝完嘴里还能回甘的一种味道。我们熟悉的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其实都属于武夷岩茶。
另外,“马头岩肉桂茶”属于武夷岩茶的代表,地位非常高,很多茶友们称其为“马肉”,还有一种肉桂叫“牛肉”,全称是“牛栏坑肉桂”,据说比马肉的地位还要高。
那“马肉”到底牛在哪呢?
第一牛是“肉”好。肉桂,既是产品,也是品种,而且是岩茶的“扛把子”品种。肉桂树种特别适合制作乌龙茶,俗话说“香不过肉桂”,所以肉桂茶的最大特点就是香。
第二牛是出身高贵,消费者在品味岩茶时主要识别的符号就是“山场”。马头岩山场,岩谷陡崖、风化岩土壤使得这里的茶树养分直接拉满,产的岩茶自带“岩韵”!
第三牛是工艺精。“马肉”从采茶到成品,要经过萎凋、做青、杀青、揉捻、烘焙等十几道工序,这里面的讲究很多,想知道的可以自行搜索多了解一下。
很多人都说茶叶水深,买茶怕被宰。但细想,真的是茶叶的水深吗?恐怕是这江湖的水太深。
其实茶农和茶厂心里都清楚自己种的、采的、炒的是什么档次的茶。可这些茶一旦到了茶商手里,茶叶的“身份”就被玩出花了。核心产区的茶本来量就少,加上一些炒作的成分,价格让很多人望而却步。有些“大聪明”为了多赚钱,就直接拿非核心区的茶来冒充,更过分的甚至用外省的茶叶来假装是本地货。
这种情况在龙井茶身上特别明显——换个产地包装一下,身价立马翻倍。所以,作为茶友和消费者,首先要懂茶,看直播间说的天花乱坠、价格打到了“太平洋底”的时候也先别着急买,看多了弄明白了,选择信得过的平台和品牌再出手也不迟。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源头追溯与标签规范,文化价值与品质标准需要多方共同维护。
你可以继续细想,人们为什么会被割韭菜?其实没别的,一个是信息差,一个是贪念大。老班章冰岛打着给粉丝福利的名号,以50块钱一饼的价格“吐血”出货,让消费者一边下单一边大喊“捡到了十年一遇的大便宜”,实则商家一边数钱一边喊着“割到了百年一遇的大韭菜”!当然这其中不排除一批装睡的人,因为他们明知有假也会闭着眼入。这是图什么呢?可能是送礼?但是这种看似花小钱办大事的做法,其实就是掩耳盗铃,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当然,现在市面上的很多真品,价格上也有炒作的成分,消费者没必要只冲着名气买单,真正的高品质才值得长久喝彩。
总之,茶只是茶,茶叶的水本来很浅,只是人把它做深了,搅乱了市场,坑害了消费者,透支了信任。其实做人和做茶是一个道理,成于匠心真心,败在黑心贪心,等一脚踏空时幡然醒悟,那时这茶真的也就凉了。
农视点述评员 | 张耀元
剪辑 | 王晓辉
编辑 | 张思逸
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