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周怀宗)进入五月,江南的绿茶已经采完了一茬,但在福建武夷山,14.8万亩茶园里的岩茶,刚刚开始采摘“头春”茶叶,在这里,每年会产出毛茶超2.5万吨,成为武夷山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5月初,武夷山的云雾之间,满山的岩茶等待采摘。受访者供图

在武夷山,岩茶有数十个品种,除了天下闻名的大红袍,还有肉桂、水仙、奇种等,有些远近闻名,有些只在爱茶的人群中间流传。这些不同的茶叶,共同支撑着武夷山乡村产业的振兴。

水仙种用岩茶制作,每年只采“头春”,初步加工之后,储存四年以上,变成陈茶,即水仙种的原材料,经过鲜花拼配,随后再储存一年,总共五年,才算真正制成。这意味着,每一次试验,都需要五年才能知道成功与否。

每年采“头春”茶叶的时候,张旭都会跟着父亲到武夷山,跟工人们一起采茶、炒青,在山里完成岩茶制作的大部分工序,然后再将半成品茶叶运回几百里外的泉州,在那里储藏、发酵,等待时间的沉淀。

2024年1月2日,试验的第三批水仙种,前后陈放了整整五年后,终于成功了。如今,张旭和父亲张维平,正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张维平很有信心,“泉苑茶庄以前一直秉承着一个理念,独此一家,别无分号。我们恢复了传统的技艺,找回了以前的味道,但同时,也开发了更多新的品种。”张旭说,“现代人和以前的人们,口味、喜好毕竟不同,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品种,是对传统的开拓。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地演变和沉淀,最终留下那些经历时间检验的东西,这或许也是传承的意义。”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张彦君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