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轻人开始用“i人e人”定义自我属性,亦或用“小蝴蝶”、“绿老头”、“快乐小狗”等替代传统自我介绍时,这种符号化社交趋势正悄然重塑代际沟通模式,也给不同情境下的沟通带来了新的挑战。
去年,普利策奖得主、哈佛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查尔斯·都希格在《哈佛商业评论》发布了一篇《How to Become a Supercommunicator at Work》(),分享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见解。这篇文章收获了超十万的阅读量,学会沟通这一话题一直备受关注。前不久,查尔斯著作的《超级沟通者》的中文版上市,我们有幸与查尔斯展开对话,探讨如何在中国本土化的职场场景中,运用行为科学原理提升沟通效率,以及如何培养更多的“超级沟通者”。
不是与生俱来
人人都可以是超级沟通者
在日常生活中,沟通无处不在,但真正有效的沟通却并非易事。查尔斯·都希格曾在播客中坦言,自己并非天生的沟通高手,生活中的诸多困惑激励他踏上了研究沟通技巧的旅程,例如与家人的争执、与同事的误解等。正因如此,查尔斯强调,超级沟通者并非天生,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他们具备强烈的沟通意愿,将连接他人视为己任,并在每一次交流中持续学习、不断改进。这种主动性和成长型思维,是其在沟通领域脱颖而出的基础。例如,史蒂夫·乔布斯就是超级沟通者的绝佳例子,查尔斯在书中提到,乔布斯在早期的演讲中表现一般,但是他的转变关键在于他学会了如何匹配对话的类型。
在沟通过程中,遇到尴尬冷场很常见。超级沟通者常用的方法是提有深度的问题,比如问问对方的价值观、信仰或个人经历,这样可以引导对方聊起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而开启一段能让人投入其中的对话。这种方式既能缓解冷场尴尬,还能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他人的内心,为建立更深入的关系打下基础。查尔斯曾分享道,超级沟通者往往不是最有趣或者最聪明的人,而是你最喜欢交谈的人。在心情不好时,你知道如果给这个人打电话,他们会让你感觉好些。
无关性格特质
超级沟通能力成就职场人
在职场中,沟通能力无疑是核心竞争力之一。无论是团队领导者还是职场新人,提升沟通效率都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环境中脱颖而出。对于管理者而言,超级沟通者理念能够帮助打破传统权威模式。通过提问激发团队创新、赋权成员自主性,并倾听传递被重视感,这种引导式沟通能激发团队活力,让每个人在协作中释放潜力。
对于职场新人而言,掌握这一理念也能受益匪浅,在团队合作、跨部门合作中能够更加灵活高效地应对。例如,每日设定沟通目标,如向同事提出一个价值问题,不仅能建立信任网络,还能帮助我们锻炼思维深度。查尔斯特别强调,MBTI性格类型不会成为职场新人的沟通束缚,相反,无论是内向型(i人)还是外向型(e人),都能成为一个超级沟通者,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擅长的沟通方式,明晰自己的谈话目标。
那么,如何培养沟通能力呢?查尔斯分享了三个步骤,并称为“循环理解”,通过循环理解向对方表明我们在认真倾听。而倾听也是成为超级沟通者的关键能力之一。
首先在对话前充分准备,提前准备话题列表,预测可能的讨论内容。这一步不仅能帮助我们预防话题冷场,还能增强自信心。
其次,查尔斯建议可以提出一两个深度问题,进一步了解对方。
第三,要学着提出和回答后续问题。例如可以询问,“我理解的正确吗?”
不过,无论是对于企业领导者还是职场新人而言,查尔斯提到,容错文化能够为开放、积极的沟通提供保障,因为只有在不用担心失败受责的情况下,人们才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而促进沟通的顺畅进行。鼓励尝试和从失败中学习,能够消除对失败的恐惧,激发更多的创新想法。这种积极的沟通氛围是推动组织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以下是我们和查尔斯·都希格的访谈实录:
HBRC:为什么要成为超级沟通者?有什么必要性?
查尔斯·都希格:最好的沟通者是那些思考沟通、研究沟通的人,他们想从自己的错误和成就中吸取教训。在工作场所。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一些管理者认为告诉每个人该做什么是他们的工作。还有一些管理者则认为,倾听、帮助和指导是他们的工作,而不只是一个人的独白,其实每个人都在做出贡献。
HBRC:“超级沟通者”的领导方法在决策效率和团队创新方面有什么优势?
查尔斯·都希格:超级沟通者倾向于通过提问而不是发布命令,这意味着团队成员会对工作更有热情,更加努力,更有创新精神,也会有更多的想法。人们不喜欢被人使唤,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本能,不想让别人控制你,拥有一种所谓的代理感,即我在控制自己的生活。所以最好的管理者通常是,给我们指导和建议,帮助我们设定目标,但他们也会倾听我们的要求和想法。
HBRC: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出海,在全球化的团队中,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沟通。团队成员是否需要调整沟通策略?
查尔斯·都希格:当你在不同的文化中长大时,你会习惯于不同的交流方式。例如在美国文化中,问一个非常私人的问题可能会觉得很自然,但对来自中国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冒昧。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沟通方式不同,也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大脑工作方式不同,这意味着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我们可以为跨文化交流做的一件事是,我们可以花一点时间互相了解,例如分享彼此的文化,告诉我什么样的问题在你的文化中是合适的,哪种问题是不合适的。当你在家的时候,哪种交流方式更舒适?通过非常明确地与他人分享,我们可以互相了解,帮助我们自己,也帮助彼此沟通。
HBRC:职场新人、不同性格的人应该如何培养沟通技巧?
查尔斯·都希格:不管你是内向者还是外向者,不管你是年轻还是年长,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超级沟通者。我们成为超级沟通者的方式是通过学习和实践某些技能,比如问深层次的问题,通过循环理解来证明我们在倾听。不管是一对一还是一对多的沟通,都要有与你周围的人沟通的目标。对年轻人而言,我的建议是多问问题,不要害怕问问题,不要害怕问别人的生活、经历和建议。人们喜欢被问这类问题,即便是老板,因为这给了他们一个分享、回忆和回忆生活中美好时光的机会。
HBRC:除了沟通技巧,在当今的商业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对创新和变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查尔斯·都希格:推动创新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创造一个让人们可以冒险、可以失败而不会有永久性后果的环境。这是亚马逊做得非常非常好的地方,他们学会告诉人们,成功或失败不如学习经验重要。如果有人在亚马逊做了某件事,完全失败了,只要他们从中学到了东西,并且能写一份备忘录说明“这是我从这次失败中学到的”,那么这就不被视为失败,而是被视为一次学习机会。我认为,除了良好的沟通,除了不做专制者,还要有一种领导风格,允许人们去尝试和表达自己,这一点很重要。创造一种不将成功视为理所当然或不将失败污名化的氛围非常重要。我不害怕失败,因为如果我害怕失败,我就永远不会尝试任何新事物。
薛纯 | 文 刘玥 | 编辑
薛纯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中心策划经理
刘玥是《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新媒体中心策划总监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 联系方式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newmedia@hbrchin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