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白第99篇原创笔记
前言
曾国藩写过一首诗:
“花未全开月未圆,半山微醉尽余欢。
何须多虑盈亏事,终归小满胜万全。”
蕴含的哲理,简单概括就四个字:知足常乐。
工作了20年,在我看来,刻意追求“中庸之道”,只会让人失去进取心,安于现状。
但如果努力过后,结果仍不如人意,随遇而安,才不会有太多困扰。
毕竟,职场上,没人能做到“既要、又要、还要”。
01 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想想就好
网传,麻省理工学院有句校训:
“学分、社交和睡眠,你最多只能做好两样。”
是不是和职场上,人人求而不得的“钱多事少离家近”很相似?
现实是,背井离乡,钱少事多,才是生活的常态。
记得以前和同事聊天,他说在上海工作时,公司在市区,住在郊区,每天通勤时间要5-6个小时。
我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不找个离公司近点的住所?
他笑骂道:“我还想住公司对面呢,房子越大越好,租金越便宜越好,你是不是傻哦?上哪找这么好的事?”
很长一段时间,家离单位直线距离不超过400米,步行上班的我,确实无法理解。
前天收到银行短信,看到10年间没多大变化的工资数字,我释怀了:
凡事都有主次之分,抓大放小,达到自己设定的期望值,就很不错了。剩下的,尽力就好。
02 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要做取舍
小时候,看过一个笑话。
某人向朋友炫耀:“你知道吗?我昨天战胜了网球世界冠军和象棋世界冠军!”
朋友问他怎么做到的,他说:
“我和网球冠军下象棋,和象棋冠军打网球,都赢啦!”
长大后,我发现,职场上有不少人存在类似误区,想着同时成为很多领域的赢家。比如说:
“既要工作能力拔尖,又要人脉资源丰富,还要业余时间充足。”
但仔细看看身边那些担任领导岗位的,你就会明白什么叫“有得必有失”。
身在职场,学一些本职工作以外的东西是好事,但千万别苛责自己,更没必要陷入自我怀疑的精神内耗。
稻盛和夫说过一句话:“完美主义是理想,而完成主义是现实。”
我们该做的,是先把目光和精力聚焦在“自己最想要什么”,做好“自己最擅长什么”,最后再考虑“自己还能做些什么”。
03 坚持长期主义,才能做到“既有又有还有”
作家刘娜说:“人生最危险的心态,就是既要、又要、还要。”
我觉得,这句话有个前提条件是:短时间内。
人生永远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短跑。
很多事情,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坚持长期主义,而不是短时间内实现,才有可为。
我身边很多80后,都无比羡慕那些刚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前辈,他们看起来总是既有不菲的收入,又有安宁的心态,还有充足的时间享受生活。
而这一切,本就需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才能拥有。
世间万物都遵循自然规律,人生无非也是一个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急于求成,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人到中年,站在十字路口,我们没时间精力,也没有试错成本去同时追逐所有可能性。
静下心来,朝自己认定的方向,安心走下去,时间自然会给想要的答案。
写在最后
40岁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人生不会给你“全都要”的侥幸,只会让你拥有“有舍才有得”的清醒。
所以,最好的心态,不是“我想拥有什么”,而是“不执着于拥有什么”。
共勉~
感谢你读到这里,想必我的文字让你有所感触。
欢迎你点个关注,让老白有机会见证你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