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很多人心目中,《水浒传》中的武松这个角色,绝对是一个斩钉截铁、说一不二的英雄好汉。甚至有读者用“洒脱”、“豪迈”这些词汇来形容他。
不过,原著的作者在刻画武松这个人物角色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却为这个角色增加了不少“势利”和“市侩”的气质,不信请看。
细节一、武松帮县太爷往东京运送“赃款”
话说武松在阳谷县担任都头之后,深受县太爷的信任。特意安排武松把自己担任县太爷以来贪污受贿的银两、财富,打包运送到东京——不用说,这老小子老早之前就在东京置办了房产。
以武松的精明,他能不知道县太爷安排他押送的是什么东西吗?他能不清楚这些东西,县太爷是怎么得来的吗?
他当然清楚。
但是武松却干得轻车熟路、游刃有余、司空见惯,甚至还要刻意表现出一副“不需要领导多说,我都懂,我很内行”的感觉。
武松的这番表现,只能说明,武松自己也默认了这样一个现实:
县太爷上任这么些年,捞点油水,再正常不过了。
甚至不排除武松自己也会想:
如果有一天他成了县太爷,也会效仿别人,去东京置办房产,再把自己贪污的那些财宝、银两一块送过去。
这个细节,是不是和大家印象中所认识的武松,有很大差别呢?
细节二、武松在见到张都监后的卑微和市侩
武松因杀死了西门庆、潘金莲,被发配到孟州后,又因暴打蒋门神,被当地体制内大佬张都监所知悉。
很快,张都监把武松召到自己身边做事。
那时候的武松,决想不到张都监自始至终就没安好心。
身为官场老油条的张都监,自然知道该如何拿捏武松这类江湖人士,接连用“大丈夫”、“男子汉”、“英雄无敌”三顶高帽子,直击武松的心坎,令武松破防,误以为遇到了伯乐。
或许张都监是武松生平以来,除了柴大官人之外,见过的身份等级最高的上流人士。
武松在张都监面前是怎样的表现呢?
先说语言上的吧。
武松跪下称谢道:“小人是个牢城营内囚徒,若蒙恩相抬举,小人当以执鞭坠镫,伏侍恩相。”
武松这是把自己降到很低的姿态了,比高俅第一次去端王府时候的姿态还要低。
还有肢体上的。
武松应邀参加张都监家宴的时候,是这样的表现:
唱个无礼喏,远远地斜着身坐了。
比大姑娘上轿还要拘谨。
这番言行举止,哪里还能和那个打虎英雄联系在一起?
可以说,武松的动作行为已经彻底走样了。
仅仅只是因为他和张都监这个官员之间的身份等级相差甚远造成的吗?
非也。
说来说去,武松骨子里还是对这个圈子和阶层,充满向往啊。
比如鲁智深、李逵这些好汉,对所谓的官员大佬压根不感冒。
因为这些好汉,只是遵守江湖规矩,却对官场上的那套规矩视若无睹,甚至非常厌烦。
但武松就不一样了。
他闯荡江湖,积累了不少江湖好汉的经验。在接触官场之后,又迅速让自己对官场上那套规矩熟稔起来。
武松仅仅只是得到一个进入体制内官员圈子的机会,他此前的一切好汉行径就完全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官场上那套阿谀奉承。
武松对官场的向往始于什么时候呢?
也许始于他初次见到柴大官人的时候,也许始于他近距离接触张都监的时候。
细节三、武松在犯下弥天大罪,被通缉之时,还在憧憬着回归体制内的生活,期待有一天能够成为他们中的成员。
武松为了躲避官府追捕,特意化妆成头陀的模样,投奔二龙山。
在半路遇见宋江,聊起未来人生规划之时,武松是这样说的:
“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
如果不是仔细看小说,我一度以为武松这是拿了林冲、宋江的剧本。
一个亡命之徒还在想着进入编制,诸位觉得这是励志呢还是讽刺呢?
后来,梁山泊聚齐108位好汉,宋江在一次聚会上,和好汉们提起招安的愿景之时,第一个站起来拍桌子反对的,不是别人,正是此前对体制内朝思暮想的武松。
有时候我看到武松对着宋江拍桌子这个片段之时,总有一种作者写到这里才回过神来的感觉:
这个敢于拍案而起的壮举,才是真正的武二郎应有的形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