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宏大图景中,广东妇女解放协会(以下简称“广东妇协”)以其鲜明的阶级立场、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扎实的群众基础,成为大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标杆。在国共合作的特殊历史语境下,广东妇协在南粤大地点燃了妇女解放的星火,更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道路的关键一步。

南粤觉醒:革命熔炉中的组织锻造

岭南独特的海洋文明造就了广东人敢于冒险、勇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广东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策源地,也是新思想传播的试验场。在大革命时期广东妇女运动中,先后涌现了广东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同学会等先进组织。其中,广东妇女解放协会的成立,有力推动了这一时期的妇女运动逐渐从以参政、教育为主要目标的上层妇女运动,走上以阶级解放为目标、以女工农妇为主题的妇女统一战线上来,是将中国妇女运动纳入国民革命的一次大转型。

1925年5月10日,广东妇协在广州正式成立。中共广东区委十分重视广东妇协的工作,邓颖超、蔡畅等人经常亲自参加,深入下层,调查工农妇女、女学生和女教师的情况,又在各种集会上,大力宣传妇女解放的道理。党的领导人和不少爱国人士也十分支持协会工作,周恩来、张太雷、邓中夏、陈延年、宋庆龄等还曾热情捐款,资助该协会的活动经费。





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旧址位于越秀南路194号,原越秀南小学。原是两进院落式的关帝庙,庙门和第一进已拆改建为三层楼房。当年,大殿中间是厅堂,左右两侧各有两间用木板间隔的房子。1924年9月,周恩来从法国回到广州时,曾在这里撰写文章,指导革命运动。省港大罢工期间香港学生联合会也一度在此办公。



广东妇协从成立到1927年3月,先后选举四届执行委员会。第一、二届执行委员会主任是夏松云,第三、四届的执行委员会主任为区梦觉,秘书长为陈铁军。广东妇协以“提倡女权,促进妇女地位,反对在伦理、法律、教育以及劳工等方面压抑妇女的不合理制度,谋求妇女自身解放”为宗旨,在人才培养上创造性地将思想启蒙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1925年7月,为适应省港大罢工返回广东的女工学习的需要,何香凝在广东妇协的配合下,创设罢工妇女工读传习所。传习所集生产合作与女工夜校为一体,内设草鞋厂、缝纫厂和制衣厂,白天工作,晚上学习。除向女工传授文化知识外,传习所还讲授革命的道理。不仅帮助女工解决了生活困难,还提高了她们的思想认识水平,鼓励她们坚持反帝斗争。



邓颖超在《广东妇女运动报告》中曾指出:“妇女运动之发展与否,当视本党妇女人才之多少为断”,该会创立的妇女运动讲习所,正是大革命时期全国最早举办的妇女干部学校,为国共合作培训妇女干部奠定了基础。

思想破茧: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岭南实践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认为,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前,广东的妇女运动有所发展,尤其于五四运动时期,但仅限少数知识妇女的圈子里,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共二大指出:“妇女解放是要伴着劳动解放进行的,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才能得到真正解放”,这为妇女解放运动指明了方向,开辟了正确的道路。1923年在广州召开的中共三大,通过了一项关系女同胞命运的议题——《妇女运动决议案》,广州也成为了全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中心。

1924年3月8日,广州第一次公开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何香凝和高恬波等人负责筹备工作,有2000多人参加。大会提出了“打倒封建主义、打倒帝国主义,争取妇女解放”的响亮口号。会后还举行了游行示威。同时还组织了二十七个演讲队,分赴市内市郊工厂、剧场演讲,启迪妇女大众之觉悟。另有一部分妇女乘坐汽车游行,沿途演讲和散发传单,宣传“三·八”节和妇女解放的重要意义,轰动了广州街头。这次大会的胜利召开,开创了全国纪念三八妇女节的先河,引起强烈的反响,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广大妇女进一步认识到,只有与阶级解放、民族解放、社会解放统一起来,投入到民族民主革命洪流和社会解放运动,才能实现真正的妇女解放。



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先后在全省20多个县成立分会,吸收会员3000多人,积极投身火热的革命洪流。在支援省港大罢工中进行募捐、开办补习学校、召开省港女工大会;在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的队伍中,组成妇女宣传队、运输队、救护队;在广州起义中,配合运送枪支、印发传单、张贴标语,抢救浴血奋战的赤卫队员和起义军伤员。而其琼崖分会,则孕育了后来万泉河畔著名的“红色娘子军”。

作为党领导建立妇女组织的最早成功范例,广东妇女解放协会对中国革命和妇女运动的历史影响力之久、空间影响力之广,在中共党史和中国妇女运动史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这个时期的广东妇女运动同各类型的社会运动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同盟,形成一股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合力。广东妇协通过创办妇女刊物宣传解放思想、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援助被压迫的妇女甚至到战场上救护伤员等活动,验证了“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这一真理。

部分资料来源:《赓续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妇女运动与广州研讨会论文集(1919-1949)》、广州越秀发布、澎湃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