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城楼,作为中国最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之一,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变迁。

许多人以为天安门城楼只悬挂过毛主席的画像,但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安门城楼曾悬挂过12个人的画像。

其中,有一人的画像仅悬挂了一天。

今天,文史君就与大家聊聊天安门城楼上,曾经悬挂过照片的历史人物们。



从袁世凯到孙中山

天安门最早建于1417年,初名“承天门”,后改为“天安门”,是明清时期皇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明清两个王朝一共有26位皇帝在紫禁城里面统御天下,但当时并没有任何人想着要将自己的画像挂在城楼上。

直到清朝灭亡后,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性格张扬的袁世凯,自觉有功于国,为了彰显自己的威名,他计划将自己的照片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借鉴西方政治仪式,命人绘制了巨幅画像悬挂于天安门正中。

那一举动不仅是对皇权象征的僭越,也是新政权寻求合法性的视觉宣告。不过正是那一操作,开创了在天安门悬挂领袖像的先例。

关于袁世凯画像的悬挂时间,当前存在两种说法:

一说从1913年挂至1916年其去世后被取下。



另一种更被广泛接受的说法是,那幅画像从1913年一直悬挂到1928年张作霖败退北平才被取下,持续时间长达15年。

无论哪种说法,都指明了袁世凯是天安门城楼画像悬挂制度的开创者,其画像也见证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动荡。

袁世凯之后,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被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1929年,孙中山先生移灵南京时,北平卫戍司令商震下令在天安门城楼悬挂孙中山的画像,以示纪念。

孙中山先生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者,为中国民主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画像悬挂于天安门城楼,是对他革命精神的缅怀。

直到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后,孙中山画像才被日寇的标语取代,那时起天安门成为了日本殖民宣传的舞台。



蒋介石的短暂荣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率部向北平进发。

8月21日孙连仲收复了北平,举国欢腾。蒋介石闻讯后亲自赶往北平视察。

视察当日,蒋介石登上天安门城楼,佯装不经意发现原本悬挂国父孙中山先生照片处空空如也。

工作人员解释是日军占领期间毁坏,蒋介石故作痛心,称此处是国家象征之地,应重新悬挂照片。

随从们心领神会,不久后,蒋介石的巨幅照片便取代了国父照片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之上。

蒋介石心满意足,还发表演讲,宣称要继承国父遗志,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然而,国民党政府内部腐朽不堪,贪污成风,那番话不过是欺骗民众的谎言。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国民党不得民心,在解放战争中节节败退。

眼见大势已去,蒋介石仍不甘心,竟丧心病狂地要求留守北平的傅作义炸毁北平城。但傅作义最后以民族大义为重,拒绝执行命令,才得以保全了北京城。



多党领导人集体亮相

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也是天安门城楼画像极具特色的一年。

1949年2月12日,为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天安门城楼罕见同时悬挂了八位高层领导人画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