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早上9点,安岳县周礼镇朗特鞋业分厂内,缝纫机声此起彼伏。女工刘琴的工位旁,一张写着“妈妈,下午记得早点来接我” 的纸条格外显眼,旁边还画着粉色爱心。在这个99%员工为女性的“卫星工厂”里,130余名“妈妈工”正通过弹性计件制,实现“上班带娃两不误”。如今,安岳117家鞋服卫星工厂已吸纳5000余人就业,其中3000余人是曾跨省务工的“候鸟妈妈”,她们在家门口月均收入3000-7000元,在生计与亲情间找到了平衡。
产业下沉:从跨省“候鸟”到家门口就业
清晨8点,内江籍厂长尧英准时拉开鞋厂卷帘门。为赶制第二季度17万双鞋面订单,她已连续半月往返厂区与宿舍。作为周礼“卫星工厂”的管理者与技术带头人,尧英自2019 年返乡任职,见证工厂从30人、3条生产线,发展到如今130余人、7条生产线。
工厂车间内部。
从业30余年,从车工成长为管理骨干的尧英感慨:“过去在广东打拼,虽收入可观却难顾老小。如今每月8000多元的收入,还能回家2-3次,这才是想要的生活。”
即便订单繁忙时想过放弃,但看到姐妹们靠这份工作养家,尧英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员工月均收入3000-7000元,通勤时间从跨省打工的“一年一归”缩短为“每日团聚”。
而品检组长李仕花用“两全其美”形容这份工作:“家门口月入4000元,孩子放学骑车5分钟就能接到!”。
陈水兰去接孩子。
尧英说,厂里的员工大多来自周礼镇,在这里工作既能实现“家门口”赚钱,又能照顾到家庭,是一件两全其美的事情。
不止是周礼镇,截至目前,安岳全县46个乡镇(街道)中已经有32个乡镇设立117户鞋服“卫星工厂”,5000余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其中“妈妈工”占比达70% 。
弹性机制:编织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线
“员工里面99%都是女工,只有2个保安和1个男工。”尧英表示,工厂针对“妈妈工”实行“弹性计件制”,早8点到晚7点随到随干,午休1小时,完成定额即可离岗,超额工作自愿。“因为经历过与孩子分离,所以更懂这份弹性的重要性。”
32岁的陈水兰对此深有体会。2022年,得知儿子考试仅得17分,她毅然关闭广西的奶茶店,回到周礼镇进入卫星工厂。“以前一年只能见老大1-2次,现在两个孩子都在身边,关系更亲近,成绩也提高了。”
孩子们在工厂里面玩。
下午4点半,缝纫机声渐弱。女工们陆续骑上电瓶车接孩子放学。半小时后,工厂里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墙上用粉笔画着太阳笑脸、写算术公式,让这座工厂多了一份生机和童趣。
尧英介绍,工厂还推出暖心福利:周末提供1元午餐(儿童免费),女工可带孩子共享;每位女工生日时,还能收到公司准备的心意礼品。
工厂食堂。
“‘卫星工厂’让‘候鸟妈妈’回了家,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因此大幅减少。”安岳县妇联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在多个“卫星工厂”建立联合妇联,覆盖众多鞋服企业,并推动企业设立“妈妈岗”,推行“弹性上班”模式。同时,联合多方举办招聘会,畅通求职女性与鞋服企业沟通渠道;开展鞋服企业技能大赛、最美女工评选活动;在重要节点看望慰问困境女工,送去温暖。
重塑底气:从经济独立到生活重构
每到下午5点,工厂的车间内,扎着马尾的小女孩会在安全距离里,安静观摩母亲操控缝纫机的轨迹;小男孩则在车间角落划定的学习区伏案书写。等到休息时,孩子们才会上前抱抱妈妈。44岁的陈英与8岁女儿周彤洋之间便是这般默契——女儿在角落的专属学习桌写作业,抬头就能看见母亲忙碌的背影。
陈英和孩子。
这位三孩母亲在卫星工厂工作四年,她已掌握裁剪、缝纫等全流程技能,月收入突破4000元。“上午踩平车,下午转电脑车,多学门手艺就多份底气。”
“现在挣钱了,要多带娃儿出去耍!”陈英告诉记者,“五一”假期,她带着孩子们游览了安岳石窟,而女儿“要去迪士尼”的愿望成了她新的奋斗目标。
孩子喂陈水兰零食。
这种底气化作了车间里的细节:上午还穿着粉色波点长裙的陈水兰到了下午已经换成了黑白长裙。“有钱了还是喜欢打扮一下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漂亮一点。”陈水兰说。
更温暖的是代际互动:7岁的谢安琪发现,妈妈陈水兰的头上总是绑着漂亮的发绳或发夹;8岁的周彤洋察觉,妈妈陈英下班后哼歌的次数变多了;而在邹园媛的作文本里,母亲刘琴的形象从“总是说累”变成了“会缝鞋还会辅导作业的女超人”。
孩子在母亲背后写作业。
母亲节前夕,这些变化凝结成了工位中的秘密:邹园媛想用零花钱准备一束康乃馨给妈妈;谢安琪在全家福画作上勾勒出穿工装的母亲形象,更多孩子等待着母亲节当天,对母亲说声“妈妈你辛苦了,我爱你”。
当暮色笼罩车间,最后一批女工骑着电瓶车消失在乡间小路,缝纫机旁的爱心纸条随风轻颤。这些“超人妈妈”用指尖的针线,不仅缝制着童鞋鞋面,更编织着乡村振兴的温暖图景——在这里,女性不必在生计与亲情间抉择,工厂的流水线与孩子的放学铃,共同谱写成“家在、业在、爱也在”的生活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