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有十大圣人,他们分别是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史圣司马迁、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等,这十个人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占据各领域的巅峰。

但后世对其议论纷纷,认为在思想层面,我国只有2.5个圣人,这又是怎么分的呢?其中有一个人虽被称为圣人,居然在历史教科书上很少提及,这是为何?



其实不管是哪种圣人的分类,都离不开孔子孔圣人。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自春秋战国开始,影响了后面一朝又一朝的人。

而之所以拥有如此深奥的学识,都跟他的经历有关。



身为圣人的孔子,他的出身并不是典型的主角标配,而是小妾生的儿子。

在父亲死后,孔子与其母亲便被赶出府,另寻出路。

只不过,因为其身份的原因,他总是被他人嘲笑欺负,但孔子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躲过那些人的刁难。



只有一些贵族看出了孔子谈吐不凡,未来不可限量,还想要加以拉拢。只不过,孔子一门心思做学问,对这些事置若罔闻。

不久之后,孔子靠着自己的努力入朝为官,但并未进入朝廷的核心区域,而是多方都有涉猎,尤其是他可以利用自己的官职前往藏经阁读书。



而随着知识的积累,孔子洗尽铅华,逐渐呈现出超然物外的感觉。当别人与之谈论的时候,总会处于一种学生的状态。一番下来,总会收获颇丰。

在此期间,孔子还拜访了以“黄老学说”著称的老子。二人对话,堪称圣人之间的对话,更是将礼乐之学提升了一个境界。



虽然孔子想要一门心思研究学问,但当时鲁国动荡,各国之间不安稳。颇具盛名的孔子收到了好几个国家的“橄榄枝”,均未作出回应。

但因为一些事情的发生,孔子不再受鲁定公的信任,即便他多次上谏,希望其重视朝政,警惕来自三桓的威胁,也未得到鲁定公答复。



孔子大感失望,趁着鲁国内乱之际,孔子决定周游列国,宣扬自身学说。

不过,此时的他不是一个人赶路的,他身边还跟着子贡、颜回等一众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各家子弟,也有着不俗的名声,但他们都愿意跟随孔子四处奔走。



这一路上,孔子他们路过卫国、宋国、郑国等地,向当地的贵族讲述道德思想,传播仁义之学。

他们也看到了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犹如天神下凡。



不过,在孔子看来,春秋混乱,更应该建立有序的秩序,而这个秩序应该礼乐来规制。而这一想法也逐渐演变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阶级制度。

后来,孔子他们回到了鲁国,就此安稳了下来。



只可惜,孔子的晚年并不如中年那样几句光彩,因为他经历了弟子接连死去,又经历了被鲁国王室的忽视,算是郁郁而终。

但孔子沿袭下来的思想却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而记载着孔子言行的《论语》也成为现代教学必教的内容。



可以说,圣人之名名副其实。

若说孔子是儒学的开创者,那么王阳明便是儒家思想在明代的开拓者,他可谓是集道家、儒家、佛家之所长。

不过,历史的教科书对他很少提及,这是为何?



若是打开政治课本,在学习唯心理论的时候,必然会接触到“幡随心动”这个典故。

到底是心随幡动,还是幡随心动,就看眼前这个人是怎么想的。而这就涉及了王阳明的“心学”。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王阳明没有钟情于这一理论,而是十分推崇朱熹的“格物致知”,甚至还为此践行了一番。

可惜的是,他行动了好几天,还砍了好几天的竹子,能够得到的只有满筐满筐的竹子,至于其他毫无所获,他顿感失望。



家人们看到王阳明如此怪异的行为,并未感到诧异。因为自从王阳明出生起,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就足够证明他的特殊。

后来,王阳明也遵从家人的意愿参加了科举考试,在考场之上,他挥毫泼墨,写下了许多名篇,但可能是因为太过于现实,成为了考官最不喜欢的文章。



因此,他参加了好几次科举考试都未能考中,看着满眼期待的家人,王阳明只好改变文风,稍微收敛了一点,成功考中进士。

而王阳明也如愿以偿进入了工部、兵部,有了一番大作为。朝中不缺少嫉贤妒能的人,王阳明便被排挤到了地方。



但这并没有打消他的信心,王阳明多次上奏,表示如今宦官专权,皇帝应该进行变革,最为主要的还是消减宦官的势力。

这下可好,王阳明直接就得罪了大太监刘瑾。作为皇帝最宠信的宦官,刘瑾直接说王阳明的坏话,致使王阳明被贬。



在被贬的途中,王阳明也有了一番感悟,而这也是心学的开端。

在地方待了一段时间,虽然地处偏僻,但这可能是王阳明最安稳的一段时间了。他也在这段时间里,专心领悟自己的道。



不久之后,王阳明回到了朝廷当中,相比于之前的锋芒毕露,现在的他多了一份沉稳,做事愈发滴水不起来,颇受兵部尚书的赏识。

别看王阳明擅长心学,但他的军事能力可是一点都不差,从小最喜欢看的书除了格物之书之外,就是兵书。



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王阳明多用计谋,将当地的叛军耍得团团转,甚至还俘虏大量的士兵。这一战,可以说让王阳明在兵部站稳了脚跟。

到如今为止,我们似乎并未真正了解过王阳明,甚至不知道他曾率兵打过仗,只知道他的心学,还是从政治书上学习的。



那历史为什么不愿记载他的心学,完全是因为当时的思想受限,一旦大肆宣扬,必然有灾祸,而王阳明也就成为了历史书上不存在的一角。

不过,他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圣人,不像另一个人,他只能称得上半个……



而这半个圣人便是曾国藩,之所以影响后世,完全是因为他所写的家书内涵丰富,给人起到警示的作用。

说起曾国藩,可能得称他一句“穷人的崛起”。与前面两位不同的是,曾国藩出生于农耕之家,上一代皆是以务农为生。



自打他出生起,曾国藩便寄托着全家的希望,那就是入朝为仕,光宗耀祖。为此,他努力读书,在27岁那年成功考中进士,成为了翰林院庶吉士。

而他在朝期间刚正不阿,从一名小小的官员成为了侍郎,连升几级,风光无限。



当时的朝廷中还有左宗棠等一种人物,而曾国藩算是异军突起,独立于小团体之外。

后来,太平天国爆发之后,曾国藩便奉命组建湘军,为此他四处筹钱,将自己的全部家当都押在了上面,成功组建了一支一万多人的队伍,并与太平军对战。



可能也正是这件事,让曾国藩的毁誉参半。因为在攻破天京的时候,他下令将城中的百姓全部杀害,着实让人看不下去。

他的这番作为,根本不是圣人“仁义”的体现,所以只能算半个圣人。

而留到现在的也只剩下他的那些家书了,相比于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是半个教育家,主张的还是家庭教这一方面。

但有的人认为,左宗棠一战出来,曾国藩可能被秒成了渣渣。老子一出来,孔子可能得排名第二。



可能老子、左宗棠不应该在圣人的一列,应该在“神人”的一列,才更加妥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