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信网 责编:戴慧慧 2025-05-09 11:14:03
“只要国家需要,我一定会记到拿不起笔为止!”这是刘元九作为一个普通农民对国家许下的承诺,也是他对后人树立的榜样。乡村的巨变、祖国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自他从1982年开记的一笔一划、字里行间中跃然眼前。国家博物馆于2007年、2017年分两次收藏了他累计34年的账本,这也是国家博物馆目前唯一收藏的农民家庭账本。时至今日,刘元九手写记录的账本已增至43年。
见证变迁,数据里面话桑麻
小到油盐酱醋,大到为孩子买房买车,刘元九事无巨细、全部入账。1982年5月2日,他清楚地写到:供销社酱油1毛2一斤,盐5分钱一斤,花两块四毛钱买20斤酱油,花5块钱买100斤盐……在他的账本里没有CPI上涨的总结,只有密密匝匝的数字,看似琐碎,却记录着小山村村民的真实生活。 刘元九所在的平度大泽山镇虽然有两千多年的葡萄种植史,但真正靠葡萄致富却还是近三十年的事。2007年,刘元九家里的5亩葡萄地总收入还只是28902.3元;2023年,账本上的数字变成了10.1万元。葡萄藤架变成了“摇钱树”,账本在此刻不仅仅是纸张和墨水的简单融合,小小数据变迁,更是见证了小乡镇乃至国家乡村振兴的大成效。
持之以恒,手写账本成政策最好注脚
翻开账本,刘元九说有两件事终生不忘。第一件事是2005年12月29日,取消农业税。这项政策意味着当时9亿中国农民将彻底告别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第二件事是2017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表决通过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让以地为生的广大农民吃下了定心丸。
很多人会质疑,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43年间真的从未想过放弃吗?他说,“我没有半途而废,是因为我有三大法宝:决心、恒心和耐心。”刚开始坚持去做,想的是为后人留点资料,让后辈看看自己这一代人是怎么走过来的,这是决心的前提;后来发现能为社会做点贡献,虽然绵薄,但能够为世人所用,这是恒心的理由;当社会的期许与自己的执念重合,自我赋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酿成了一个理想:为家庭记录一针一线,为国家记录滴滴点点。
双向承诺,铸就“国家记忆”
刘元九的账本格式很规整,但对于仅仅上过几年小学的他来说,记账并不是个简单的活儿,他认识的字并不多,早期的账本常有错字,后来,他在记账的桌子上摆上一本字典,随用随翻,几十年的记账生涯,让刘元九的识字水平进步很大。“我不觉得记账是个负担,现在一天不记就浑身难受。”
刘元九对记账的执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时候生病不舒服去医院,即便再难受,也要记下开销多少,都花在了哪些用项,也因为常年记账的习惯,刘元九走到哪儿都会随身带着纸笔,一分钱的花销也要记下来。当年领导找到刘元九时,朴实的他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请给我一个月时间,我把账本抄一遍留给自己和家人。”国家博物馆也对他许下承诺,只要他或后代继续记录下去,记多少年国家就收多少年。因此,虽年逾古稀,身体也大不如前,但刘元九仍笔耕不辍,小小账本在岁月的流逝里依旧一点点的增长着厚度。“这一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账本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习惯能对国家有价值,这是这些账本最好的归宿!”
账本记录的不仅仅是刘元九的生活,也是一个农民家庭收支数量和结构的变化,是农村生产资料的投入、物价的涨跌及产业结构调整的缩影,更是国家的乡村振兴政策在一个农民身上的具体体现。一笔笔账目如同时光的刻度,将43年间的“物转星移”瞬间铺展在人们眼前,成为了解中国“三农”变革的最鲜活样本。文/信网记者
[来源:信网 编辑:戴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