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南台子乡与河北承德围场县,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开得热烈,为这片土地披上绚丽的彩衣。而在这片繁花之下,一条蓬勃发展的马铃薯产业带正迎来关键的播种期。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马铃薯储窖间已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妇女三农服务队”的队员们早早到岗,她们戴着护腕、口罩,手持专业刀具,开始了一天忙碌而有序的备种播种工作,为新一年的丰收埋下希望的种子。
蒙冀两地,仅一桥之隔,特殊的地缘关系让两地在农业发展上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更是成为两地携手发展的共识。在这种模式下,来自内蒙古喀喇沁旗和河北围场县的600多名妇女汇聚在一起,自发组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妇女三农服务队”。她们凭借着对土地的热爱、对农业生产的熟悉,以及两地交通便利的优势,每日往返奔波,在马铃薯生产的各个环节大显身手。从初春的切割种薯、栽种,到盛夏的除草、植绿,再到金秋的收获,服务队的身影始终活跃在田间地头、储窖车间,成为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走进储窖前广场,眼前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服务队的妇女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咔嚓、咔嚓”,刀具与种薯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一颗颗种薯在她们手中被精准切割成带芽的块茎。“以前切薯全凭手感,切多切少、芽眼留得好不好,都不太精准。现在照着‘科技处方’下刀,芽眼朝向、块茎大小都有严格标准!”队员王大姐一边熟练地操作着,一边笑着介绍。她身后的仓储区,整齐地堆满了标注着“大丰6号”“大丰8号”等品种的种薯麻袋,这些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和处理的优质种薯,将被送往两地的种植基地。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更是另一番繁忙景象。车间里蒸汽升腾,机器轰鸣,马铃薯在这里经历着“华丽蜕变”。经过蒸煮、发酵、蒸馏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原本普通的马铃薯最终化作晶莹剔透的“粉条酒”。酒香四溢间,不仅飘散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时代气息,更凝聚着“妇女三农服务队” 的智慧与汗水。从原料筛选、辅助加工到质量把控,服务队的妇女们积极参与其中,用实际行动助力产业升级。
马铃薯从过去的“救命粮”转变为如今富民增收的“金疙瘩”,科技创新发挥了关键作用。南台子乡李家店村支部书记刘青龙深有感触:“以前种马铃薯,都是直接挖取马铃薯芽进行种植,土壤中的病毒很容易传播给后代,薯质差、产量低,薯农们吃了不少苦头。”
如今,种植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研团队先切取马铃薯茎尖进行组织培养,育成脱毒苗,再让脱毒苗结出无病毒块茎用于种植。“良种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关键,从茎尖培养到种薯生产,成百上千个环节都不能有丝毫马虎,才能保证薯农增产增收。”刘青龙说道。而在这些繁杂的环节中,“妇女三农服务队”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主力军。她们认真学习新技术,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做到零失误。
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蒙冀两地多年来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马铃薯产业发展,逐步构建起从种苗研发、智慧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全产业链条。在种植环节,大力推广应用集成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灌溉、全程机械化等高效节能种植技术,并制定出台了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在仓储环节,以大型储库为龙头,建设了多个产地仓,仓储规模位居华北地区首位;在销售环节,率先打造了马铃薯产业数字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全国各地的一级、二级批发商可以直接看到原产地不同品类的马铃薯,实现网上下单,不仅免去了中间商赚差价,还为马铃薯销售提供了“订单托底”保障。
在整个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妇女三农服务队”如同一条坚韧的纽带,紧密连接着各个环节。在田间,她们是辛勤劳作的种植能手;在车间,她们是熟练操作的产业工人;在销售对接中,她们积极参与宣传推广,向客户介绍产品优势。她们用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头脑,在蒙冀“飞地”上织就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壮丽图景。
如今,蒙冀两地正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强化质量管控,拓展品牌营销,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特色品牌协同发展体系。通过持续提升马铃薯品牌价值,坚持科技创新与生态发展双轮驱动,全力打造全国马铃薯产业现代化发展标杆。而“妇女三农服务队”也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挥洒汗水,贡献力量,让小小“金豆豆”真正成为富民强县的金字招牌,书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摄影:李富)
来源:中国妇女报官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