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学科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石,对于国家的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以及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培养一批具有深厚基础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已成为我国实现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任务。
为了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近年来也是陆续推出了一些重大举措,比如: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简称:101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0(简称:拔尖计划1.0)、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简称:拔尖计划2.0)。
强基计划和101计划之前的文章都有详细的介绍过,今天来一起看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下面简称:拔尖计划)是什么。
1、拔尖计划的发展流程
拔尖计划1.0(2009年-2018年):2009年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共同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助力学生成长为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才。
拔尖计划2.0(2018年——):教育部在“拔尖计划”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实施“拔尖计划”2.0版,进一步拓展范围、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创新模式。
自实施以来,“拔尖计划”2.0已在77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建立了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吸引了超过3万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研究,为我国基础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已毕业的1.7万余名本科生中,93%以上进入国内外顶尖大学或科研机构深造,超过86%的毕业生留在基础学科领域深造,构筑了基础学科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坚实的后备力量。
2、拔尖计划2.0基地清单
数据显示,北京大学入选拔尖计划2.0基地最多,共19个,其后是南京大学(14个),浙江大学(12个)、复旦大学(11个)、武汉大学(11个)、中山大学(11个)、北京师范大学(10个)以及华东师范大学(10个)等入选数量也较多。
从学科数据来看,计算机科学与生物科学入选数量均为33个,并列居首;物理学入选数量为32个,紧随其后。化学、数学入选数量分别为30个、29个。人文社科类学科中,经济学入选数量为20个,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入选数量分别为19个、17个。
值得注意的是,共有5所非“双一流”院校入选拔尖计划2.0基地:分别是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沈阳药科大学(药学)、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福建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
(具体数据以各高校官网为主)
3、涉及学科范围
2011年,先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计算机科学5个学科率先进行试点。
2018年,教育部在“拔尖计划”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实施“拔尖计划”2.0版。2023年4月“拔尖计划”2.0版计划新增天文学、地理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基础医学、基础药学、中药学等20个类别。
4、招生途径
拔尖计划人才选拔机制包括校内二次选拔、强基计划、高中“英才计划”。从目前来看,校内二次选拔是拔尖计划的主要招生途径。
通过高校强基计划录取后进入:部分高校会将强基计划与拔尖计划相结合。考生在高考后通过强基计划报考相关高校,若被强基计划录取,在进入高校后,有机会优先进入拔尖计划,或者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根据其在强基计划培养过程中的表现,选拔进入拔尖计划。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强基计划学生,在后续学习中表现优秀者,可进入相应的拔尖计划培养项目。
校内二次选拔:学生进入高校后,学校会组织专门针对拔尖计划的选拔考试或考核。通常包括笔试、面试等环节,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学科知识、思维能力等,面试则侧重于了解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以及未来的学术志向等。
5、拔尖计划的优势
1、师资资源丰富。各校安排高水平的专家学者来担任专业的导师和授课老师,聘请海外知名学者主持和参与教学。
2、贯通式培养。高校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注重课程衔接和教学连续性。能够统筹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从本科起步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学术人才。通过打通学段壁垒,优化本研贯通衔接机制。
3、注重个性化培养。采用“一制三化”模式,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从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可以看出,拔尖计划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导师、专业及相关课程,可以前往世界顶尖大学进行研修学习和短期考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技术。
4、科教协同。鼓励学生进入国家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参与重大课题的研究工作。高校要各个方面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实验室、国家试验教学试验中心等等,都要向参与这个计划的学生开放,并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门的支持,经费的支持、条件的支持、空间的支持。
5、动态管理机制。实行动态进出机制和自由选择专业机制,每学期进行分流淘汰,最终将最优秀的学生通过该计划培养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