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考上了!我真的考上大学了!”我拿着那封盖着红色印章的录取通知书,手都在颤抖。
父亲粗糙的手接过通知书,眼里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
“可是,孩子,这学费...”母亲的声音在颤抖,她的眼神里既有欣喜又有忧虑。
我知道,这份喜悦背后,是一座我们全家都无法逾越的大山。
“舅舅家条件好,也许他能帮忙...”父亲轻声说道,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
01
1988年的夏天,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这是我的家乡——西峰村,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山村。
改革开放的春风虽然已经吹遍中国大地,但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变化来得缓慢而细微。
村里的房子大多还是土坯房,只有几户人家盖起了砖房,那是村里人眼中的“富人”。
我叫李明,今年18岁,是村里出了名的“读书郎”。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村里人眼中的骄傲。
我家的条件很普通,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
母亲除了务农,还在农闲时节到镇上打些零工,贴补家用。
家里还有一个小我五岁的妹妹,正在上初中。
我们家的房子虽然不大,但在父母的精心打理下,总是干净整洁。
墙壁上贴着我从小到大获得的各种奖状,那是父亲最爱炫耀的东西。
每当村里有客人来,父亲总会指着那些奖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我家明子从小就聪明,老师说他以后肯定有出息。”父亲常这样说。
学习对我来说,既是责任,也是逃离贫困的唯一希望。
每天清晨,我都会比鸡叫得还早起床,点上煤油灯,复习功课。
晚上,当村里的其他孩子都已经睡下,我的窗户仍然亮着微弱的光。
高考那年,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书本中。
村里的人都说:“李家的娃娃拼命读书,将来准能出人头地。”
高考成绩公布那天,我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一路从县城狂奔回家。
“爸!妈!我考了578分!”我冲进院子,大声喊道。
父母正在院子里剥玉米,听到我的喊声,两人都愣住了。
“多少?”父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578分!应该能上省内的重点大学了!”我兴奋地说。
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放下手中的活,一把抱住了我。
父亲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们无声的骄傲和喜悦。
很快,好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
我是村里十年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这在当时的西峰村,简直是一件大事。
邻居们纷纷登门祝贺,脸上都带着由衷的喜悦。
“李家的孩子有出息了!”
“这娃娃从小就聪明,这下可光宗耀祖了!”
面对乡亲们的祝福,我心里却有一丝不安。
因为我知道,在这份喜悦背后,还有一座大山等着我们去翻越——学费。
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学费每年1800元,住宿费每年300元,加上生活费,一年至少需要3000元。
对于年收入不到2000元的我们家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父亲拿着通知书,一遍遍地看,眉头越皱越紧。
“爸,如果凑不够钱,我就不去了。”我鼓起勇气说。
“胡说什么!”父亲突然提高了声音,“你必须去!这是你改变命运的机会,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想办法的!”
母亲在一旁抹着眼泪,低声道:“是啊,孩子,我们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父母的决心,也下定决心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02
父母开始四处奔波,想尽各种办法筹集学费。
家里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变卖了:母亲的银手镯,父亲珍藏多年的老怀表,还有那头本准备过年宰的猪。
但这些加起来,也只够第一年学费和住宿费的一半。
村里的亲戚们也都尽力帮忙,但他们的生活同样拮据。
三叔给了100元,说是前段时间卖黄豆的钱。
五婶拿出了50元,那是她准备给孙子买新衣服的钱。
每一分钱,都凝聚着亲人们的心意,但距离目标仍然很远。
父亲最终决定去找舅舅帮忙。
我的舅舅在镇上开了一家杂货店,是我们族里少有的“富人”。
“你舅舅家条件好,应该能帮上忙。”父亲满怀希望地说。
第二天一早,我和父亲骑着自行车,赶往二十里外的镇上。
舅舅的杂货店位于镇上最繁华的街道,门面不大,但货品齐全。
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日用品和零食,在当时的农村,这已经是很体面的生意了。
舅舅看到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哟,大姐夫,明子,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舅舅热情地招呼我们。
父亲有些拘谨地站在那里,搓着手说:“老弟,我们来找你有点事...”
我们被请进了店后面的小房间,舅妈正在看电视,见到我们,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房间里摆放着当时最时髦的家具:一台彩色电视机,一个大冰箱,还有真皮沙发。
这些在我们村里,都是奢侈品。
父亲小心翼翼地将我的情况告诉了舅舅,然后提出了借钱的请求。
“明子考上大学了,真是有出息啊!”舅舅笑着说,但我听出了他语气中的敷衍。
“是啊,所以我们想...”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舅舅打断了。
“大姐夫,你知道现在做生意多难吗?店里刚进了一批货,我自己也是东挪西凑的。”舅舅的表情严肃了起来。
“我们不要多,就借两千元,等明子毕业工作了,一定还给你。”父亲的声音中带着恳求。
舅舅皱了皱眉,摇了摇头:“真的不行,我也很困难。”
一旁的舅妈放下手中的瓜子,冷冷地说:“农村娃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出来还不是种地?花那么多钱,图啥?”
“明子不一样,他考上了大学,将来肯定有出息。”父亲固执地说。
“大学生现在满大街都是,毕业后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舅妈不以为然地说。
“就你家这条件,还想读大学?还是脚踏实地点好。”舅妈继续说道,语气里充满了讽刺。
父亲的脸涨得通红,他低下头,不再说话。
我站在一旁,心如刀绞。
舅舅见状,勉强拿出了两百元,塞给了父亲:“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大姐夫别见怪。”
就这样,我们无功而返。
回家的路上,父亲一言不发,背影比来时更加佝偻。
我的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决心。
“爸,我一定会考上大学,将来一定会让您和妈妈过上好日子。”我暗暗发誓。
回到村里,我和父亲的失落写在了脸上。
母亲见状,也明白了事情的结果,但她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准备了晚饭。
03
晚饭后,村支书王叔突然来到了我家。
“老李,听说明子考上大学了?”王叔笑着问。
父亲点点头,勉强笑了笑:“是啊,考上了省城的大学。”
“那是好事啊!咱们村十年没出过大学生了。”王叔兴奋地说。
父亲的笑容僵在脸上:“是啊,好事...就是...”
“就是学费有点发愁,是吧?”王叔一眼看穿了父亲的难处。
父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这样,今晚我召集村民开个会,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王叔拍了拍父亲的肩膀。
父亲连忙摆手:“不用了,不用了,我们自己想办法。”
“老李,你先别急着拒绝。明子是咱们全村的希望,这事不是你一家的事。”王叔语重心长地说。
当晚,村支书召集了全村的村民,在村口的大榕树下开会。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了,有的甚至还带着孩子。
王叔站在人群中央,讲述了我的情况。
“各位乡亲们,今天叫大家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商量。”
“我们村的李明,今年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是咱们村十年来第一个大学生啊!”
村民们发出一阵赞叹声。
“可是,李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学费是个大问题。”
“我们村终于有人能走出去了,不能让他因为钱上不了大学啊!”王叔的声音中充满了情感。
“说得对!不能让娃娃因为钱上不了学!”人群中有人附和道。
“那咱们该怎么办?”有人问。
“我提议,咱们村里每家每户,能出多少就出多少,帮李明凑齐学费。”王叔提议道。
话音刚落,村民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
一时间,村口的大榕树下人声鼎沸。
“我家出一百!”张大爷第一个举手。
“我出五十!”李婶紧跟着说。
“我家也出五十!”
“我能出三十!”
一个接一个的声音响起,每个人都慷慨解囊。
最让人感动的是,村里最穷的王大爷,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后是五张皱巴巴的十元钱。
“这是我这些年攒下的,给明子娃娃上学用吧。”王大爷的眼眶湿润了。
“王大爷,这是您的养老钱啊!”村支书急忙说。
“没事,我还能干活。明子娃娃比我重要,他是咱们村的希望啊!”王大爷坚持道。
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流了下来。
除了钱,村里的年轻人还提出了其他帮助方式。
“我可以帮李叔家干农活,李明哥安心读书就行。”村里的小伙子小刚说。
“对,我们轮流去帮忙,保证李家的地不会荒废。”又有人附和。
村支书王叔统计了一下,全村人凑的钱加起来,刚好能够支付我第一年的全部费用。
“以后每年,我们都会继续帮助,直到明子毕业!”王叔郑重地承诺。
父亲跪在地上,向全村人磕了一个头:“谢谢乡亲们,我李家没齿难忘!”
“起来,起来!咱们都是一个村的,帮衬是应该的。”村民们纷纷上前扶起父亲。
“明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王叔看向我。
我站在那里,泪流满面,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娃,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别忘了咱们村。”王大爷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报答大家。”我用力地点点头,声音哽咽。
我的心里已经默默立下了誓言:总有一天,我会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
04
开学前一天,几乎全村的人都来送我。
村口的土路上,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
“明子,到了大城市好好照顾自己!”
“记得给家里写信啊!”
“别忘了按时吃饭,别饿着!”
临行前,村支书王叔把我拉到一边。
“明子,你是我们村的希望,一定要好好学习,学成回来报效家乡。”王叔语重心长地说。
“王叔,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我坚定地回答。
告别了乡亲们,我背着简单的行李,坐上了通往省城的长途汽车。
透过车窗,我看到父母和村民们的身影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
那一刻,我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
不是离别的伤感,而是一种深深的感恩和责任感。
我知道,我肩上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还有全村人的希望。
初到省城,我被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所震撼。
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一切都让我这个乡下孩子目不暇接。
走进大学校园,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但很快,现实就给了我一记重击。
开学不久,我就发现自己的学习基础比城里的同学差了很多。
英语课上,老师的问题我几乎听不懂。
计算机课上,其他同学熟练地操作键盘,而我却是第一次接触电脑。
宿舍里的四个人,三个来自城市,只有我来自农村。
他们的父母都是工人、教师或者公务员,生活条件比我好很多。
周末,他们可以去餐厅吃饭,去电影院看电影,而我只能留在宿舍,啃着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和馒头。
有时候,我会偷偷羡慕他们的生活,但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村里人的嘱托,想起他们辛苦攒下的每一分钱。
这些想法让我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的学习成绩从刚入学时的中下游,逐渐提升到了班级前列。
大学三年不仅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还被评为了校级优秀毕业生。
这些奖学金不仅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还让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积蓄。
每次获得奖学金,我都会寄一部分回家,剩下的则存起来,为将来做打算。
毕业前夕,我面临着选择:是接受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还是回到家乡?
大城市的生活固然精彩,工作机会也多,但我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的父母和那些帮助过我的乡亲们。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先在城市积累一些经验和资本,然后再回乡创业,回报家乡。
05
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
进入职场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竞争的激烈。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我没有城里人那样的人脉和背景,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勤奋取胜。
每天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十点下班,成了我的常态。
周末,当同事们都在休息或者娱乐时,我还在加班或者自学提升。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在公司里很快脱颖而出。
半年后,我被提拔为小组长,负责一个三人小组的业务工作。
一年后,我被提拔为部门主管,负责整个销售部门的工作。
三年后,我成为了公司的销售总监,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也存下了一笔可观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农产品市场的巨大商机。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我的家乡虽然偏远,但土地肥沃,生产的农产品品质极佳,只是缺乏销路和加工能力。
如果能将家乡的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或者加工成更有附加值的产品,那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最终成为了我创业的方向。
30岁那年,我辞去了高薪工作,决定自己创业。
我用积蓄加上银行贷款,成立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公司。
公司的核心业务是收购农民的优质农产品,经过精加工后,销售到城市的超市和餐厅。
起初,公司规模不大,只有十几名员工,但我们专注于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很快就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公司成立两年后,我们的产品已经打入了省内多家大型超市和餐厅。
三年后,我们的产品线扩展到了全国多个省份,公司员工也增长到了上百人。
五年后,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年营业额过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回报家乡,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我每年都会寄钱回家,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
村里有学生考上大学但家庭困难的,我都会资助。
每年过年,我都会给村里的老人送去慰问金和礼物。
但这些都只是小打小闹,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更宏大的计划。
1997年的夏天,我驾车回到了阔别九年的家乡。
西峰村还是那个西峰村,只是道路比以前好走了一些,房子也新了一些。
我没有提前通知任何人,包括我的父母。
我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同时也想看看家乡的真实面貌。
06
当我的车停在村口时,发现村里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集会。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聚集在村委会前的广场上,神情严肃地听着什么。
我下了车,慢慢地走向人群。
有人注意到了我,先是一愣,然后惊讶地叫出了我的名字:“李明?”
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我。
村民们的脸上先是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后是不可思议的震惊,最后变成了复杂的神色,有欣喜,有疑惑,甚至还有一丝愤怒。
我没有想到,我的归来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
村支书王叔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明子,你终于回来了。”
“王叔,我回来看看大家。”我笑着说。
“你回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在讨论一件大事。”王叔的表情有些复杂。
我好奇地问:“什么大事?”
王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你知道村周边的土地最近被收购的事吗?”
我心头一震,但表面上保持平静:“听说了一些。”
“是啊,”王叔叹了口气,“一家大型企业暗中收购了我们村周边的大片土地,说是要建农产品加工厂。”
“这是好事啊,能给村里带来就业机会。”我试探性地说。
“是好事,但是...”王叔欲言又止。
这时,一个村民突然大声说:“李明,你来得正好,我们刚刚得知,收购我们村土地的企业老板,就是你!”
全场一片哗然。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充满了震惊和不解。更让人震惊的是,我竟然连自己的父母都蒙在鼓里。
我父母站在人群中,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到困惑,再到隐隐的自豪。
“明子,这是真的吗?”父亲走上前,声音有些颤抖。
我点了点头:“是的,爸。我回来了,而且我带着一个计划回来了。”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我缓缓走向村委会前的小台子。
村支书王叔把话筒递给了我:“明子,大家都很想听听你的解释。”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我的故事和计划。
“乡亲们,九年前,是你们的帮助让我走出了大山,去了大城市,改变了我的命运。”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回报大家的恩情。”
“单纯的捐钱捐物不是长久之计,真正能帮助大家的,是让西峰村永远地富裕起来。”
“三年前,我创办了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公司,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回报家乡。”
“半年前,我发现我们村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有机蔬菜,而且村里的传统手工艺也很有市场潜力。”
“于是,我决定在村里投资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加工厂,而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园。”
“我之所以暗中收购土地,是担心消息走漏后,外来投机者会哄抬地价,影响整体规划。”
“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的父母,就是想避免可能的干扰,确保计划顺利进行。”
我说完,会场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个震撼的消息。
07
片刻之后,一位老人颤抖着声音问:“明子,你确定要在我们村投资?”
“是的,王大爷。”我坚定地说,“这个项目预计投资5000万元,将给村里带来至少200个就业岗位。”
“而且,我承诺,这些岗位将优先考虑村里的人,特别是那些当年帮助过我的人家。”
“除此之外,我还将设立一个教育基金,专门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保证村里再也不会有孩子因为钱上不了学。”
听到这里,村民们的表情从震惊变成了惊喜,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李明,你真是我们村的骄傲啊!”有人激动地喊道。
“我就说明子这孩子有出息,果然没错!”又有人附和。
村支书王叔走上前,握住我的手:“明子,谢谢你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我们。”
我的父母站在人群中,泪流满面。
母亲抹着眼泪,小声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我儿子,我儿子回来了。”
父亲则站得笔直,脸上写满了骄傲。
我从台上走下来,走向我的父母。
“爸,妈,对不起,我一直没告诉你们。”我有些愧疚地说。
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孩子,你做得很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
母亲拉着我的手,哽咽着说:“你能平安回来,还能做这么多事,我和你爸就知足了。”
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的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向村民们详细介绍了我的规划和蓝图。
这将是一个占地200亩的现代化农产品产业园,分为四个区域:
生产区,加工区,销售区,旅游区。
整个项目预计两年内完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上亿元。
“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对村民们说,“未来的收益,将有一部分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听完我的介绍,村民们都沸腾了。
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要暗中收购土地,也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
当年送我上大学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我带着回报回来了。
这种反差,让所有人都感到无比震撼。
消息很快传到了镇上,包括我舅舅的耳中。
这些年,舅舅的杂货店因为大型超市的冲击,生意日渐萧条。
他的儿子没有好好读书,初中毕业就辍学了,现在只能在镇上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
听说我回来投资办厂的消息,舅舅第一时间买了礼物,赶到了西峰村。
当他的摩托车停在我家门口时,院子里已经挤满了前来祝贺的乡亲们。
舅舅有些拘谨地站在门口,手里提着礼物,不知如何是好。
我看到了他,走上前去:“舅舅,您来了。”
舅舅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明子,你...你这些年过得好吗?”
“还不错,请进吧,咱们屋里坐。”我礼貌地说。
08
在房间里,舅舅坐立不安,目光不敢直视我。
“明子,我听说你...在城里做得很好?”舅舅试探性地问。
我点点头:“托您的福,这些年还算顺利。”
舅舅的表情更加尴尬了:“那个...我听说你要在村里建厂子?”
“是的,准备建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我平静地回答。
“那...那需要很多人手吧?”舅舅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是的,需要不少工人。”我明白了他的意图。
“明子,你表弟这些年也不争气,现在只能打零工。”舅舅垂下头,“如果可能的话,能不能在你的厂子里给他安排个工作?”
我沉默了片刻,然后说:“舅舅,记得九年前,我和我爸去您家借钱上大学的事吗?”
舅舅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嗫嚅道:“那个...当时我也是有难处...”
“舅舅,当年您说农村娃读书没用,现在看来,您的眼光确实有限。”我平静地说,没有讽刺,只是陈述一个事实。
舅舅低下头,无地自容。
我继续说:“不过,血浓于水,表弟毕竟是自家人。只要他愿意从基层做起,服从管理,我可以给他一个机会。”
舅舅如释重负,连声道谢:“谢谢,谢谢明子,你有出息了还不忘亲戚,不像我...”
“舅舅,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笑了笑,“人总要向前看。”
送走舅舅后,父亲走过来,叹了口气:“你舅舅这些年也不容易,店子越来越不好做了。”
“我知道,爸。”我点点头,“我不会记仇的。”
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欣慰地笑了。
一年后,西峰村农产品产业园正式投产。
昔日贫穷落后的西峰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当年资助我上大学的村民们,都被安排到了体面且收入可观的岗位。
王大爷虽然年事已高,不能干重活,但我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园区顾问”的职位,负责向游客讲述西峰村的变迁和故事。
舅舅的杂货店后来转型成了园区周边的农家乐,专门接待来参观的游客,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
每当看到园区里繁忙的景象,看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我就感到一种莫大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