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我考上了!我真的考上大学了!”我拿着那封盖着红色印章的录取通知书,手都在颤抖。

父亲粗糙的手接过通知书,眼里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芒。

“可是,孩子,这学费...”母亲的声音在颤抖,她的眼神里既有欣喜又有忧虑。

我知道,这份喜悦背后,是一座我们全家都无法逾越的大山。

“舅舅家条件好,也许他能帮忙...”父亲轻声说道,眼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希望。

01

1988年的夏天,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这是我的家乡——西峰村,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山村。

改革开放的春风虽然已经吹遍中国大地,但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变化来得缓慢而细微。

村里的房子大多还是土坯房,只有几户人家盖起了砖房,那是村里人眼中的“富人”。



我叫李明,今年18岁,是村里出了名的“读书郎”。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村里人眼中的骄傲。

我家的条件很普通,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

母亲除了务农,还在农闲时节到镇上打些零工,贴补家用。

家里还有一个小我五岁的妹妹,正在上初中。

我们家的房子虽然不大,但在父母的精心打理下,总是干净整洁。

墙壁上贴着我从小到大获得的各种奖状,那是父亲最爱炫耀的东西。

每当村里有客人来,父亲总会指着那些奖状,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我家明子从小就聪明,老师说他以后肯定有出息。”父亲常这样说。

学习对我来说,既是责任,也是逃离贫困的唯一希望。

每天清晨,我都会比鸡叫得还早起床,点上煤油灯,复习功课。

晚上,当村里的其他孩子都已经睡下,我的窗户仍然亮着微弱的光。

高考那年,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泡在了书本中。

村里的人都说:“李家的娃娃拼命读书,将来准能出人头地。”

高考成绩公布那天,我骑着自行车,顶着烈日,一路从县城狂奔回家。

“爸!妈!我考了578分!”我冲进院子,大声喊道。

父母正在院子里剥玉米,听到我的喊声,两人都愣住了。

“多少?”父亲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578分!应该能上省内的重点大学了!”我兴奋地说。

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放下手中的活,一把抱住了我。

父亲的手微微颤抖,他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拍了拍我的肩膀。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他们无声的骄傲和喜悦。

很快,好消息传遍了整个村子。

我是村里十年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这在当时的西峰村,简直是一件大事。

邻居们纷纷登门祝贺,脸上都带着由衷的喜悦。

“李家的孩子有出息了!”

“这娃娃从小就聪明,这下可光宗耀祖了!”

面对乡亲们的祝福,我心里却有一丝不安。

因为我知道,在这份喜悦背后,还有一座大山等着我们去翻越——学费。

录取通知书上写着:学费每年1800元,住宿费每年300元,加上生活费,一年至少需要3000元。

对于年收入不到2000元的我们家来说,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

父亲拿着通知书,一遍遍地看,眉头越皱越紧。

“爸,如果凑不够钱,我就不去了。”我鼓起勇气说。

“胡说什么!”父亲突然提高了声音,“你必须去!这是你改变命运的机会,无论如何,我们都会想办法的!”

母亲在一旁抹着眼泪,低声道:“是啊,孩子,我们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上大学。”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父母的决心,也下定决心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02

父母开始四处奔波,想尽各种办法筹集学费。

家里值钱的东西几乎都被变卖了:母亲的银手镯,父亲珍藏多年的老怀表,还有那头本准备过年宰的猪。

但这些加起来,也只够第一年学费和住宿费的一半。

村里的亲戚们也都尽力帮忙,但他们的生活同样拮据。

三叔给了100元,说是前段时间卖黄豆的钱。

五婶拿出了50元,那是她准备给孙子买新衣服的钱。

每一分钱,都凝聚着亲人们的心意,但距离目标仍然很远。

父亲最终决定去找舅舅帮忙。

我的舅舅在镇上开了一家杂货店,是我们族里少有的“富人”。

“你舅舅家条件好,应该能帮上忙。”父亲满怀希望地说。

第二天一早,我和父亲骑着自行车,赶往二十里外的镇上。

舅舅的杂货店位于镇上最繁华的街道,门面不大,但货品齐全。

店里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日用品和零食,在当时的农村,这已经是很体面的生意了。

舅舅看到我们,脸上露出了笑容。

“哟,大姐夫,明子,什么风把你们吹来了?”舅舅热情地招呼我们。

父亲有些拘谨地站在那里,搓着手说:“老弟,我们来找你有点事...”

我们被请进了店后面的小房间,舅妈正在看电视,见到我们,只是淡淡地点了点头。

房间里摆放着当时最时髦的家具:一台彩色电视机,一个大冰箱,还有真皮沙发。

这些在我们村里,都是奢侈品。



父亲小心翼翼地将我的情况告诉了舅舅,然后提出了借钱的请求。

“明子考上大学了,真是有出息啊!”舅舅笑着说,但我听出了他语气中的敷衍。

“是啊,所以我们想...”父亲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舅舅打断了。

“大姐夫,你知道现在做生意多难吗?店里刚进了一批货,我自己也是东挪西凑的。”舅舅的表情严肃了起来。

“我们不要多,就借两千元,等明子毕业工作了,一定还给你。”父亲的声音中带着恳求。

舅舅皱了皱眉,摇了摇头:“真的不行,我也很困难。”

一旁的舅妈放下手中的瓜子,冷冷地说:“农村娃读那么多书有啥用?出来还不是种地?花那么多钱,图啥?”

“明子不一样,他考上了大学,将来肯定有出息。”父亲固执地说。

“大学生现在满大街都是,毕业后还不是找不到工作。”舅妈不以为然地说。

“就你家这条件,还想读大学?还是脚踏实地点好。”舅妈继续说道,语气里充满了讽刺。

父亲的脸涨得通红,他低下头,不再说话。

我站在一旁,心如刀绞。

舅舅见状,勉强拿出了两百元,塞给了父亲:“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大姐夫别见怪。”

就这样,我们无功而返。

回家的路上,父亲一言不发,背影比来时更加佝偻。

我的心里充满了痛苦和愤怒,但更多的是一种决心。

“爸,我一定会考上大学,将来一定会让您和妈妈过上好日子。”我暗暗发誓。

回到村里,我和父亲的失落写在了脸上。

母亲见状,也明白了事情的结果,但她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准备了晚饭。

03

晚饭后,村支书王叔突然来到了我家。

“老李,听说明子考上大学了?”王叔笑着问。

父亲点点头,勉强笑了笑:“是啊,考上了省城的大学。”

“那是好事啊!咱们村十年没出过大学生了。”王叔兴奋地说。

父亲的笑容僵在脸上:“是啊,好事...就是...”

“就是学费有点发愁,是吧?”王叔一眼看穿了父亲的难处。

父亲叹了口气,点了点头。

“这样,今晚我召集村民开个会,看看能不能想想办法。”王叔拍了拍父亲的肩膀。

父亲连忙摆手:“不用了,不用了,我们自己想办法。”

“老李,你先别急着拒绝。明子是咱们全村的希望,这事不是你一家的事。”王叔语重心长地说。

当晚,村支书召集了全村的村民,在村口的大榕树下开会。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来了,有的甚至还带着孩子。

王叔站在人群中央,讲述了我的情况。

“各位乡亲们,今天叫大家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商量。”

“我们村的李明,今年考上了省城的大学,是咱们村十年来第一个大学生啊!”

村民们发出一阵赞叹声。

“可是,李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学费是个大问题。”

“我们村终于有人能走出去了,不能让他因为钱上不了大学啊!”王叔的声音中充满了情感。

“说得对!不能让娃娃因为钱上不了学!”人群中有人附和道。

“那咱们该怎么办?”有人问。

“我提议,咱们村里每家每户,能出多少就出多少,帮李明凑齐学费。”王叔提议道。

话音刚落,村民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

一时间,村口的大榕树下人声鼎沸。

“我家出一百!”张大爷第一个举手。

“我出五十!”李婶紧跟着说。

“我家也出五十!”

“我能出三十!”

一个接一个的声音响起,每个人都慷慨解囊。

最让人感动的是,村里最穷的王大爷,颤抖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后是五张皱巴巴的十元钱。

“这是我这些年攒下的,给明子娃娃上学用吧。”王大爷的眼眶湿润了。

“王大爷,这是您的养老钱啊!”村支书急忙说。

“没事,我还能干活。明子娃娃比我重要,他是咱们村的希望啊!”王大爷坚持道。

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流了下来。

除了钱,村里的年轻人还提出了其他帮助方式。

“我可以帮李叔家干农活,李明哥安心读书就行。”村里的小伙子小刚说。

“对,我们轮流去帮忙,保证李家的地不会荒废。”又有人附和。

村支书王叔统计了一下,全村人凑的钱加起来,刚好能够支付我第一年的全部费用。

“以后每年,我们都会继续帮助,直到明子毕业!”王叔郑重地承诺。

父亲跪在地上,向全村人磕了一个头:“谢谢乡亲们,我李家没齿难忘!”



“起来,起来!咱们都是一个村的,帮衬是应该的。”村民们纷纷上前扶起父亲。

“明子,你有什么想说的吗?”王叔看向我。

我站在那里,泪流满面,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娃,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别忘了咱们村。”王大爷拍了拍我的肩膀。

“我...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报答大家。”我用力地点点头,声音哽咽。

我的心里已经默默立下了誓言:总有一天,我会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都过上更好的生活。

04

开学前一天,几乎全村的人都来送我。

村口的土路上,站满了前来送行的乡亲们。

“明子,到了大城市好好照顾自己!”

“记得给家里写信啊!”

“别忘了按时吃饭,别饿着!”

临行前,村支书王叔把我拉到一边。

“明子,你是我们村的希望,一定要好好学习,学成回来报效家乡。”王叔语重心长地说。

“王叔,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我坚定地回答。

告别了乡亲们,我背着简单的行李,坐上了通往省城的长途汽车。

透过车窗,我看到父母和村民们的身影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

那一刻,我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

不是离别的伤感,而是一种深深的感恩和责任感。

我知道,我肩上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还有全村人的希望。

初到省城,我被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所震撼。

宽阔的马路,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一切都让我这个乡下孩子目不暇接。

走进大学校园,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但很快,现实就给了我一记重击。

开学不久,我就发现自己的学习基础比城里的同学差了很多。

英语课上,老师的问题我几乎听不懂。

计算机课上,其他同学熟练地操作键盘,而我却是第一次接触电脑。

宿舍里的四个人,三个来自城市,只有我来自农村。

他们的父母都是工人、教师或者公务员,生活条件比我好很多。

周末,他们可以去餐厅吃饭,去电影院看电影,而我只能留在宿舍,啃着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和馒头。

有时候,我会偷偷羡慕他们的生活,但更多的时候,我会想起村里人的嘱托,想起他们辛苦攒下的每一分钱。

这些想法让我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的决心。

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通过不懈的努力,我的学习成绩从刚入学时的中下游,逐渐提升到了班级前列。

大学三年不仅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还被评为了校级优秀毕业生。

这些奖学金不仅减轻了家里的经济负担,还让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积蓄。

每次获得奖学金,我都会寄一部分回家,剩下的则存起来,为将来做打算。

毕业前夕,我面临着选择:是接受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还是回到家乡?

大城市的生活固然精彩,工作机会也多,但我心里始终惦记着家乡的父母和那些帮助过我的乡亲们。

经过深思熟虑,我决定先在城市积累一些经验和资本,然后再回乡创业,回报家乡。

05

毕业后,我顺利地进入了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从最基层的业务员做起。

进入职场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竞争的激烈。

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我没有城里人那样的人脉和背景,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勤奋取胜。

每天早上七点上班,晚上十点下班,成了我的常态。

周末,当同事们都在休息或者娱乐时,我还在加班或者自学提升。

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让我在公司里很快脱颖而出。

半年后,我被提拔为小组长,负责一个三人小组的业务工作。

一年后,我被提拔为部门主管,负责整个销售部门的工作。

三年后,我成为了公司的销售总监,直接向总经理汇报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也存下了一笔可观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我发现了农产品市场的巨大商机。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我的家乡虽然偏远,但土地肥沃,生产的农产品品质极佳,只是缺乏销路和加工能力。

如果能将家乡的农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或者加工成更有附加值的产品,那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萦绕,最终成为了我创业的方向。

30岁那年,我辞去了高薪工作,决定自己创业。

我用积蓄加上银行贷款,成立了一家农产品加工公司。

公司的核心业务是收购农民的优质农产品,经过精加工后,销售到城市的超市和餐厅。

起初,公司规模不大,只有十几名员工,但我们专注于产品质量和市场需求,很快就在行业内站稳了脚跟。

公司成立两年后,我们的产品已经打入了省内多家大型超市和餐厅。

三年后,我们的产品线扩展到了全国多个省份,公司员工也增长到了上百人。

五年后,公司已经成为行业内的知名企业,年营业额过亿元。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回报家乡,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的人。

我每年都会寄钱回家,改善父母的生活条件。



村里有学生考上大学但家庭困难的,我都会资助。

每年过年,我都会给村里的老人送去慰问金和礼物。

但这些都只是小打小闹,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更宏大的计划。

1997年的夏天,我驾车回到了阔别九年的家乡。

西峰村还是那个西峰村,只是道路比以前好走了一些,房子也新了一些。

我没有提前通知任何人,包括我的父母。

我想给他们一个惊喜,同时也想看看家乡的真实面貌。

06

当我的车停在村口时,发现村里正在举行一个重要的集会。

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聚集在村委会前的广场上,神情严肃地听着什么。

我下了车,慢慢地走向人群。

有人注意到了我,先是一愣,然后惊讶地叫出了我的名字:“李明?”

一瞬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我。

村民们的脸上先是露出惊讶的表情,随后是不可思议的震惊,最后变成了复杂的神色,有欣喜,有疑惑,甚至还有一丝愤怒。

我没有想到,我的归来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应。

村支书王叔走过来,拍了拍我的肩膀:“明子,你终于回来了。”

“王叔,我回来看看大家。”我笑着说。

“你回来得正是时候,我们正在讨论一件大事。”王叔的表情有些复杂。

我好奇地问:“什么大事?”

王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你知道村周边的土地最近被收购的事吗?”

我心头一震,但表面上保持平静:“听说了一些。”

“是啊,”王叔叹了口气,“一家大型企业暗中收购了我们村周边的大片土地,说是要建农产品加工厂。”

“这是好事啊,能给村里带来就业机会。”我试探性地说。

“是好事,但是...”王叔欲言又止。

这时,一个村民突然大声说:“李明,你来得正好,我们刚刚得知,收购我们村土地的企业老板,就是你!”

全场一片哗然。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充满了震惊和不解。更让人震惊的是,我竟然连自己的父母都蒙在鼓里。

我父母站在人群中,脸上的表情从惊讶到困惑,再到隐隐的自豪。

“明子,这是真的吗?”父亲走上前,声音有些颤抖。

我点了点头:“是的,爸。我回来了,而且我带着一个计划回来了。”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我缓缓走向村委会前的小台子。

村支书王叔把话筒递给了我:“明子,大家都很想听听你的解释。”

我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我的故事和计划。

“乡亲们,九年前,是你们的帮助让我走出了大山,去了大城市,改变了我的命运。”

“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回报大家的恩情。”

“单纯的捐钱捐物不是长久之计,真正能帮助大家的,是让西峰村永远地富裕起来。”

“三年前,我创办了自己的农产品加工公司,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回报家乡。”

“半年前,我发现我们村的土地非常适合种植有机蔬菜,而且村里的传统手工艺也很有市场潜力。”

“于是,我决定在村里投资建设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不仅仅是一个加工厂,而是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于一体的产业园。”

“我之所以暗中收购土地,是担心消息走漏后,外来投机者会哄抬地价,影响整体规划。”

“我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的父母,就是想避免可能的干扰,确保计划顺利进行。”

我说完,会场上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消化这个震撼的消息。

07

片刻之后,一位老人颤抖着声音问:“明子,你确定要在我们村投资?”

“是的,王大爷。”我坚定地说,“这个项目预计投资5000万元,将给村里带来至少200个就业岗位。”

“而且,我承诺,这些岗位将优先考虑村里的人,特别是那些当年帮助过我的人家。”

“除此之外,我还将设立一个教育基金,专门资助村里的贫困学生,保证村里再也不会有孩子因为钱上不了学。”

听到这里,村民们的表情从震惊变成了惊喜,一阵热烈的掌声响起。

“李明,你真是我们村的骄傲啊!”有人激动地喊道。

“我就说明子这孩子有出息,果然没错!”又有人附和。

村支书王叔走上前,握住我的手:“明子,谢谢你没有忘记家乡,没有忘记我们。”

我的父母站在人群中,泪流满面。

母亲抹着眼泪,小声对身边的人说:“这是我儿子,我儿子回来了。”

父亲则站得笔直,脸上写满了骄傲。

我从台上走下来,走向我的父母。



“爸,妈,对不起,我一直没告诉你们。”我有些愧疚地说。

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孩子,你做得很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

母亲拉着我的手,哽咽着说:“你能平安回来,还能做这么多事,我和你爸就知足了。”

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回到了那个充满温情的家。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向村民们详细介绍了我的规划和蓝图。

这将是一个占地200亩的现代化农产品产业园,分为四个区域:

生产区,加工区,销售区,旅游区。

整个项目预计两年内完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上亿元。

“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而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我对村民们说,“未来的收益,将有一部分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听完我的介绍,村民们都沸腾了。

他们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要暗中收购土地,也理解了我的良苦用心。

当年送我上大学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我带着回报回来了。

这种反差,让所有人都感到无比震撼。

消息很快传到了镇上,包括我舅舅的耳中。

这些年,舅舅的杂货店因为大型超市的冲击,生意日渐萧条。

他的儿子没有好好读书,初中毕业就辍学了,现在只能在镇上的建筑工地上打零工。

听说我回来投资办厂的消息,舅舅第一时间买了礼物,赶到了西峰村。

当他的摩托车停在我家门口时,院子里已经挤满了前来祝贺的乡亲们。

舅舅有些拘谨地站在门口,手里提着礼物,不知如何是好。

我看到了他,走上前去:“舅舅,您来了。”

舅舅的脸上露出尴尬的笑容:“明子,你...你这些年过得好吗?”

“还不错,请进吧,咱们屋里坐。”我礼貌地说。

08

在房间里,舅舅坐立不安,目光不敢直视我。

“明子,我听说你...在城里做得很好?”舅舅试探性地问。

我点点头:“托您的福,这些年还算顺利。”

舅舅的表情更加尴尬了:“那个...我听说你要在村里建厂子?”

“是的,准备建一个农产品加工园区。”我平静地回答。

“那...那需要很多人手吧?”舅舅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是的,需要不少工人。”我明白了他的意图。

“明子,你表弟这些年也不争气,现在只能打零工。”舅舅垂下头,“如果可能的话,能不能在你的厂子里给他安排个工作?”

我沉默了片刻,然后说:“舅舅,记得九年前,我和我爸去您家借钱上大学的事吗?”

舅舅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嗫嚅道:“那个...当时我也是有难处...”

“舅舅,当年您说农村娃读书没用,现在看来,您的眼光确实有限。”我平静地说,没有讽刺,只是陈述一个事实。

舅舅低下头,无地自容。

我继续说:“不过,血浓于水,表弟毕竟是自家人。只要他愿意从基层做起,服从管理,我可以给他一个机会。”

舅舅如释重负,连声道谢:“谢谢,谢谢明子,你有出息了还不忘亲戚,不像我...”

“舅舅,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我笑了笑,“人总要向前看。”

送走舅舅后,父亲走过来,叹了口气:“你舅舅这些年也不容易,店子越来越不好做了。”

“我知道,爸。”我点点头,“我不会记仇的。”

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欣慰地笑了。

一年后,西峰村农产品产业园正式投产。

昔日贫穷落后的西峰村,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当年资助我上大学的村民们,都被安排到了体面且收入可观的岗位。

王大爷虽然年事已高,不能干重活,但我专门为他设置了一个“园区顾问”的职位,负责向游客讲述西峰村的变迁和故事。

舅舅的杂货店后来转型成了园区周边的农家乐,专门接待来参观的游客,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

每当看到园区里繁忙的景象,看到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我就感到一种莫大的满足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