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二叔,当初我爸为了您放弃上大学,现在他病了,您不借钱也就算了,竟然还不支持给他治病?”

李斌控制不住地高声说道。

李二明看着愤怒的侄子,不以为然的说:“那你们自己想办法去吧,反正我是没钱。”

李斌此刻终于明白,父亲的命,在二叔眼里什么都不是。

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治好父亲,自己也一定要去上大学……



01父亲

1998年,李斌站在破旧的院子里,看着满头白发的父亲李大明在菜地里弯腰劳作。

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显得那么瘦弱而又坚韧。

今年,李大明已经五十三岁了,但看上去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

"爸,您歇会儿吧,我来干。"李斌放下手中的高考复习资料,朝父亲走去。

李大明直起腰,擦了擦额头的汗水,摆摆手:"你好好复习,这点活儿我能行。你妈去赶集了,晚上回来做你爱吃的红烧茄子。"

李斌接过父亲手中的锄头:"再过两周就高考了,我想休息一下脑子。"

父亲没有坚持,拍了拍沾满泥土的手,走到院子里的老槐树下坐下。

李斌注意到父亲的呼吸有些急促,脸色发白,这种情况最近越来越频繁了。

"爸,您是不是又不舒服了?"李斌担忧地问。

李大明咳嗽了两声,勉强笑道:"没事,就是有点累。你别担心,好好考试。爸爸就指望你了。"

看着父亲消瘦的面容,李斌心中一阵酸楚。

他知道,父亲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

那是三十五年前的事了。

当时,李大明作为家中长子,成绩优异,考上了省重点高中。

但就在他准备参加高考的那年,家里突发变故。

爷爷因病去世,留下奶奶和年幼的二叔。

为了让弟弟李二明能继续上学,十八岁的李大明主动放弃了高考,外出打工贴补家用。

"当时你爸爸的语文老师还专程来家里劝说,说你爸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拿过一等奖,前途不可限量。"每当提起这段往事,李斌的母亲赵敏总是一脸惋惜,"但你爸心意已决,说弟弟聪明,不能断了他的前程。"

就这样,李大明辍学务农,辛苦打工,供弟弟李二明读完高中、上了大学。

等李二明大学毕业工作后,李大明才和赵敏结婚,那一年他已经二十八岁。

"那时候,你二叔说等他有出息了,一定会报答你爸的恩情。"母亲回忆道,"谁知道..."

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大明的牺牲没有白费。

李二明确实很聪明,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县城一家国企工作,后来又通过关系调到了市里,成了一名科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而李大明呢,因为年轻时劳累过度,加上常年干重活,身体每况愈下。

这些年,他做过木工、水泥工、小工,什么活都干,就是为了供李斌上学。

在李大明心中,儿子就是他未完成梦想的延续。

"你爸当年要是能上大学,不会比你二叔差。"母亲常这样对李斌说,"所以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别辜负了你爸的期望。"

李斌从不敢懈怠,从小学到高中,他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

如今高考在即,他更是加倍努力,希望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改变家庭的命运。

"爸,您当年最想学什么?"李斌一边锄地一边问。

李大明沉思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中文吧,我喜欢写作。年轻时,还在县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呢。"

李斌点点头,心中暗暗记下。

他知道父亲不善言辞,能说出这些已经很难得了。

"你二叔那会儿学的是工程,毕业就分到了好单位。"李大明继续说道,语气中没有丝毫怨恨,反而带着几分自豪,"他比我聪明,上大学是对的。"

李斌听出了父亲话中的自我安慰,心中又是一阵酸楚。

在李家村,人们都知道李大明为弟弟牺牲的故事,也都看在眼里。

这些年,李二明回村的次数屈指可数,逢年过节偶尔会寄些东西回来,但从未提过要回报哥哥的恩情。

晚上,母亲赵敏从集市回来,带回了几条小鱼和新鲜的茄子。一家三口围坐在简陋的饭桌前,吃着香喷喷的红烧茄子和清蒸鱼。

"爸,这次高考我一定会考上重点大学。"李斌郑重地说。



李大明放下筷子,眼中满是期待和自豪:"爸爸相信你。只要你好好读书,家里再苦再难也值得。"

李斌知道,这不仅是对他的期许,更是父亲对自己未完成梦想的寄托。

那一刻,他在心中默默发誓: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告慰父亲这几十年的付出与牺牲。

02打击

高考结束的那天,李斌走出考场,心中有底。

凭借平时的成绩和临场发挥,他有信心能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

回家路上,他满脑子都是如何向父母报喜的场景。

然而,当他推开家门时,看到的却是满脸焦急的母亲和床上躺着的父亲。

"妈,爸这是怎么了?"李斌一惊,连书包都顾不上放,冲到床前。

母亲赵敏眼眶通红:"你爸今天在地里干活时突然吐血,是邻居老张帮忙把他背回来的。我正准备去叫你二叔来帮忙送医院呢。"

李斌赶紧查看父亲的情况,发现李大明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嘴角还有未擦干净的血迹。

"爸,您怎么样?坚持一下,我这就送您去医院!"李斌急切地说。

李大明虚弱地摆摆手:"没事...考试...考得怎么样?"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父亲心里仍然挂念着他的学业。

李斌强忍泪水:"考得很好,爸,您别担心。现在最重要的是您的身体。"

李斌和母亲赵敏合力将父亲扶上邻居老张的三轮车,一路颠簸着赶往县医院。

医院的走廊里,李斌和母亲焦急地等待着检查结果。

两个小时后,医生胡志明拿着检查报告走了出来,脸色凝重:"病人情况不太好,初步诊断是肝硬化晚期并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要立即住院治疗,可能还需要手术。"

赵敏一听,两腿一软,差点跪倒在地:"医生,要多少钱啊?"

胡医生推了推眼镜:"保守估计,住院费、手术费、药费加起来至少需要三到五万。如果后续恢复不好,可能还需要更多。"

五万!这个数字对于李家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

全家一年的收入加起来也不过一万多元。

"医生,能不能先治疗,费用我们想办法。"李斌急切地说。

胡医生叹了口气:"可以先住院,但手术必须提前交一部分费用。你们抓紧时间筹钱吧,病人情况随时可能恶化。"

回到病房,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李斌心如刀绞。

李大明虽然闭着眼睛,但眉头紧锁,显然正忍受着剧痛。

"爸爸这些年太累了,身体早就亮红灯,只是一直撑着。"赵敏低声说,眼泪无声地滑落,"现在你高考结束,他好像也放松下来,病就爆发了。"

李斌握住父亲的手,感受着那粗糙的老茧:"妈,我们现在家里有多少钱?"

赵敏摇摇头:"除了给你准备的学费,家里只剩下三千多。你爸前段时间还借了一千给隔壁李家办丧事。"

李斌心中一沉。即使加上准备的学费,也远远不够父亲的医疗费用。

就在这时,床上的李大明突然睁开眼睛:"别...别耽误了娃上学...钱不够就算了..."

"爸!您别胡说。"李斌急忙握紧父亲的手,"您的病必须治,学可以缓一年再上。"

李大明却坚持摇头:"不行...你已经考上了...不能因为我耽误了你...我这病...没事..."

说完,他又咳嗽起来,嘴角渗出新的血丝。

赵敏赶紧给丈夫擦拭:"老李,你别说话了,好好养病。钱的事我和斌儿会想办法的。"

走廊里,母子俩商量对策。

"妈,要不我们去找二叔借钱吧?"李斌提议,"他在市里当科长,应该有些积蓄。再说,爸爸当年为他牺牲那么多,他不会见死不救的。"

赵敏叹了口气:"也只能这样了。明天我们一起去市里找你二叔吧。"

第二天一早,李斌和母亲收拾了一些土特产,坐上了去市里的长途汽车。

一路上,李斌心情忐忑。

虽然他很少见到二叔,但从小就听说过父亲为二叔付出的故事。

在他心中,二叔应该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妈,二叔知道爸爸病了吗?"李斌问道。

赵敏点点头:"我昨晚打电话告诉他了。他说很忙,让我们自己去医院看看情况,实在不行再找他。"

听到这话,李斌心中有些不舒服,但他安慰自己,也许二叔真的很忙,毕竟是科长。

汽车缓缓驶入市区,高楼大厦映入眼帘。



李斌很少来市里,对这繁华的景象感到既陌生又向往。

"就快到了。"赵敏看着窗外的景色,"你二叔家在前面的河景小区,听说是单位分的福利房,一套三室一厅,条件很好。"

李斌点点头,心中默默祈祷:二叔,请帮帮我们吧,爸爸需要您的帮助...

03二叔

河景小区坐落在市中心,环境优美,门口有保安站岗,一看就是高档住宅区。

李斌和母亲赵敏拎着土特产,忐忑地站在小区门口。

"你好,请问找谁?"保安拦住了他们。

赵敏局促地回答:"我们找李二明,6栋2单元502。"

保安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番,见两人衣着朴素,提着一看就是农村来的土特产,态度有些冷淡:"等着,我打电话确认一下。"

几分钟后,保安放行了:"李科长说你们可以上去。6栋在那边。"

乘电梯上到五楼,李斌敲响了502的门。

门很快开了,一个身着家居服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正是李二明。

虽然已经四十八岁,但李二明保养得很好,皮肤红润,身材微胖,一副成功人士的模样。

"二叔好!"李斌恭敬地问道。

李二明点点头:"进来吧,正好你二婶和表弟都在家。"

走进客厅,李斌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

宽敞明亮的客厅,真皮沙发,大屏幕彩电,墙上挂着名人字画,角落里还放着一台钢琴。

这与他们家的破旧土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婶陈丽正坐在沙发上看杂志,见他们进来,只是抬头瞥了一眼,连招呼都没打。表弟李强则戴着耳机,专注地打着电子游戏,完全无视了他们的到来。

"坐吧。"李二明指了指沙发,"有什么事直说吧,我等会儿还要出去打麻将。"

赵敏将准备的土特产放在茶几上:"二明,这是我们带来的一点心意,都是家乡的土特产。"

李二明看都没看一眼:"放那儿吧。说吧,找我什么事?"

赵敏咬了咬嘴唇,鼓起勇气说道:"是这样的,你哥昨天在地里干活突然吐血,送到医院检查是肝硬化晚期并发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医生说需要手术,大概要花五万元左右。我们家现在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想来借..."

还没等赵敏说完,二婶陈丽就放下杂志,插嘴道:"借钱?你们也不看看现在什么时候,我们家小强明年就要高考了,正是用钱的时候。再说了,五万可不是小数目啊!"

李二明皱了皱眉,对妻子说:"你先别说话。"然后转向赵敏:"我哥的病是挺严重的,不过你们也知道,我这当公务员的,工资就那么点,家里开销也大。"

李斌看着二叔,心中的希望渐渐破灭。他没想到二叔会是这种态度。

"二叔,"李斌忍不住开口,"我爸当年为了让您上学,放弃了自己的高考机会。这些年他一直很自豪,说您有出息,成了科长。现在他病得很重,可能等不及了..."

"哎呦,又来这一套。"陈丽冷笑道,"你爸当年不上学是他自己的选择,谁让他要当好哥哥呢?再说了,都过去三十多年了,还揪着这事不放,是想让我们家感恩戴德一辈子吗?"

李二明没有制止妻子的话,反而点点头:"是啊,那都是老黄历了。我也没让他不上学啊,是他自己要辍学的。再说了,这么多年,我逢年过节不也寄东西回去了吗?"

李斌难以置信地看着二叔:"二叔,我爸现在生命垂危,您就这态度?"

李二明叹了口气,起身去书房,回来时手里拿着一叠钱:"给,这是一千块,算是我的一点心意。多的真拿不出来,你们理解一下。"



一千块!对于需要五万的手术费来说,这简直是杯水车薪。

李斌看着那一千块钱,心中既愤怒又辛酸。

"二叔,我们不是来要施舍的。"李斌强忍怒气,"如果您能借给我们五万,等我大学毕业工作后,一定会还给您的。"

李二明摇摇头:"借五万?我上哪儿去弄这么多钱?你以为我是银行啊?再说了,你爸这病,说实话,就算手术了也未必能好。你们要想清楚,花这么多钱值不值得。"

李斌听到这话,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二叔!那是我爸!您的亲哥哥!他当年为了你,放弃了自己的大学梦,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现在他病了,您竟然说这种话?"

"哎呀,小伙子,你这是什么态度?"陈丽站起来,声音尖锐,"我们好心给你们一千块,你还不满足?知不知道现在一千块能干什么?我们小强一个月的补习费都不止这些!"

赵敏见状,赶紧拉住激动的儿子:"斌儿,别这样。二明,谢谢你的心意,但这钱我们不能要。你哥不会希望我们来麻烦你的。"

说完,赵敏拉着李斌就要离开。

李二明似乎松了一口气,将钱塞回口袋:"那行吧,你们自己想办法。对了,你儿子不是考上大学了吗?要不今年别上了,先工作攒钱给你们家老李治病?等明年再上学也不迟。"

这话如同一把刀刺进李斌的心。

他终于明白,在二叔眼里,父亲的生命根本不值一提,甚至不如他的一场麻将重要。

走出河景小区,李斌再也忍不住,蹲在路边放声大哭。

赵敏站在一旁,无声地擦着眼泪。

"妈,我们回去吧。"李斌擦干眼泪,站起身,"我不会放弃爸爸的,也不会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我一定会想到办法的。"

回到村里,李斌把遭遇告诉了村里的老张。

老张听后,义愤填膺:"这个李二明,真是忘恩负义的东西!当年你爸为了他,连高考都放弃了。现在他有出息了,翅膀硬了,就不认哥哥了?"

老张的话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

村民们纷纷议论,都为李家的遭遇感到不平。

04村民

县医院的病房里,李大明的情况越来越糟。

医生说,如果再不手术,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但是,没有足够的钱,医院不会为他安排手术。

李斌和母亲赵敏轮流守在病床前,眼睁睁看着父亲一天天虚弱下去。



李斌曾试图向亲戚朋友借钱,但家乡贫困,村民们自己都过得紧巴巴的,能借到的钱加起来不过几千元。

"斌儿,你的大学通知书应该快到了。"李大明虚弱地说,"别管我了,你去报到吧。"

李斌握紧父亲的手:"爸,没有您,我上什么大学?您放心,我一定会想办法的。"

就在李斌一筹莫展之际,村里来了一群人。

老张、张村长、李婶、王大爷...几乎村里的每家每户都派了人来。

他们拥进病房,围在李大明的床前。

"老李啊,听说你病得不轻?"张村长拍拍李大明的肩膀,"别担心,我们村里人都来了。"

李大明看着满屋子的乡亲,眼中闪烁着泪光:"村长...你们...这是..."

张村长转向李斌:"斌娃,听说你二叔不肯帮忙?真是个白眼狼!不过没关系,我们村里人会帮你的。"

李斌惊讶地看着村长:"村长,您这是..."

张村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朝门外喊道:"都进来吧!"

随着村长的呼喊,更多的村民走进了病房,病房顿时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拿着钱,有的是皱巴巴的票子,有的是用手帕包着的硬币。

"这是我们村里人凑的钱。"张村长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布袋,倒出一堆钱,"大家听说你爸病了,都自发捐款。虽然每家出的不多,但集合起来,应该够手术费了。"

李斌震惊地看着眼前的一切,喉咙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老张上前一步:"斌娃,你爸这些年在村里,帮了多少人啊!盖房子、修水井、办丧事,只要村里有需要,你爸从来不含糊。现在他病了,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

李婶也说道:"是啊,去年我家老头子病了,医药费紧张,是你爸借钱给我们的。这情我们记在心里呢!"

一位年近七十的老人颤颤巍巍地走上前,递给李斌一个旧信封:"娃啊,这是我这几个月的养老钱,不多,两百块,你拿去给你爸治病。"

李斌认出这位是村里最贫困的老王,老人孤身一人,靠捡废品为生。

这两百块对他来说,可能是全部积蓄了。

"老王爷爷,这...我不能要..."李斌哽咽道。

老王摆摆手:"拿着吧!你爸当年修水井时,是唯一一个愿意来我家挑水的人。那时候大家都嫌我家远,只有你爸不辞辛苦。这恩情,我一直记着呢!"

看着这些淳朴的乡亲,听着他们讲述父亲的善举,李斌的眼泪再也止不住。

原来,父亲这些年默默无闻地帮助着村里的每一个人,而现在,这些人都来回报他了。

张村长让人清点了一下捐款,总共凑了三万多元。

加上李斌家自己的积蓄和向亲戚借的钱,手术费基本够了。

"斌娃,你放心,钱的事解决了。"张村长拍拍李斌的肩膀,"你安心去上大学,村里人会照顾好你爸妈的。"

李斌望着眼前这些朴实的乡亲们,泪水再也止不住。

他跪在地上,向每一位帮助过他的村民磕头:"我李斌发誓,如果有朝一日能够成功,一定会十倍、百倍回报乡亲们的恩情!"

他不会想到,十年后当他带着兑现承诺回到村里时,宣布的那个决定会让所有人,包括那个曾经拒绝他的二叔,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