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街道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在现场了解情况。通讯员/供图
记者|田雄 □陈厚萱
责编|张晶
通讯员|刘晓晨 纪小琴
正文共3443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百年中山路,半部厦门史。”承载着厦门传统文化记忆的中华街道,是典型的大都市中的老城区。它虽然面积全市最小,却地处厦门老城区核心区域。这里,既有人潮涌动的中山路,也有充满人间烟火的背街小巷;既有红砖特色的闽南建筑,也有充满喧嚣嘈杂的市井民居。这里,是厦门人抹不去的乡愁与刻在骨子里的记忆。
彼时,因为历史遗留的房屋产权、经济纠纷、家庭矛盾等问题,街道面临的矛盾纠纷化解压力较大。如何推动左邻右舍和谐相处,如何擦亮老城区平安底色,进一步为厦门基层社会治理赋能添力?成为历任中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的必答题。
在厦门市委政法委、思明区委政法委的指导和支持下,2024年6月,依托中山路霞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而提升打造的中华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华街道综治中心)正式投入运行,从而进一步筑牢了老城区社会风险前端预防和化解防线。经过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了富有“中华特色”的“‘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互联互动,服务“集成”
中华街道与人声鼎沸、摩肩接踵的中山路不同,大多数背街小巷纵横交错、曲径通幽,邻里之间因一点点“鸡毛蒜皮”产生小摩擦,也成为这里司空见惯的事情。
“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再小的事,我们也要当大事来办。”中华街道相关负责人说。据介绍,在中华街道综治中心刚刚成立不久,就联动相关部门合力调解一起较为典型的邻里纠纷。
因为空调外机产生热风、噪声问题,导致多年相邻而居的柯某、郑某3年多来一直争吵不断,并由此结怨。中华街道综治中心接到任务清单后,及时启动互联互动机制,联合辖区派出所、司法所及其居住的社区成立联合调解组。经调查了解,郑某与柯某之间原先已存在私人纠纷,柯某有意选取不适宜位置安装空调外机,企图影响郑某日常生活。此前,社区、派出所多次协调,柯某均不配合处理,致使郑某不满情绪持续积压,欲找人强行拆除空调外机。
为防止纠纷升级,联合调解组的工作人员一方面动之以情,打好“感情牌”,用拉家常的方式拉近双方当事人的距离;另一方面晓之以理,向双方解读政策规定,阐明法律上的利害关系。此后,中华街道综治中心组织调解员多次到现场勘查,选取适宜的空调外机安装位置,同时从法律、事理、身边的案例等多角度对当事双方进行细致的释法析理,柯某、郑某的对立情绪逐渐得到了缓解。在联合调解组的不懈努力下,柯某、郑某3年多来的僵局得以破解。2024年8月5日,在中华街道综治中心的见证下,结怨的空调“热风”终于化为解开心结的“暖风”,双方自愿签订了《人民调解协议书》,握手言和。
这起典型案例的成功调解,也让中华街道综治中心的美名在小巷里弄传开,居民遇到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来这里“讨个说法”。
记者了解到,中华街道综治中心自成立以来,坚持“集成”联动、专业联调,推动街道社会治理由碎片治理转为集成治理,由突击治理转为长效治理,由单向治理转为多元治理,截至目前,已接待来访群众394人次,受理邻里纠纷、房屋产权纠纷、物业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劳资劳务纠纷等调解案件349起,调解成功率88.9%。
另外,中华街道综治中心这种“集成式”联合调解方式,还从其功能窗口设置上得到体现。中华街道综治中心大厅内,按照“1个常驻窗口+1个综合服务窗口”的形式提供服务,常驻窗口为信访接待窗口和法律咨询/人民调解窗口;综合服务窗口为城市管理、劳动仲裁、行政调解以及公安窗口,采取随叫随驻的方式为群众提供服务。同时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信访接待与法律咨询、司法调解、心理咨询有机结合,形成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强大合力,推动基层治理由“单兵作战”向“互联互动”转变。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吹哨报到”机制,中华街道综治中心每月定期召开综治中心工作联席会,联席会成员涵盖了辖区的司法所、派出所、市场监管所、执法中队、税务所、住建局、消防救援大队等单位或部门,每月分析研判街道的矛盾纠纷,由相关单位进行认领处理。中华街道综治中心自成立至今已召开联席会10次,解决了辖区的一些重点难点纠纷。如辖区内寿山路某老旧小区在加装电梯的过程中,与小区其他楼栋的业主产生矛盾,综治中心邀请相关部门和专家先后组织开展了6次协调会,并多次到现场开展沟通、解释和调解,最终业主达成一致意见,纠纷得以圆满化解。
汇聚贤能,做强品牌
中华街道综治中心成立后,致力于打造新型调解网络。该街道将信访评理室、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室以及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元雄调解工作室”有机结合,构建起街道矛盾纠纷调解立体网络,推动及时高效解决群众诉求。
记者了解到,黄元雄是中华街道派出所副所长,曾被评为厦门市第三届“十佳社区民警”、厦门市第五届“我最喜欢的十佳爱民民警”、福建省首届“十大法治新闻人物”。“元雄调解工作室”是思明区委政法委于2023年12月成立的思明区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名家调解工作室。
“老城区事多事难,主要表现在房产纠纷多、邻里纠纷多、医患纠纷多、消费纠纷多。”黄元雄介绍。为避免“民转刑”“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他创新运用“走进家门打开心门”“虚心倾听提升认知”“围三缺一以打促谈”“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方向正确能人加持”“勇于任事挺身入局”六个工作法,调解优先、分层递进、司法兜底,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中华街道以综治中心为依托,构建并培育了一批类似“元雄调解工作室”的品牌调解室。如专为婚姻家庭纠纷成立的“茜悦(洪林茜)调解工作室”,还有以曾担任12年社区书记的苏江圳命名的“苏江圳调解工作室”等。这些特色品牌工作室不断夯实基层人民调解网络,实现了人民调解员队伍由“数量型”向“质量型”加速转变,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终结纠纷案件提供坚强队伍保障。
与此同时,中华街道综治中心汇聚各社区调解一线社会威望高、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行业协会人员、政法工作者、专业律师等热心人士,下沉到信访评理室、人民调解委员会、警民联调室、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等工作岗位,发挥他们在本辖区、本行业的威信和影响力,说“土话”,讲“土道理”,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渠道。
在中华街道及其社区两级信访评理室,评理员将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本土“近邻”理念相融合,逐步形成评理机制、评理人才、评理方式、评理实效“四位一体”的信访评理格局。此外,针对城市社区主体多元、诉求多元、类型多元的特点,在街道6个社区调委会、5个行业调委会中优选42名调解员,通过落实调解员坐班制度,确保“纠纷有人办、调解有人在”。
数字支撑,智慧赋能
中华街道综治中心主要聚焦三项功能,即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功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事件处置功能以及社会风险研判功能。
如果说“信访和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功能”主要靠好的机制、优选的贤能以及居民认可的特色品牌来实现矛盾纠纷化解的话,那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事件处置功能及社会风险研判功能则更多依托于数字赋能。
比如,中华街道综治中心在对城市管理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群体性事件、其他突发事件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事件处置中,通常会通过街道矛盾纠纷综合指挥平台及时感知、快速响应。该平台汇集了福建省司法行政基层工作管理系统、“思明网格通”等相关数据,可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苗头性、倾向性、趋势性问题,研判分析辖区内平安建设和安全稳定形势,为街道科学决策提供数字化支撑。
另外,在“智慧思明数据平台”的赋能下,中华街道综治中心目前已建成智能数据云平台、垃圾分类视频管理系统、智能烟感平台等数据融合智库,为正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的中华街道智慧平台提供了强大数字支撑。
如今,中华街道综治中心智慧平台已建成矛盾调解综治业务视频系统,集成多功能视频场景等。该平台不仅能及时发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风险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还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引发矛盾纠纷的各类事件或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介入、及时处置”,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目标。
“下一步,综治中心将继续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发挥特色品牌作用,不断推动智慧平台做大做强,从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同时探索‘中心工作人员首接调解、专职调解员跟踪调解、法律服务支援调解’的分级多元调解模式,实现矛盾纠纷‘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揽子解决’的目标。”中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