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生病吃药是常有的事。为了方便吞咽或控制药量,不少人习惯把药片掰开、碾碎后服用。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有些药物一旦掰开服用,不仅会失去药效,还可能带来致命风险!为大家揭开这6类药的“危险真面目”,赶紧自查家中药箱!
一、缓控释制剂:药效失控,风险翻倍
代表药物:硝苯地平缓释片、格列吡嗪控释片、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危险原理:这类药物采用特殊工艺,让药物在体内缓慢、匀速释放,维持长时间药效。掰开后,药物外壳被破坏,原本8-12小时释放的药量,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释放,导致剂量暴增,引发低血压、低血糖甚至休克!
真实案例:曾有高血压患者为方便吞咽掰开硝苯地平缓释片,结果血压骤降,昏迷送医抢救。
二、肠溶片:伤胃又失效
代表药物:阿司匹林肠溶片、奥美拉唑肠溶片
危险原理:肠溶片外层有耐酸包衣,能确保药物顺利通过胃部,在肠道内溶解吸收。掰开后,药物直接在胃中释放,不仅会刺激胃黏膜,引发溃疡、出血,还会因胃酸破坏药效大打折扣!
特别提醒: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心血管患者,更要警惕掰开服药风险!
三、多层片:破坏药效“黄金配比”
代表药物:复方丹参片(部分多层片剂型)
危险原理:多层片由不同成分分层压制,每层发挥不同作用。掰开后,各层药物提前混合释放,导致药效失衡,甚至引发不良反应。
四、口含片:“隐形毒药”入喉
代表药物:硝酸甘油舌下含片
危险原理:硝酸甘油需通过舌下黏膜快速吸收缓解心绞痛。掰开后,药物接触面积增大,可能刺激口腔黏膜,甚至误吞入胃,导致药效延迟或失效,延误抢救时机!
五、胶囊剂:粉末呛肺,刺激食道
代表药物:阿莫西林胶囊、布洛芬胶囊
危险原理:胶囊外壳不仅是“包装”,更是为了掩盖药物苦味、保护食道。掰开后,粉末直接接触口腔、食道,容易引起呛咳、灼烧感,还可能因胃酸破坏降低疗效。
六、糖衣片:苦药伤胃,疗效打折
代表药物:黄连素片、氯霉素片
危险原理:糖衣能掩盖药物苦味,保护药物不被胃酸破坏。掰开后,药物直接接触胃酸,苦味刺激呕吐,且药效大幅降低,还可能损伤胃黏膜。
安全用药小贴士
服药前必看说明书:标注“缓释”“控释”“肠溶”“胶囊”等字样,切勿掰开!
特殊需求咨询医生:如吞咽困难,可联系医生调整剂型(如更换为口服液、颗粒剂)。
家中老人重点提醒:老人常因视力、理解能力下降误操作,子女需耐心指导。
生命无小事,用药需谨慎!希望可以帮助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