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冠疫情似乎又有抬头的迹象,根据中疾控最新发布的新冠月报(虽然是3月份的),全国报告新增确诊新冠病例56286例,这一数据比2月份直接上升了2倍还多!
香港卫生署最近也发出公告,新冠病毒的整体活跃率在三月中旬起出现了持续的上升,截至4月19日,呼吸道样本的新冠检出阳性率由1个月前的1.7%上升到了8.2%。
再来看一组民间数据,根据美团公布的呼吸道病毒阳性检出率,近期确实处于一个相对的新冠高峰期,其中上海市新冠周检出率为25.2%,北京的周检出率为17.4%,而广州和深圳的周检出率,则达到了33%左右。当然这个检出率,是根据美团上各大城市购买病毒检测的人群数据得出的,并不具有普适性和准确度,但这个数据也提示我们,在五一小长假期间,还是要注意做好个人防护,警惕新冠感染的风险。
新冠感染绝不是大号的感冒后者流感。新冠与流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特别是在症状严重程度以及急性感染期过后的后遗症方面,新冠感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一项近日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对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急性后期症状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将其与流感和肺炎的患者队列进行了比较,揭示了新冠后遗症确实存在其自身的独特性,也为我们理解长新冠后遗症带来了不少新见解,今天的这篇文章,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该研究的内容。
该研究旨在评估新冠肺炎初始疾病严重程度与出现急性后期症状(即后遗症)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了新冠病毒、流感病毒和肺炎这三种疾病在后遗症风险上是否存在差异。
研究纳入了在2020年经实验室确诊并出现症状的12.12万名新冠病毒感染者(共121205人),同时选取了新冠出现之前诊断为流感2.08万人以及2.9万肺炎患者的相似队列作为对照。研究人员在这些患者初次诊断后的四周、三个月和六个月这三个时间点,对他们的急性期后遗症进行了评估。
研究结果明确指出,在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出现任何一种急性期后遗症的可能性,与初始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这意味着,一个人在感染新冠时症状越重,其在康复后经历长期后遗症的风险就越高。
此外,研究还发现,合并存在的其他疾病(共病)也会影响后遗症的风险。尤其是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缺血性心脏病和哮喘等疾病的新冠患者,更容易出现长期症状。
有趣的是,研究观察到新冠感染后出现的长新冠症状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表现也各不相同。在急性感染后,中青年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头痛等后遗症状,而老年人更常见的长新冠症状则是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脑雾)和疲劳等。
这种年龄差异性表明,新冠病毒对不同年龄个体的影响可能存在不同的生理或心理机制,这对于后遗症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将新冠队列与流感和肺炎队列进行比较时,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关键差异。
研究指出,所有三个组(新冠、流感、肺炎)都会经历在经历急性期后出现后遗症症状,并且这些症状与初始疾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一个重要的发现是,在长达六个月的观察期内,这些症状仅得到了部分缓解。这意味着无论是新冠、流感还是肺炎,重症感染后都可能留下持续数月的后遗问题。
同时研究还发现,尽管都可能出现后遗症状,但风险程度有所不同。与新冠感染者相比,流感患者出现长期后遗症的几率更低,而肺炎患者出现后遗症的风险则相对更高。
总的来说,研究的核心结论在于,新冠病毒的后遗症问题,无法用先前观察到的流感或肺炎的症状学来完全描述。这意味着,“长新冠”不仅仅是病毒感染后常见的持续症状,它在症状的流行程度以及症状缓解所需的时间方面也与流感、肺炎等存在差异。
这项基于大规模回顾性观察研究,为我们理解长新冠后遗症提供了重要的见解。简单汇总5点——
- 新冠后遗症的风险与初始感染的严重程度直接相关。
- 合并存在的慢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缺血性心脏病、哮喘)会增加后遗症风险。
- 后遗症的具体表现存在年龄差异,年轻人更易出现焦虑头痛,老年人更易出现脑雾疲劳。
- 尽管流感和肺炎也可能导致持续症状,但新冠后遗症在症状组合、患病率及缓解时间上具有其独特性,不能简单地用流感或肺炎的模式来解释。
- 许多患者的后遗症症状在感染后六个月仍未完全消失,提示了其潜在的长期性。
这些发现强调了“长新冠”是一个真实且独特的临床现象,了解其风险因素、症状特点和独特性,有助于更好地识别、管理长新冠后遗症问题。虽然这项研究揭示了新冠后遗症与流感、肺炎后症状的部分异同,但仍需更多研究来深入探索其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从而为长新冠后遗症提供更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法。
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更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新冠后遗症
参考文献
Schaefer, C. M., Krause, T. M., Delclos, G. L., & Greenberg, R. S. (2025). Risk of post-acute symptoms among adults: A comparison study of severe COVID-19, pneumonia, and influenza. PLoS One, 20(4), e032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