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北伐襄樊,威震华夏。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位“美髯公”的左臂曾长期饱受隐疾折磨。据《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早年他在战场被流矢射穿左臂,虽外伤愈合,却每逢阴雨便“骨中疼痛”。

当时的军医断言:“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



东汉末年,战场箭矢多为铁制,箭镞易生锈腐坏。若箭头残留体内,即便伤口结痂,碎屑仍会刺激骨膜,引发炎症。

在医疗条件简陋的三国时代,医生只能以“毒入骨髓”解释。而所谓“刮骨疗毒”,实则是切开皮肉,清除残留异物——这既需胆魄,更考验医者技艺。

彼时无麻醉之术,手术简直生不如死。陈寿仅用“臂血流离,盈于盘器”八字,便将这场血淋淋的手术定格于史册。



关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的豪迈,更如烈酒浇入烽烟,令后世倾倒。

华佗缺席之谜:演义与正史的鸿沟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这场手术渲染得神乎其神:



神医华佗亲执利刃,关羽弈棋谈笑,尽显英雄气概。然而考据正史,华佗早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杀,断无可能为十一年后的关羽疗伤。

罗氏此举,实为将“神将”与“神医”并置,塑造完美英雄意象。

因此,彼时真正操刀替关羽刮骨疗毒之人,应是随军“疾医”。这类医者常年处理刀箭创伤,虽无名姓传世,却堪称战场生存的“无名守护神”。搁如今的话说,就是白衣天使。



大庭广众下的“权谋”:治伤还是治军?

关羽先是邀请诸位将军前来参与宴会,并接受军医的治疗。鲜血淋漓之际,他仍吃肉喝酒,像往常一样说说笑笑。此举绝非莽夫逞强,而是暗含深意。

建安十九年(214年)后,刘备主力西进益州,荆州防务尽托关羽。彼时荆州军多由关羽一手整训,却屡被抽调支援刘备、诸葛亮。



面对这支“新旧参半”的军队,关羽需以极端手段凝聚军心。当众刮骨,恰似一场视死如归的宣誓:鲜血是教材,疼痛是教鞭,他要让将士明白——为将者,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襄樊之战中,这支曾被鲜血淬炼的军队“水淹七军”,逼得曹操几欲迁都。关羽的“刮骨课堂”,终在战场结出铁血之果。

刮骨疑云:一场被误解千年的手术



今人重审这场手术,常有三大疑问:

“刮骨”真能祛毒?

按现代医学,刮骨极可能损伤骨膜,引发骨髓炎。但若结合考古发现的三国医疗器具(如青铜手术刀、药碾),可推测医者实为刮除腐烂组织与碎骨,清创消毒。



关羽为何未因感染丧命?

汉代已掌握酒、盐处理伤口的消毒技术,西汉《五十二病方》更载有止血药方——炭药止血。加之关羽体质强健,或成幸存关键。

军医是否误诊?

以当时认知,将异物炎症归为“毒症”属常规操作。军医或许夸大病情,既为推卸早年救治不力之责,也为凸显手术必要性。



结语

刮骨疗毒之所以流传千年,因其完美契合国人对“英雄”的想象:忍常人之不能忍,成常人之不能成。

更何况,这个主角还是神勇无双的武圣关二爷。

但剥开演义外壳,真实历史中的关羽更具人性光辉——他会在阴雨天臂痛皱眉,也需用权谋稳固军心。



当我们遥想关羽谈笑间、血流盈器的场景,看到的不仅是武圣的孤勇,更是他以血肉之躯为笔,在历史长卷上写下的“无畏”二字。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三国演义》)

诸位看官,如若关羽避人疗伤,是否还能锻造出那支威震华夏的荆州水师?

欢迎评论区煮酒论英雄,友善交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