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苏县人民法院深入喀夏加尔镇阿克牙孜牧场开展巡回法庭普法宣传活动。通讯员 朱茜/摄
记者|李卓谦
责编|张晶
通讯员|朱茜
正文共2817个字,预计阅读需8分钟▼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人民法院喀夏加尔人民法庭以“古丽法官”工作室、“爱心妈妈”调解室为平台,充分发挥女性温柔细腻、耐心热情的特性,积极探索柔性解纷新模式,搭建集“矛盾调处、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关爱帮扶”于一体的维权服务机制,为妇女儿童构建全方位的司法保护体系。
完善机制,助力基层社会治理
在昭苏县法院“工作室+N”联动机制下,喀夏加尔人民法庭挖掘优秀人民调解员、爱心妈妈、“四老人员”、优秀妇女代表等9人,探索组建“石榴花”妇女儿童维权志愿服务队,及时排查、调解、疏导、化解涉及妇女儿童权益的纠纷。与此同时,法庭还联合县妇联,打造了一支妇女群众身边的巾帼“法律明白人”队伍,发挥“地近人熟”的独特优势,引导更多基层妇女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阿某是辖区的一位家庭妇女,婚后经常因为生活琐事与丈夫发生争吵,乃至遭受丈夫家暴。身心俱疲的她找到“石榴花”妇女儿童维权志愿服务队的调解员再拉古丽·居马拜。因有过同样的经历,再拉古丽·居马拜对于阿某的遭遇更能感同身受,接到求助后,她迅速前往阿某家中了解情况。
阿某的丈夫认为家暴属于“家务事”,拒绝再拉古丽·居马拜的调解。面对情绪激动的阿某,再拉古丽·居马拜一边安抚她,让她感受到被关心、被重视;一边结合自身经历,从夫妻感情、家庭责任以及孩子成长的角度与其丈夫沟通交流,用身边家暴案例告知其家暴要承担的法律后果。经过多次深入交谈,阿某丈夫的态度终于有所转变。同时,再拉古丽·居马拜还提醒阿某注意收集家暴证据,并协助她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在事后的回访中,再拉古丽·居马拜还进一步为阿某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帮助她逐渐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
“女性心思细腻缜密,更容易捕捉到妇女在倾诉时的情绪变化,让对方感受到温暖和信任,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说出真实想法。”再拉古丽·居马拜说,在处理家庭矛盾纠纷时,女性调解员往往更具有同理心,能站在女性的角度思考问题,总能找到纠纷化解的“最优解”。
昭苏县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古丽孜那提·阿布德哈尼介绍,目前,昭苏县法院已经与县公安局、民政局、妇联等部门建立了联席会议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行信息共享、案件共办、联合调解等常态化协作体系,着力形成“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司法推动、法治保障”的多元解纷大格局。2024年以来,共审结婚姻家庭案件113件,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3份、家庭教育指导令1份,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5场次,受教育人数达5000余人次。
定期排查,提供高效司法服务
昭苏县法院全链条梳理妇女儿童的维权需求,聚焦侵害妇女儿童的重点难点,按照“调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定期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家庭矛盾采取台账式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
“法官姐姐,最近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应该怎么办?你可以帮助我吗?”在一次婚姻家庭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中,一位名叫多多(化名)的孩子向古丽孜那提·阿布德哈尼法官求助。
听到孩子的话,古丽孜那提·阿布德哈尼耐心询问了事情的缘由。多多的父母2014年初登记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儿子,原本一家人很是幸福,然而随着近几年生活压力增大,双方经常因家庭琐事争吵。
古丽孜那提·阿布德哈尼将夫妻二人邀请到喀夏加尔人民法庭“爱心妈妈”调解室开展调解工作,但是两人却默不作声、互不理睬。
“婚姻家庭纠纷大都掺杂着感情,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我们更应该注重分析纠纷成因、对症下药,用情、用心化解矛盾,修复关系。”古丽孜那提·阿布德哈尼说。于是,她开始积极引导双方回忆近10年生活的点滴,分别从夫妻感情、子女抚养、家庭经营等方面对他们进行耐心纾解,并指出夫妻双方在相处过程中自身存在的不足,引导双方相互理解、包容、信任。经过一上午的调解,最终双方和好。
今年以来,昭苏县法院共排查矛盾纠纷113件,并利用工作室的联动会商机制,逐一分析研判,采取“就地立案、就地审案、就地调解、就地执行、就地开展司法服务”的“五个就地”办案方式,实现“一站式、集约化、零距离”诉讼服务,切实把婚姻家庭纠纷化解在基层,切实发挥好“第一道防线”作用。
多维履职,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大家知道什么叫电信网络诈骗?电信网络诈骗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今年2月18日,一场生动的“法治课”在昭苏县喀夏加尔镇小学开讲,昭苏县法院法官助理古丽尼沙·对山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出发点,通过普法动画、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了网络诈骗、电话诈骗、贷款诈骗的种类、表现形式及法律后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踊跃参与互动交流,现场气氛热烈。
此次活动是喀夏加尔法庭“石榴花”妇女儿童维权志愿服务队主动延伸司法职能的生动体现,在开学季将法治教育融入“开学第一课”中,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也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播撒一颗法治种子,滋润一方学子心田。近年来,昭苏县法院依托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治副校长和法治宣传团队的作用,积极探索青少年法治教育长效机制,积极构建“妇联+司法所+家庭+学校+社会”普法教育体系。将“走出去灌输”和“请进来经历”相结合,结合实际情况每月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普法宣传、模拟法庭等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2024年以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8场次,受教育人数达3000余人次。
此外,针对困难、残疾、留守儿童,昭苏县法院实施“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开辟法律援助的绿色通道,最大限度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精准锁定“家庭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未成年人,为其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持续强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治理,切实将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立体救助,做实关心关爱工程
喀夏加尔法庭法官木力得尔·科孜尔别克介绍,“石榴花”妇女儿童维权志愿服务队除了开展日常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之外,还对辖区困难妇女儿童进行摸排,针对困难对象定期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今年3月初,工作室联合相关部门前往昭苏县萨尔阔布镇克尔托干村,开展“法护芳华 情暖巾帼”主题法治宣讲及慰问活动,为妇女群众送上节日的“法治礼包”。“我们希望通过慰问活动,切实为困难妇女儿童提供帮助,传递社会温暖。”木力得尔·科孜尔别克说。
2024年以来,昭苏县法院对5起生活困难的婚姻家庭类案件减免诉讼费,为10名困难妇女、13名困难儿童送去5000元的慰问金和1000余元的学习文具。
此外,针对工作室服务范围内少数民族农牧民群体占90%以上、农牧民居住偏远分散、法治意识淡薄的特点,工作室采取巡回法庭、马背法庭等一系列便民司法举措,将法治精神传递到每个角落,使利益受损的妇女儿童真切感受到司法的温暖与力量,营造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