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文武全才有很多,辛弃疾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网上有句话形容辛弃疾非常贴切,文人里最能打,武将里最有才。

这里用上“最”这个字,可能很多人不服。

但大家可以想想,翻开厚重的历史书,你还能从中找出几位,既能在战场上横刀立马、万军丛中七进七出的 “铁血战将”,还是笔力千钧的 “词坛巨匠”,文坛的一代宗师。



可宋朝那种没志气、胆气的官家,对武将一直是打压的,尤其还是辛弃疾这般文武全才,身上还贴有“北归人”标签,更是不敢重用,这也使得纵有一身本领,满腔热血的军事天才,只能坐板凳。

辛弃疾扛着战功簿回南宋时,朝廷大多给他安排一些无关紧要的闲差,从三十三岁到六十八岁,辛弃疾基本是在当"田舍翁"。

他的一生,在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中跌宕起伏,长达二十多年的闲居生活中,他无奈的将满腔的悲愤与豪情寄托在诗词创作中。

公元1181年,又被弹劾下岗的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闲居,上饶城西四十里有处黄沙岭,有清泉怪石,山水风光绝佳,是个天然氧吧!一个夏天夜晚,他在黄沙岭散步时突然下雨,差点淋成落汤鸡,事后他就这次经历写下了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词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词的开篇便是千古名句,作者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家,借用一些夏天常见意向,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夏夜图景。

月光洒在树枝上,突然惊飞了停在枝头的喜鹊。光线的变化,让睡着的鸟吓醒,扑棱棱的动作使得树枝也在摇晃。

“清风” 缓缓吹来,带来了半夜里蝉儿的鸣叫,“鸣” 字将蝉声清晰地展现出来,开头两句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美好,夏夜的生机勃勃。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弥漫着稻花香的田野间,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片此起彼伏的蛙声。

“稻花香” 是嗅觉描写,弥漫着阵阵稻花的香气,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农民们聚在一起,谈论着今年的好收成,蛙声也为这丰收的场景增添了热闹的氛围。

这两句藏着三重境界:嗅觉的稻香、听觉的蛙鸣、心理的丰年,层层递进,展现出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画卷。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这两句词的视角再次转换,词人仰望天空,看到天边只有七八颗星星若隐若现,还突然下起了雨。

前一秒还是朗月清风,下一秒则山雨欲来,点明了夏天易变的气候,“七八个” 和 “两三点”,都是虚数,在这里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既写出了星星的稀疏和雨点的零星,又让词句读起来朗朗上口。

只是这雨并没有让诗人太过狼狈,因为此时他正醉心于眼前美景,乡土风情,即便下雨他也是全身心的放松,这才使得没有太注意路程,出现了“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的情况。

“社林” 指土地庙附近的树林。在一片蛙声中,他走着走着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转过小桥, 那间熟悉的茅店忽然就出现在眼前。

“忽” 字用得极为精妙,将那种意外的惊喜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流露出自己对这次行程仍然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展现出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辛弃疾这首词平平淡淡,意象简单,没有用一个典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语言,可凭借其巧妙的构思、高超的表现手法,从开篇美到结尾,都美到令人心醉。

时隔千年,读到每次读到这首词,都仿佛自己置身于那个朗月疏星,清风微雨、蛙声蝉鸣的美好夏夜。

那感觉,真好。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