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桐城的乡村,几栋白墙灰顶的农房静静伫立在水畔,红色门窗的点缀让建筑更显灵动。低矮的围墙边,绿植与鲜花相映成趣,垂柳轻拂水面,与农房的倒影共同构成一幅静谧的田园画卷。这幅美丽的乡村图景,正是桐城市近年来以“绣花功夫”推进城乡环境提升的生动写照。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一处美”到“全域美”,桐城正以扎实的行动,让城乡环境焕发新活力,让群众生活更有品质。
范岗镇杨安村。
党建引领,共绘家园新图景
桐城市坚持把城乡环境提升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双牵头的领导小组,建立“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确保责任层层压实。通过“党员包户”“党员责任区”等方式,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共同参与环境整治。
在龙腾街道高桥村,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经过整治,变成了村民休闲的“口袋公园”;昔日淤塞浑浊的当家塘经过生态修复,如今碧波荡漾,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此外,桐城市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通过“板凳会”“乡贤议事会”等形式,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建设者”。在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通过“村民议事会”等渠道,绝大多数合理建议得到采纳,真正实现了“群众点单、政府买单、村民监督”的良性互动。
精雕细琢,让城乡更宜居
桐城的城乡环境提升,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像绣花一样精细。从拆除违建到清理沟渠,从垃圾分类到道路硬化,每一项工作都精准施策。
文昌街道汪洋村民居。
在整治过程中,桐城市注重因地制宜,保留乡村特色。比如,在传统村落整治中,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既保留了古建筑风貌,又完善了基础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微改造、精提升”,利用闲置空地打造“口袋公园”“文化广场”,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
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为例,桐城市通过构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四级收运体系,实现了生活垃圾全流程规范化管理。该体系配备电动保洁车、分类垃圾桶等现代化设施,确保垃圾日产日清,目前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
在交通建设方面,桐城市深入实施“四好农村路”工程,全面完善农村路网体系,通过道路硬化改造和照明设施提升,显著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同时创新推行“路长制”管理模式,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确保农村道路畅通整洁。这些举措不仅便利了村民日常出行,更为农产品运输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交通保障。
长效管护,让美丽“可持续”
环境变美了,如何保持?桐城市探索建立了“财政保障+村民自治”的长效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庄保洁、设施维护,并引入市场化运营模式,聘请专业公司负责垃圾清运、绿化养护等工作。
油菜花海醉游人。
同时,通过“积分制”“红黑榜”等激励措施,调动村民参与环境管护的积极性。优美的环境也带来了发展机遇。据统计,今年以来桐城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突破63.87万人次,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桐城市用一针一线的“绣花功夫”,织就了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未来,这座宜居之城还将继续精雕细琢,让更多人感受到“诗画桐城”的魅力。(陈芳 路威龙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