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后人对他的评价
“生命就像燃烧的火焰,形体就像燃烧的燃料。燃料屈指可数,而火却一直传承下去,永远没有穷尽。”这是老子死后,庄子为他撰写的寓意深邃的名言。老子辞世已逾两千年,然而他的学说却通过庄子以及历代道家学者的传承,对哲学、政治学、军事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些思想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之中,以新的形式与文化融合,持续不断地流传,永无休止。
老庄学说中蕴含着超越常规思维的智慧,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它曾盛极一时。汉初的统治者甚至采纳了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理念,用以管理经过连年战乱后亟需恢复的国家。然而,从道家哲学到真正意义上的宗教——道教的成立,中间还隔着数百年的时间跨度。
在这一历史时期,由于《道德经》的影响力,老子在民间已经享有极高的声望。因此,当张道陵创立道教时,他将老子尊为祖师,并将《道德经》的五千言奉为教义经典。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称为“太上老君”,亦称“老君”、“太上玄元皇帝”、“太上混元皇帝”,其中最常使用的尊称便是“太上老君”。
在晋代葛洪所著的《抱朴子》中,太上老君的形象十分威严:他身高九尺,身着黄色长袍,拥有鸟喙般的嘴和高耸的鼻子,眉毛长达五寸,耳朵长达七寸,额头上刻有三条皱纹,脚底印有八卦的图案;以神龟为座,居住在金碧辉煌的楼阁之中,白银铺就的台阶,身披五色云霞为衣,头戴重叠的冠冕,腰间悬挂着锋利的佩剑;左右有黄童一百二十人侍奉,左侧有十二青龙护卫,右侧有三十六白虎守护,前方有二十四朱雀开道,后方有七十二玄武跟随;前有十二穷奇开路,后有三十六辟邪护航,头顶雷电交加;威风凛凛,完全是一副道教神祇首领的威仪。
据道经记载:在上古三皇时期,老子化身为万法天师,中三皇时期为盘古,伏羲时期为郁华子,女娲时期为郁密子,神农时期为九灵老子,黄帝时期为广成子,颛顼时期为赤精子,帝喾时期为禄图子,尧帝时期为务成子,舜帝时期为尹寿子,大禹时期为真行子,商汤时期为锡则子,周文王时期为文邑先生等等。老子离开函谷关后,飞升至昆仑神山。在秦朝,他再次出现,向安期生传授道法,后者亦成为著名的神仙。
自汉代至唐代,老子化身的故事流传不息。对老子的崇拜在唐代达到了顶峰。在唐代初期,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依然强大,非名门出身者很难在社会上获得重视。为了提升皇室的门第,皇帝将道教教主太上老君视为祖先,并尊老子为其始祖,自称为老君的后裔,号称“神仙苗裔”,并奉老子为“玄元皇帝”。道教因此成为唐朝的国教,在整个唐朝时期盛极一时。
据《旧唐书》记载:李渊起兵之初,在霍山与强敌对峙,难以取胜。李渊心急如焚之际,帅帐中突然出现一位自称“霍山神使”的白衣老人,求见“唐皇”李渊,并向他透露了进攻路线,唐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事后,李渊宣称霍山神是太上老君所派,并宣称“唐公当受天命”、“唐公必得天下”。
李渊登基成为唐高祖后,对道教推崇备至,将其地位置于儒、释之上。唐太宗更是规定道士的地位高于僧人。道教在唐朝时期屡次受到皇家的推崇,风光无限。
老子不仅在统治阶级中受到推崇,在民间也广受敬仰。除了在各地道观享受香火祭祀外,老子的形象还频繁出现在各种文学作品中。在《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白发皓首,仙风道骨,更像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
全国许多地方都供奉着老君像,其中最著名的一尊位于东南名城——福建泉州郊外的清源山上,人称“老君岩”。这尊雕像是北宋时期的作品,以整块岩石雕刻而成,高51米。老子席地而坐,左手抚膝,右手凭几,目光平视,双耳垂肩,面带微笑,衣褶清晰,生动逼真地展现了老子慈祥、安乐、睿智的神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