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叔蹲在田头扒拉着刚播的玉米种,抬头瞅了瞅透亮的天,心里直犯嘀咕。今儿个太阳晒得人暖烘烘,早间最低温12℃到16℃,午后最高能蹿到26℃。



偏东风轻悠悠地吹,晾在绳上的衣裳飘得自在,天说变就变?村广播突然炸响:“江淮气旋要来了,明起强风大雨带雷电!

”大伙攥紧了手里的锄头——这“土台风”跟4月那回一样凶,陆地阵风7到9级呢。沿江沿海更是厉害,阵风8到10级,洋山港区能到11级,庄稼能扛住吗?

周四下午到周五上午,大雨要泼下来,西部北部局部还会下暴雨。最揪心的是下班时段赶上降雨,地里干活的人咋往家跑?玉米苗会不会被砸歪?

“立夏栽秧好时节”,可这雨一浇,刚插的秧苗怕是要被风吹得东倒西歪。崇明的老李望着田里冒头的西瓜苗直叹气:“上周刚追肥,这下全要泡汤?”气象员说过程雨量40到70毫米,小时雨强能到40毫米,比泼水还急。

周五白天雨势渐小,可7到8级的偏西阵风还在吼,果树的花能保住几朵?

双休日总算放晴,气温又蹦到28℃,可被雨水泡过的地,还能补种吗?村里的老把式都摇头:“春播遇上这怪天气,多少年没见过这么折腾人的。

”有人忙着加固大棚,有人赶紧抢收早熟的蔬菜,可来得及吗?

菜市场的王大姐也犯难:“地里遭了灾,往后菜价是不是要跟着涨?”这场风雨像根绷紧的弦,两头牵着农民的收成和城里人的菜篮子。



我个人觉得,咱靠天吃饭的老法子,是不是该变变了?可怎么变呢?

建大棚要钱,学技术要时间,多少人能扛住前期的投入?“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老祖宗的谚语没变,可天气越来越让人摸不着门道。这场强风雨过后,地里的损失到底有多大?

现在谁也说不准。

但有一点大伙都清楚:农忙时节遇上这种天气,今年的收成怕是要多费几番功夫。

到底能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除了赶紧抢收,还有没有别的法子?望着渐渐转阴的天,张大叔又蹲下身,轻轻给刚出苗的玉米盖上层薄土。

这土能不能挡住即将到来的风雨?没人知道,但大伙都在拼尽全力。

天气多变咱管不了,可咱农民的日子,不就是在这风风雨雨里往前奔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