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为司马懿所作的画像】
提起司马懿,都认为他是历史上最能隐忍、最为凶狠也是最足智多谋的权臣。
出生于公元179年的司马懿,历经曹操(最高封号是魏王,尚未称帝)、魏文帝曹丕(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魏王位并在同年代汉建魏)、魏明帝曹叡、废帝曹芳。
(一)
在政治权谋方面,司马懿比在战场上对阵蜀汉、东吴表现得更加出色,最惊险也是奠定司马家权力的就是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
这一年“因病而奄奄一息”的司马懿,听闻大将军曹爽等人陪着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陵的时候,司马懿一下子“瞬间痊愈”了,按照事前准备好的一切,带领司马师、司马昭等人,起兵政变并控制了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的隐忍、权谋和果敢当然能够在史书上留下一笔,但比起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护,司马懿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司马懿从未杀害任何一位皇帝,而宇文护则在三年之内连续杀害三位皇帝。
(二)
公元513年,是北朝时期北魏的延昌二年,对应的南朝则是梁朝天监十二年。
这一年宇文护出生于现在的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当时叫代郡武川。他的身份显赫,是邵惠公宇文颢的第三个儿子,也是宇文泰(北周的奠基者,不过宇文泰生前可没有称帝)的侄子。
宇文护从小相貌端庄,性格正直且有气度,所以祖父宇文肱、父亲宇文颢、叔叔宇文泰所偏爱,对他的期望胜过他的多位兄长。
在宇文泰的大力栽培之下,宇文护成长很快并且足智多谋,能够在战场上屡建军功,这就更加得到宇文泰的信任,甚至当成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宇文泰至死也没有篡了西魏的天下】
公元556年,西魏最大的权臣、太师、大冢宰宇文泰西行巡视,到达牵屯山(现在的宁夏固原市境内)时突患重病。
时年49岁的宇文泰感觉自己这次可能挺过去,便派专人快马传见宇文护(没有紧急召见自己的亲生儿子,可见对宇文护的绝对信任)。
宇文护赶到时,宇文泰已经生命垂危了,弥留之际宇文泰对宇文护叮嘱:我已危在旦夕,恐怕不久于人世,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但是外敌内忧尚未平定,此后国家政权都托付给你,希望你勉力从事,完成我的志愿。
宇文护泪流满面,接受了宇文泰的遗命——至少那一刻的宇文护,是真诚的,也是想尽全力完成嘱托的,只不过仅限于“那一刻”而已。
【西魏戴甲骑兵俑】
(三)
第二年即公元557年,宇文护就杀了西魏恭帝。
宇文护先是逼近西魏恭帝禅位于宇文泰的第三子宇文觉,于是宇文觉自立为天王(北周孝闵帝),建立了北周政权;然后宇文护把西魏恭帝降为宋国公;最后急性子的宇文护连再过一年动手也等不及,就害死了西魏恭帝。
西魏恭帝,鲜卑名为拓跋廓、汉名元廓,公元557年一年之内,让他经历了三部曲:被废、降爵、被杀。
而宇文护得到的回报是:宇文觉拜宇文护为大司马,封晋国公,食邑一万户。
【西魏骆驼俑:背上驼得是丝绢】
需要留意的是,宇文护、宇文觉的辈分一样,宇文护是宇文觉的堂兄。只不过两人年龄相差很大,公元557年,宇文护已经44岁了,宇文觉只有15岁——从扶持宇文觉篡夺西魏开始,宇文护的私人就已经慢慢暴露出来了,他没有扶持宇文泰的长子和次子,因为他们的年龄比较大了,不太容易控制。
还是公元557年,刚刚登基的天王宇文觉年轻气盛,觉得宇文护就这样轻松大权独揽是不对的,自己应该亲自掌权,于是便想除掉宇文护。
很遗憾,在这方面宇文觉远远不是久经沙场、经验丰富的宇文护的对手,事情败露后,宇文护对宇文觉的方法跟对西魏恭帝是一样的:先是逼宇文觉主动退位,然后废为略阳公,仅一个月后索性把宇文觉杀害了。
【北周时期,丝绸之路上发掘出的鎏金银壶】
(四)
宇文觉被害的时间大致在公元557年3月或者4月间,直到当年9、10月份,宇文护才决定立宇文泰的长子(庶出)、时年23岁的宇文毓【yù】为帝。
2年后即公元559年,在宇文护等朝中大臣们的请求下,宇文毓【yù】去掉天王称号,正式登基称帝——这其实是宇文护在为自己将来某一个合适的时候篡位称帝铺平道路。
不过,此时的宇文护已经是北周的大冢宰、总领左右十二军(全部的军队),一时间权倾朝野,成为北周王朝的实际主宰者。
【北周陶俑】
宇文毓【yù】毕竟已经20多岁,不仅成年且心性通达,他外表看似文弱,但心里非常明白。所以从登基之后,他就慢慢疏远宇文护,也不愿意处处听命于宇文护。
宇文护则以退为进,公开上书宇文毓【yù】,要求归政于皇帝、自己愿意退养。这其实只是宇文护的权宜之计,他只让出了一部分消耗精力和时间的政务给宇文毓【yù】,而兵权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但宇文护明白,这种状态无法持续太久——早晚宇文毓【yù】会想办法剥夺自己的兵权,所以便下定心,尽快除掉宇文毓【yù】。
【宇文觉的墓葬】
由于这两年宇文毓【yù】励精图治,口碑很好,让宇文护感到有些棘手:如果下手,既能除掉他,又不让自己承担骂名呢?于是宇文护想到了下毒。
宇文护府中有一位厨艺十分精湛的人,所以宇文护把这位厨师献给了宇文毓【yù】,然后偷偷找到这位厨师,命令他在宇文毓【yù】的酒食饭菜中下毒——公元560年5月,宇文毓用膳后病危,口授遗诏传位给自己的四弟宇文邕。
宇文毓不但机敏,而且很有毅力,强忍着众人到来听他的“口授遗诏”。正是因为有众多臣子和宫人在场,所以宇文护没办法专权删改,只得遵命立宇文邕【yōng】为帝,即北周武帝。
(五)
能够在谥号中带“武”的皇帝,通常是非常刚毅果敢、有勇有谋的,比如北周武帝宇文邕
宇文邕【yōng】在公元560年继皇帝位时,年龄也不大,只有17岁,不过这位17岁的青年人比自己的哥哥们都更有心机和谋略:韬光养晦、隐忍不发——忍了12年,直到自己29岁、宇文护已经59岁了。
这时的宇文护,长期大权在握、生活奢靡堕落,早就没有年轻时的干练和机敏,所以死得很惨。
【宇文邕的陵墓叫孝陵,90年代被抢救性发掘】
公元572年,宇文邕【yōng】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主要是他判断宇文护已经完全丧失了任何警惕。于是,宇文邕【yōng】与自己的亲弟弟(同母弟)宇文直密谋铲除宇文护。
为了骗宇文护只身进宫,宇文邕【yōng】想出的理由是邀请宇文护一同觐见太后、一同劝谏太后不要过量饮酒。这个理由很完美,宇文护深信不疑——另外,这个理由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由皇帝本人陪着、进深宫见女眷,宇文护根本不可能会考虑是否需要身穿软甲、携带暗刃防身。
宇文邕【yōng】从怀中掏出一篇《酒诰》交给宇文护,让他当着太后的面宣读,以此劝说太后不要过量饮酒。就在宇文护慢慢悠悠对着太后读起《酒诰》时,宇文邕【yōng】亲自下手——举起玉珽在宇文护脑袋上狠狠地一击。
大家别小看玉珽,它虽然是笏板的一种,但皇帝用的玉珽和臣子用的玉珽,材质完全不同,皇帝的玉珽是用球玉制成,硬度堪称笏板中最强最高的。
年近六十的宇文护当场跌倒,宇文邕【yōng】忙令宦官用刀砍杀宇文护,结果宦官心慌手颤,连砍几刀都没有击中宇文护的要害,这时藏在一旁当埋兵的宇文直跑了出来,直接杀掉了宇文护。
事后,宇文护这一脉被全部处死。
结语
论权谋,宇文护其实与司马懿差不多,既上过战场、又治理国家;论忠诚,宇文护与司马懿其实也差不多,他们只忠于自己或者自己所在的家族(旁系也不行);论狠辣,宇文护绝对比司马懿要高出一个段位。
司马懿也好,甚至魏武王曹操也好,都不会干这种事情。能够做到绝对狠辣的,只有一个方法即绝对没有底线。只不过这种绝对没有底线,同样也意味着绝对不会有好的结局。
【北周骑兵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