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士族者得天下。

1

后三国时代,人才的凋零速度远大于人才的绽放速度。

不管是蜀汉、孙吴,还是曹魏,概莫能外。

三国之中,蜀汉的人才凋零速度最快,因为它人才最少。

在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四个重号将军去世后,能带兵的将领也就剩下了赵云、魏延,其他像张南、冯习,都属于中才将领。

马谡倒是被诸葛亮寄予厚望,没想到却是个草包。

年轻一代的张苞、关兴,也都相继早逝,没能挑起蜀汉的大梁。

蜀汉最后还得靠一个降将姜维来挑大梁。

文臣方面,庞统法正去世后就只有一个诸葛亮,诸葛亮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最终死而后已。

其他像蒋琬费祎,也都是中人之姿,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等到司马昭发动三路大军伐蜀,姜维左支右绌,双拳难敌四手,还没等到拼力死战,刘禅已经开城投降。

蜀汉的荆州派、东州派相继凋落,益州派逐渐抬头,作为本地士族,他们十分认同曹魏推行的九品官人法,用这个选官制度,能实现蜀人治蜀,这是益州派求之不得的事情。

所以当邓艾大军逼近成都时,益州派全都力主投降。

蜀汉不能公平对待益州本地士族,自然就无法培养足够多的人才。

2

曹魏的人才也出现了断档,后起之秀乏善可陈,屋漏偏逢连夜雨,曹魏好不容易建立的政权还被司马家摘了桃子。

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拔擢了很多寒族子弟,但没有士族的支持,曹操也不能称帝。

曹丕为了能称帝,向士族妥协,采用陈群的九品官人法,从而让世家大族垄断了曹魏朝堂。

曹氏宗族还遭到了曹丕的打压,不可避免的衰落。

曹叡时代,曹氏宗族还有曹真、曹休,等到这俩去世,曹氏宗族就只剩下了曹爽一个草包。


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成为无可争议的朝堂领袖,而司马氏最能代表世族利益,自然得到了士族的支持。

曹魏从高平陵政变后就已经名存实亡,司马氏篡位是迟早的事。

曹魏的后起之秀,诸如钟会邓艾,基本上都是司马氏的门生。

当邓艾和钟会攻灭蜀汉后,对司马氏有了二心,结果二人内讧,被司马氏一举消灭。

曹魏最终背离了曹操的“法家寒族”路线,拥抱了“儒家士族”路线,结果也自然被更受士族拥戴的司马氏取代。

3

孙吴的创建者比曹魏和蜀汉的创建者更长寿,孙权十八岁掌权,先后熬死了曹魏的曹操、曹丕、曹叡、司马懿,熬死了蜀汉的刘备、诸葛亮,他成为三国时代独一无二的元老级别的人物。

当年赤壁之战三分天下的英雄人物基本上都已经“樯橹灰飞烟灭”,只剩下了吴大帝孙权,按照经验、能力来说,孙权最应该一统天下,但可惜吴大帝也没能实现夙愿。

孙吴的人才凋零速度也相对缓慢,总是能培养出顶尖的军政人才,在周瑜去世后有鲁肃,鲁肃去世后有吕蒙,吕蒙去世后有陆逊。

跟蜀汉一样,孙吴也是外来政权,但他选择了和蜀汉不一样的发展路线。蜀汉奉行荆州派第一,东州派第二,益州派第三的治国原则,而孙吴却慢慢实现了“江东化”,也就是说不再坚持淮泗军事集团和流亡北士优先的原则,它的政权向江东世士族开放。

最终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占据了朝堂要津,顾雍是丞相,陆逊更是出将入相。


三国时代,孙吴政权最不合法,既没有汉帝禅让,也不是刘氏宗亲,它只有拥抱江东士族,和他们生死与共,才能稳固他的基业。

基于此,虽然孙吴政权最不合法,但却比蜀汉和曹魏活的都要长。

按理说,如果一直奉行“江东本地化”政策,孙吴应该能够团结足够的江东士族的力量,共同抵抗司马氏的侵蚀,只可惜孙权半途而废,到了生涯晚年,莫名其妙的打压江东士族。

孙权晚年遭遇了夺嫡之争,孙和、孙霸各自结党争储,江东士族和淮泗集团、流亡北士,纷纷卷入夺嫡之争。

孙权最终的处理方式出人意料,太子孙和被废黜,鲁王孙霸被赐死,参与夺嫡的江东士族全都倒了大霉,顾谭被流放、陆逊被赐死、朱据被斩首、张温被下狱,只有淮泗集团和流亡北士全身而退。

之后流亡北士代表人物诸葛恪执掌了孙吴大权。

孙权在生涯晚期敌视江东士族,力图削弱他们的势力,他可能顾忌江东士族的影响力,害怕在他死后,江东士族会颠覆孙吴政权。

孙权前后矛盾,导致孙吴政权离心离德,最终在孙权去世28年后,孙吴投降了司马炎。

4

基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三国时代,谁赢得了士族的拥戴,谁就能一统天下,这是时势所趋。

蜀汉自始至终贬抑益州士族,结果就被益州世族颠覆。

曹魏对待士族先强硬后妥协,最终被士族和平演变。

孙吴一开始拥抱江东士族,推行江东化,但到了后期却又调头转向,开始贬抑江东士族,最终内部分裂。

司马氏作为士族的代表,俯顺了天下大势,最终一统三国,从而开启了门阀士族的黄金时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