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羊祜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今天咱们说一个不靠打,不靠骂,凭一个"德"字震住天下的大人物——羊祜

说到羊祜,很多人可能有点陌生。但在三国到两晋这个血雨腥风的年代,有这么一位主儿,能让敌人边打边感动,打着打着就哭了,最后干脆不打了。你说怪不怪?

这就是羊祜的本事。

羊家祖上,九代清官,家风正得能立碑。祖父是南阳太守,父亲是上党太守,门第高,风评好。外祖父是谁?蔡邕!汉末大才子,字里行间都是风骨。

羊祜出生于这样的家庭,自小被规矩管得死死的。十二岁丧父,按规矩守孝,但他哭得肝肠寸断,哀痛超过了礼法标准。侍奉叔叔羊耽,更是恭敬到了骨子里。

有个老先生一看他面相,摇头晃脑地说:“这娃啊,不到六十,必成大业。”

小羊祜也不辜负期待。长大后,读书如喝水,谈吐温雅又机锋毕现。夏侯威一看,哟,这小伙子不一般,立马把自家侄女嫁给了他。


少年羊祜

做官的机会一个接一个,州官来请,五府来邀,他都摇头拒绝。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入仕?他说:“给人家做事,哪有那么容易?”

后来曹爽拉拢人才,王沈劝他去,羊祜还是拒了。果不其然,曹爽没多久就被杀,王沈跟着倒了霉。这下王沈才明白羊祜的话是金子,早知道,就不贪这点权势了。

看得远,识得清,这就是羊祜早年的底色。

家族出事了,夏侯霸投降了蜀汉。亲戚朋友都跑得比兔子快,唯独羊祜照料夏侯霸一家,安慰到滴水不漏。

后来羊祜的母亲和哥哥相继去世,他一守就是十几年孝,白衣素服,不问世事。

但命运,总是不会错过真正有德的人。

司马昭征辟他,羊祜还是推辞。结果直接派公家的车子上门接人,不给推脱余地。这才做了中书侍郎,接着给事中、黄门郎,一步步走到了国家中枢。

钟会谋反失败,羊祜接管了他的权力,一时间,整个魏国朝堂,都绕着这个温文尔雅的中领军转。


温文尔雅的羊祜

晋武帝司马炎登基,羊祜升官受封,却处处谦让,从不抢风头。老一辈名臣在,他就低头礼让,从不逞强。心里明白,真正的大将风度,不是头顶多高,而是能低头几寸。

司马炎想灭吴,羊祜成了钦点的第一人选。

荆州这地方,风高浪急。羊祜到那,没搞什么铁血政策,反而先办学开堂,教百姓读书,安抚民心。他告诉吴国人:想走的,走;想留的,留。绝不强留。

这一下,南方人服了。他们心里明白,这个"羊公",跟以前那帮打家劫舍的不一样。

在兵事上,羊祜也不是蛮干。他禁止继任官员拆前任死过人的衙门。什么破地方不吉利,全是迷信。人死有命,房子无辜。

吴国的石城,原本是个骚扰晋国的大本营,隔着七百里老远来捣乱。羊祜不打,只用小计,让吴人自己撤兵。兵省了,田多了。他放了屯田令,开垦了八百顷田地。原本三个月粮草吃紧,到最后屯得够吃十年。

兵精粮足,南国安宁。

羊祜穿得轻便,侍卫不过十几人,经常夜里钓鱼钓到忘了时间。有次夜钓,军司徐胤挡了他的大门:“将军万里之地掌于手,怎能轻身犯险?若你不听,今夜我便死在门前。”

羊祜赶紧笑着赔礼。从此,收了野趣,安心理政。


虚心纳谏

吴国的西陵都督步阐投降,陆抗派兵堵截。晋武帝命羊祜迎接,羊祜带五万人马奔赴,但还是晚了一步,被贬职。

但羊祜没怨。他吸取了春秋孟献子、晏婴筑城的经验,在险要之地连建五城,占了大半肥地。之后,吴国人源源不断投降。

敌方将领陈尚、潘景来犯,羊祜打败他们,但厚葬两人,以礼送其家属回乡。连敌人都得了体面,吴国士气大跌。

邓香来抢粮,羊祜活捉了他,随手一放。邓香感动得要命,带着部队一起归顺了。

羊祜军纪严明,打猎不越境;吴人打中的猎物,归还。晋吴边境,居然出现了奇观:两边士兵互送猎物,相互道谢。

吴国人私下称他“羊公”,而不是羊祜,将尊敬刻进骨子里。

陆抗是吴国第一猛将,与羊祜对峙多年,互相之间使者频繁。陆抗直言:"羊公的德行度量,乐毅、诸葛亮也比不上。"

陆抗重病,羊祜亲自送药。陆抗放心服下。有人劝他提防,他笑道:“羊祜岂是害人之人?”

讲德之人,自有天下心服。

有人劝羊祜培植亲信,布局后路。他不吭声。但私下教导儿子们:“结私恩,坏公义,是乱世之源,绝不可为。”


德行无缺

病重时,他坚请入朝,晋武帝破格让他乘小车上殿。羊祜坐着,仍尽臣子礼节,讲述灭吴计划,推举了接班人杜预。

不久,他死去。

晋武帝痛哭流涕,泪水结冰挂在胡须上。百姓罢市,痛哭。

连吴国人,也为他哭了。

等到吴国灭亡,晋武帝亲自派使者到羊祜墓前告祭,承认:吴亡之功,羊公当首。

后人评羊祜,说他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用德行与智慧,静悄悄地改变了南国格局。

以德服人,最难。

不动声色,却动天下。

千古第一羊,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

《晋书·羊祜传》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

《世说新语》德行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