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城市已经成为青年人口最集中、发展最活跃的区域。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青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1.1%,高于整体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2个百分点。

城市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为。如今,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理念下,越来越多城市与青年开启“双向奔赴”……



进行钢轨探伤的中铁十七局雄忻高铁项目试验员关改玉。受访者供图

锚定青年友好的发展坐标

青年偏爱怎样的城市?

“首要的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不仅仅是18岁的校园生活,还有28岁的抱负和38岁的家园”“期望高品质的生活不仅反映在日常的衣食住行,还包括精神层面的丰富”……

社交媒体上,网友们的七嘴八舌,勾勒出“梦想之城”的轮廓。在这些回答中,蕴含着让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密码。

2022年4月,《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印发,提出在全国45个城市开展建设试点工作,并点题“七个着力优化”,让青年的受教育权、生命权、生存权、劳动权、居住权等发展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5年3月,全国超过200个地级市、500个县级市明确提出要打造“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活力城市”等目标;超13个省份在党代会或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青年发展相关内容纳入其中。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管理系主任王伟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管理部门要做适青化城市的“主理人”, 将城市的生活空间与环境、线上线下活动、城市品牌等运营起来,描绘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城市、定制城市中的活动和区域,最终创造并营销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城市青年文化,让青年走进这座城市、并留在这座城市。



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余村“全球合伙人”陈喆与团队成员召开《青年万物生》艺术再造小组会。受访者供图

造就向上生长的“黄金赛道”

城市要吸引并留住年轻人,靠什么?

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张蔚文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物质上的获得感和精神上的幸福感。

物质上的获得感、满足感,与年轻人在该城市中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

去年4月30日,杭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加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杭州向全市广大青年送上的一份厚礼。《决定》提出,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税费、金融、场地等支持。

90后网络红人兼清华化工系博士毕啸天,去年决定将工作室从北京迁至浙江杭州。“我毕业于萧山中学,这座城市对我来说很亲切。杭州不仅城市繁荣,生活多姿多彩,而且有山有水,自然风光迷人,这些都极大地吸引了年轻人,让人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毕啸天说。

杭州以优越创业环境吸引青年才俊,而近千里之外的湘江之畔,则凭借开放包容的气质与完善的就业体系,为青年搭建广阔就业舞台。

2022年,湖南省科协搞了个大动作,启动了“小荷”人才计划,选拔了50个30岁以下的科技青年,用项目资助的方式给他们加油打气。

湖南科美达电气的机械设计师徐天佑,是首批培养对象。一开始,徐天佑虽然缺乏职称和头衔,却拥有9项相关专利和参与了多个实际项目,是岳阳市崭露头角的企业青年科技人才。

“当时我还不满26岁,只是一名助理工程师,没想到竟然能申请上。”徐天佑说。

记者注意到,早在2019年,为了让青年人才不再因为条条框框错失机会,湖南省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的实施办法》,省级科技人才项目的评审,不再设有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等“必要条件”。

截至目前,湖南省正逐步形成以省会长沙为标杆、以“长株潭”都市圈为特色、以副中心城市为带动、各市州共同参与的全域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的格局。



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金融和知识产权检察部主任武晶(右)与助理在研判案情。王迪摄

构建扎根城市的“幸福底座”

想要留住年轻人,除了要为其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上升空间,也要让青年在奋斗路上无后顾之忧。

走在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的大街小巷,年轻人的身影随处可见。这里是南京市人口结构最年轻的城区,常住人口中近四成为青年人群。

“年轻人托育需求强,但收入不高,市场上大多数民营托育机构收费往往超出其承受能力。”建邺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为了解决上述痛点问题,建邺高新区立足近10万名年轻人在此创新创业的区情实际,推出全市首家面向产业园区的公建公办托育园。

在西城晨星晓小禾托育中心里,中国城市报记者看到园区内处处透露着细致与贴心:教室的用具全部贴了防撞条,所有桌凳小朋友都能轻易拎起,卫生间划分了男女区域,冲洗区还特意安装了防滑把手……

“托育园就在公司楼下,托管时间从上午8点30分至下午6点,家长上下班可与接送孩子无缝衔接。”南京“宝妈”潘女士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我在楼上上班,楼下就有人帮忙带娃,而且是公立幼儿园,每月收费在3000元以内,极大减轻了我的经济负担。”

托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幼儿园还专门推出暑托班,根据不同时段划分为3个班次,根据家长需求,灵活安排参与时间。

托育园嵌入产业园,只是城市完善青年公共服务配套的一个缩影。

记者注意到,各地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中纷纷聚焦公共服务配套,尤其是在住房保障领域持续加码,通过发放租房补贴、推出人才公寓、优化共有产权房政策等一系列组合拳,切实缓解青年群体的住房压力,增强城市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

曾经,父辈在筒子楼里分享生活烟火,如今青年在人才公寓共享厨房寻找归属感, 居住空间与社交场景的形态之变,也折射出城市与青年友好关系的代际更迭。

点亮精神世界的“诗与远方”

提及活力之城,深圳必然榜上有名。有人说深圳年轻人多、经济发达,但是旅游资源少、文化底蕴浅,很难成为青年人的旅游目的地。

“在需求升级、供给创新和法治环境的共同作用下,深圳已从早期的‘五湖四海’,到后来的世界之窗、锦绣中华、欢乐谷,再到现在的东部华侨城、节日大道和市民中心。数以千万计的青年人创造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空间和旅游场景。”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要倾听青年旅游者的声音,让城市变得更加便捷和友好。

戴斌认为,面向下沉市场,助力消费升级,特别是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型消费升级,将是我国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时代机遇。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只要青年的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任何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戴斌表示。

原标题:城市读懂青年 青年拥抱城市 让青年与城市“双向奔赴”

■来源:中国城市报记者 郑新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