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春市西南部13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个小法庭撑起了35万人的公平正义——

潭水人民法庭,负责辖区5个乡镇、110个村(社区)、1929个村(居)民小组的民商事案件审判任务,这个干警不足10人的小法庭却如同扎根沃土的苍松,以司法温度化解乡亲们的烦心事,用创新智慧赋能基层治理,把“全国法院先进集体”“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等国字号招牌擦得越来越亮。


从“三进三访”到“三方共治”

把荆棘丛变成竹篱笆

潭水镇高尧村村口,村支书朱永芳认出是法庭的警车,立马快步迎了上去。

“支书,最近村里一切还好吗?”潭水法庭庭长林辉边握着朱永芳的手边笑着说道,“我们这次是路过,如果村里有啥新矛盾、有啥不懂的都可以跟我们说说……”

“都好,都好,你们上次调解的案件,村民也早都履行好了。”朱支书笑呵呵应道。


法庭辖区内多丘陵山地,人口散居各处,文书送达主要靠电话或邮件,送不出去的就得上门。在送达文书的路上,干警们会习惯性地走进村委会,询问村里是否存在矛盾或难题。

“最远一趟要跑4小时!”从北部三甲镇山口村到与高州交界的双滘镇根子村,潭水法庭的干警早就把辖区跑了个遍,还和当地的村集体组织、镇政府干部等“打成了一片”。

慢慢地,他们摸索出了“三进三访”机制——进村居、进镇街、进企业,访基层治理单位、访镇村园区负责同志、访辖区调解组织。2022年,该机制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近两年,该庭共巡回办案470余次,化解矛盾纠纷222起。


“潭水的纠纷就像那山里的藤蔓,光砍枝叶没用,得顺着藤找到根。”林辉告诉庭里的年轻法官,“真正的前端治理,是不等纠纷长成荆棘丛,就把它变成护山的竹篱笆。”

面对辖区内频发的婚姻家庭、劳资争议等矛盾纠纷,潭水法庭意识到,要将纠纷化解在萌芽,必须打破法庭“单兵作战”的传统模式。

“得把妇联、司法所、行业协会、派出所等力量拧成一股绳,搭建起三方共治的新格局。”法庭积极推动,与镇妇联建立“法院+妇联”联调机制,与镇派出所、司法所建立“一庭两所”联动机制,与镇平安法治办建立“综治中心吹哨、法官报到”机制……三方共治格局不断完善。


2024年,潭水法庭参与诉前调解成功案件222件,成功率超90%,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同年获评“广东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从“法庭+”到优服务

案件服判息诉率近9成

“乡亲们但凡走到对簿公堂这一步,就说明真的拖不下去了。”面对涉农诉讼案件,潭水法庭干警都有条心照不宣的规矩——能调尽调、当判快判。


调解实效如何提升?法庭聘请5名市、镇人大代表和1名政协委员担任特邀调解员,吸纳村干部和热心公益的社会人士加入人民调解员队伍,通过“法庭+”多元解纷机制推进实质解纷。

2024年,潭水法庭通过该机制参与或指导调解纠纷124件,共调解成功112件,可调案件成功率高达90.32%

同时,为着力提升调解能力,将调解员培训纳入日常工作中,2024年共采取“以审代训”“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118人次。


2024年9月,在潭水镇盘新村委会,一起因垦造水田项目引起的生命权纠纷正在村民们的关注下公开开庭,人大代表受邀参与旁听。

庭审现场,法官有条不紊地审理,并结合释法说理、现场调解,案件最终成功调解。而对村民群众来说,这种生动且有理有据的法治教育“公开课”早已成为当地常见的场景。


信息化时代的红利也给这一片朴实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潭水法庭辖区内,100余台由法院投入建设的“云上法庭”设备与潭水法庭实现了跨越空间的信息互联。

“不用来回跑,省下了车马出行费,还能陪家人过节,法院这个机器装得好。”一位通过“云上法庭”远程参与诉讼的当事人对着村委会里的设备屏幕不住感叹,并在庭后向潭水法庭送上了锦旗表示感谢。

2024年,潭水法庭进一步践行司法为民理念,共审结诉讼案件327件,法定审限内结案率97.2%,案件服判息诉率89.9%

从“产业规范”到“乡风治理”

化解案件背后的问题

4月的潭水镇鱼苗交易市场人声鼎沸。一车车载满鳜鱼苗的货车排成长龙,养殖户们手持记账本与客商热烈交谈。

作为鱼苗孵化大镇,鱼苗交易是潭水镇的“支柱产业”,年产值超3亿元。但长期以来交易依赖“口头约定”,埋下了诸多纠纷隐患。此前,村民刘某就因赊销鱼苗未签合同而败诉。


在审理多起涉鱼苗交易案件后,潭水法庭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行业发展方面的漏洞,通过大量调研走访,敲定改正建议,及时向潭水镇鱼苗孵化产业协会发出《关于规范鱼苗交易合同管理的司法建议》,详细说明买卖合同签订的重要性,以及交易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司法建议精准把脉,鱼苗孵化产业协会会长拍手叫好,当即联系林辉请教相关法律问题,并组织协会养殖户会员进行学习。

“林庭长,现在客户上门订货,哪怕是再熟的朋友,我们都会签署合同,签合同才放心。”协会一名成员在交易市场见到林辉时,开心地上前打招呼。“那就好,那就好,规范经营生意更兴隆啊。”林辉用一口流利的方言回应道。


如今,鱼苗交易“先签合同后发货”已成为当地行业共识。司法建议发出后,该庭再未收到一起因不签合同产生纠纷的鱼苗交易案件。

“这些年我们常去村里转,看到的不仅仅是案子本身,也有案子背后的问题——有茶农和收购商吵得脸红脖子粗,后来发现是合同漏了质检条款;有一对小夫妻闹离婚,一问才知道彩礼钱早被女方家拿去还了债。”林辉说,法庭不仅要公正高效办理案件,也要善于从案件中发现纠纷背后的问题,与相关部门互通信息。


针对农村彩礼矛盾突出问题,潭水法庭向辖区内五个镇相关单位发出《关于加强对农村高额彩礼问题治理宣传的司法建议》,并启动“法院+妇联”模式共同开展普法宣传讲座、婚姻家事调解培训等,引导群众树立正确婚恋观。

如今,村里的人都知道,彩礼是“礼”不是“债”,日子过得好才是真的好,文明新风逐渐形成。村民陈某就深有感触:“现在娶亲,彩礼双方有商有量,真正减轻了乡亲们的负担。”

来源:南方日报

阳江中院 阳春法院

审核:黄慧辰

编校:何雪娜

采写:叶光遍 张旖 陈惠沂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