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期间,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检察院干警在核心景区标志门开展“旅游检察”法治宣传工作。
武陵源,这座坐拥中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等殊荣的旅游名城,以奇峰秀水吸引着八方来客。而在这幅自然画卷背后,始终跃动着一抹守护生态与秩序的“检察蓝”。
今年2月,中、越两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及湖南省人民检察院主要领导实地考察张家界市武陵源区人民检察院旅游检察工作阵地之一——天子山公益保护联络点时,肯定了该院在旅游检察工作中彰显了新时代公益诉讼检察官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该院紧扣全域旅游发展脉搏,以打造全国首创的旅游检察品牌为支点,通过“品牌筑基—职能深耕—融合致远”三阶递进式创新路径,在山水长卷中勾勒出“绿意更浓、游兴愈酣”的法治图景。
破冰
率先全国开创旅游检察之路
4月4日,清明假期第一天,春雨过后的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云雾缭绕,水墨画卷般的美景扑面而来,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观光旅游。但是,追客赶客等旅游乱象不仅给游客添堵,更削弱了“诗与远方”的文旅体验。
2023年,罗某某在武陵源核心景区周边的某停车场当起了“地头蛇”,以“手续费”威胁在该停车场追客赶客的无证导游,强行收取费用后,放任无证导游大肆追客赶客。“这是张家界市‘铁腕治旅’期间全市首起涉旅刑事案件,我们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联动公安、法院快捕快诉,最终,罗某某以犯寻衅滋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个月。”该案承办检察官徐琦介绍。
何为涉旅案件“绿色通道”?即涉旅案件,审查批捕环节3天办结,审查起诉环节15天办结,督促公安机关快侦快结,监督法院快审快判,全程提速。这一机制的建立,源于武陵源区检察院的一场“破冰之旅”。
2016年,武陵源出台《关于提质武陵源再创新辉煌的决定》,提出做好旅游硬件、旅游服务、旅游宣传、乡村旅游“四篇文章”,全面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法治卫士,武陵源区检察院如何在新一轮旅游提质升级战略中定位对标、破题而为?
“以打造旅游检察特色品牌为目的,促进检察工作与旅游发展无缝对接、良性互动,切实有效为旅游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面对这一时代命题,院党组给出了方案。自此,武陵源检察人以“实”为笔,在全国率先开启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检察破冰之路。
2016年3月,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基础上,武陵源区检察出台《关于服务旅游发展的决定》,同步推出督促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正确履职、开启办理涉旅案件“绿色通道”等10条举措,并在区旅游局挂牌成立服务旅游发展工作室。
2016年8月,武陵源区检察院在核心景区标志门设立旅游检察服务窗口,向社会公开承诺:有诉不理找检察。
2017年3月,为了落实《决定》,武陵源区检察院配套出台《实施意见》,将各部门职责和具体任务一一量化压实。
2017年5月,武陵源区检察院在区文旅广体局设立涉旅执法监督联络点,向社会公开聘任10名“检企联络员”。
仅一年时间,武陵源区检察院便构建起“执法办案+监督履职+窗口服务”三位一体的旅游检察工作模式。旅游检察工作开展以来,该院精准高效办理多起侵犯游客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刑事案件,游客满意率达100%。“旅游检察的亮相,让原本美丽的武陵源更有安全感和满意度。”一名游客感慨道。
深耕
公益诉讼激活旅游治理动能
在维护旅游秩序的同时,武陵源区检察院还承担着保障游客“舌尖上的安全”这一重要职责。
2017年,武陵源区检察院将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的着眼点放在了景区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游客“吃住行”安全等行业和领域。2024年年初,该院梳理2023年度区人大代表建议,发现天子山景区小吃长廊存在无证经营食品的安全隐患问题。经立案调查核实,依法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简称区市监局)发送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以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区市监局虽予以回复,却未依法履行监管职责。2024年10月24日,区检察院向区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起诉后,区市监局向小吃长廊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和《限期办理证、照登记通知书》。今年1月20日,小吃长廊在区市监局督促下依法办理了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
“小吃长廊持证经营既助力区市监局从源头管控食品安全风险、保障公众饮食安全,又能规范商户合规经营,实现了政治、法律、社会效果有机统一,该案入选了全省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典型案例。”案件承办检察官张星辉表示。
武陵源区检察院开展“地摊经济”规范经营检察监督。
在武陵源区检察院,围绕打造“旅游检察”品牌这一核心牵引,守护本地文脉资源和旅游体验的司法实践不断涌现——
2018年,在区工商联设立服务非公经济联络点,派驻专员提供驻点法律服务,同步建立检企联络机制,选聘8名民营企业及旅游窗口单位骨干担任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
2021年,在天子山、袁家界设立公益保护检察联络点,聘请景区管委会管理人员为“益心为公”志愿者,定期深入景区开展资源保护监督调研走访,将监督触角延伸至景区一线。
2023年至2024年,联合区人大、政协建立代表建议、委员提案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机制,通过“人大+检察”“政协+检察”双向协同监督,凝聚公益保护合力。
在深耕细作的司法实践中,“旅游检察”治理效能全面释放,绘就了武陵源“山更绿、水更清、文旅更和谐”的生态图景。“近年来,我们依托天子山、袁家界两个公益保护联络点,持续开展旅游资源保护专项监督行动,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推动解决了景区猴患治理、游道安全隐患排查等问题。”张星辉介绍,“为强化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实效,还计划将天子山公益保护联络点升级打造为公益诉讼法治教育基地,通过整合检察机关办案职能、景区管理工作与游客行为规范,系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基地专业化建设。”
为守护好武陵源生态的“高颜值”,助力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该院还对国土、规划、城建、环保、城管等部门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安全生产、国有土地出让等方面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行为依法监督,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144件。针对核心景区追客赶客、非法营运、停车场乱收费等旅游乱象和公益受损问题,精准制发检察建议91份。
融合
引领旅游检察品牌焕新升级
云海蒸腾的天子山巅,一枚检徽在海拔1200米的党员示范岗上折射法治光芒;游人如织的袁家界中,印有旅游检察标识的遮阳伞、水杯等文创产品构建起流动普法网络——这抹跃动在三千奇峰间的“检察蓝”,正以体系化实践将法治基因深植世界自然遗产地。
2023年,武陵源区人民检察院升级出台《全面打造旅游检察品牌的实施意见》和《全面打造党建品牌的实施方案》两份文件,标志着“旅游检察”工作开始从实践探索迈向品牌化、品质化、一体化建设新阶段。
业务协同强基。坚持旅游检察与业务办案一体部署、一体推进,建立涉旅案件“事实证据+旅游关联”双审查机制,三年来累计启动涉旅办案机制15次,实现旅游检察对业务工作全覆盖。同时,联合公安、法院出台《联合打击涉旅刑事犯罪协作配合机制》,将办案经验固化为制度成果。线下设立“一室五点”服务平台,线上开设“以案释法”专栏,构建起立体化治理格局。
党建融合铸魂。按照“党建引领,一品四优”总体思路,创设党员示范岗、服务窗、活动周、示范案,要求党员带头办理涉旅公益诉讼案件、服务游客、联系企业,实行节假日全员轮值、每月8日检察长带班制度。3年来,党员骨干办理涉旅公益诉讼案件31件,挽回国有财产损失3000余万元。
文化互促塑形。聘请专业团队设计专属视觉形象,推出旅游检察标识,在景区设置文化墙、指示牌等文化小品矩阵,制作宣传手册、拍摄专题宣传片,研发饮水杯、遮阳伞、手提袋、工作本等文创产品,形成了“标识系统+文化阵地+文创产品”三维品牌体系。
今年4月,张家界市武陵源区检察院联合景区管委会、派出所等单位,在天子山景区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主题普法宣传活动。
通过旅游检察品牌提质升级,武陵源区检察院实现了检察业务、机关党建、检察文化融合发展,构建起一品多优、亮点纷呈的工作新格局。相关工作入选全省基层院党建共建典型案例和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优秀案例,获评全省十优党建创建工作品牌,涌现出全省优秀办案检察官徐琦、全省法治工作先进个人付小凤、全省控告申诉检察业务能手向伟、全市优秀共产党员毛丹丹、全市文明志愿使者提名人高杉等先进典型,实现了品牌建设与人才培育双赢。
“旅游检察的‘武陵源答卷’,既是司法为民的生动注脚,更是‘诗与远方’背后的法治力量。”武陵源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紧扣市委、区委旅游转型升级战略部署,持续深化“四大检察”综合履职,以法治软实力助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武陵源区率先建成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化新武陵源注入检察动能。
来源:湖南法治报(文/全媒体见习记者 蒋文娟 通讯员 周婧)
一审:米露嘉
二审:陈佳婧
三审:周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