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凌晨5点,月亮还未西沉,微风吹动执行干警衣角发出簌簌声,打破了夜的寂静。
“同志们,全市法院今天开展‘拉网式’集中执行,是贯彻落实省高院执行实施案件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举措……现在我宣布,行动正式开始!”执行开始前,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人民法院院长杨雅莉向该院执行干警进行动员,呼出的哈气在警灯映照下氤氲升腾。
此刻,15公里外,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张丽珍正站在执行指挥中心大屏前,指挥调度全市二十余家法院开展“拉网式”集中执行。
这一专项行动源于一份红头文件——《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执行实施案件规范化管理的办法(试行)》。文件规定,自2023年12月1日起,河北全省28家中基层法院开始试点实行执行规范化管理工作,一场执行规范化“大练兵”就此展开……
让每寸土地都有“执行管家”
2024年11月,一起骗取出口退税案件的执行“接力棒”被交到保定中院执行组长张全翰手中。
“案件历经三任主办法官,执行时长已达一年半。”仔细翻阅案卷后,张全翰发现,这起案件标的额高达1.23亿余元,被执行人12人,涉案财产分布在保定辖区8个县区30个自然村。2.2万平方公里的保定辖区成了“跑场”,执行团队在数十个地理坐标之间来回奔波,在途时间超过正常办案时间,财产调查处置时间线不断延长。
“执行条线一直存在受理案件数量多、法官办案压力大的情况,执行区域划分不固定导致执行资源浪费,影响案件办理质效。”谈起执行难、结案慢的原因,张丽珍深有体会。河北法院执行案件持续高位运行,且环节多、“精耕细作”难度大,使得一些案件办理存在不规范问题。
2023年,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调研发现,由于部分法院管理不到位导致的消极执行问题较为突出。这一年,河北法院涉执进京赴省信访案件中,反映消极执行的大约占七成,所涉大部分问题为拖延执行和未按规定期限执行。除此之外,选择执行、乱执行等执行不规范问题也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司法获得感。
先进的做法往往发端于问题。
“2023年10月,在借鉴部分基层法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调研论证、征求意见,《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执行实施案件规范化管理的办法(试行)》应运而生。”河北高院执行局局长刘洪波向记者介绍道,执行规范化工作不仅规范了节点管控、立案送达、集约化事务办理等具体办案流程,还创新实行包片执行、“拉网式”集中执行、评查归档等工作模式。
“中基层法院可根据自身辖区特点,在随机分案基础上建立以执行团队包片为主的集约化分案模式。”2024年10月,一场全省法院推进执行规范化工作暨当前重点执行工作部署会,将执行规范化改革的东风从28家试点法院吹到了全省法院,这份红头文件对包片执行的相关规定成为了张全翰破解“低效执行”难题的重要密码。“针对涉案人数多、涉案地广、执行周期长的类案,包片执行加节点管控机制可以说是直击‘病灶’。”张全翰仿佛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这个案件有解了。
按照文件规定,保定中院将执行法官分成三组,分管三个片区。“这起案件涉及30个自然村,恰好分布在三个片区内,执行法官各司其职,分片核查被执行人名下财产线索,核查完毕后将信息报送给我梳理汇总。但在执行过程中,查人找物难的问题随之而来,阻碍了执行脚步。这种情况下,‘执行法宝’的作用就彰显出来了……”张全翰边回忆办案过程,边向记者展示他口中所说的“执行法宝”。
走进保定中院大数据执行指挥中心,33块蓝色大屏占满三面墙,干警的身影仿若沉浮在蓝色深海,屏幕上的执行数据实时动态更新。
第一块大屏,红黄蓝三色清晰展现出保定市包片执行分区情况;第二块大屏,“资金货币类财产,符合扣提半月毕。已扣房土车股权,三日通知限履行……”,执行规范化口诀滚动播放;第三块大屏,执行电子化台账铺展成一张“数字作战地图”,逐乡逐村设立分列表,流程节点记录、财产处置进展、结案方式等板块分列其中。张丽珍介绍,分区图、口诀表和电子台账为做好案头工作提供了抓手。
案头工作解决了,查人找物难等现实问题如何化解?
破解查人找物之困,关键在于打破“执行孤岛”。协同机制为包片执行查人找物提供了便捷,包片执行也倒逼协同机制趋优向好。
“包片执行为执行干警与分管区域提供了联结,法院与当地党委政府和基层自治组织的关系更加密切,执行工作得到了更多外部资源支持,信息能够快速共享,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执行环节无缝对接,极大地促进了执行质效的提升。”刘洪波说,包片执行推动了基层执行“朋友圈”的建立,执行大格局愈发完善。
自此,问题迎刃而解。“包片法官以台账为基础,分别与当地村委会、居委会、公安等部门对接,经过短短三个月的摸排,2025年年初,全部财产线索梳理完毕,目前已全部进入处置程序。”作为一名“执行管家”,张全翰现在感到一身轻松,“包片执行就是为了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执行质效呈几何级数式增长。”
织密解蔽“死角盲区”的执行天网
过去7个月,“居住地北宋营村”“赵刚”“欠款18万元”这些关键词在保定市满城区法院执行法官李哲脑海中反复闪现。
2024年8月,白军申请执行赵刚民间借贷纠纷一案进入强制执行阶段。满城区法院通过网络执行查控,对赵刚的存款、车辆、不动产、有价证券等财产进行查询,却没有查到可供执行的财产。因赵刚涉及案件较多,便故意隐藏行踪,杳无音信,案件即将被纳入终本库。
加快推进“终本清仓”是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指示要求,但在实践中发现,部分案件线上核查无可供执行财产后便被纳入终本库,此类案件需找到突破口“起死回生”。
而3月27日凌晨,满城区法院开展的“拉网式”集中执行成为该案顺利执结的重要转机。
“‘拉网式’集中执行要求院局长主导开展逐乡逐村逐户集中执行行动,对长期未结、落实调度要求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进行线下‘地毯式’清扫搜查。”车窗外浓墨般的夜色被车灯撕开 一道道裂口,李哲一想到“拉网式”集中执行可以破解棘手难题,眼中充满了希望。
一路走走停停,一上午时间,大楼村、市头村的所有存案被“清扫”完毕。
在杨雅莉的指导下,满城区法院执行干警一路上与各属地政府机关、执法部门联系。直至“清扫”到大楼村时,将自己隐匿在院中的赵刚露出马脚。被拘传到法院后,在法官释法说理和强硬执行措施震慑下,赵刚终于将执行款部分履行。
“顺利找到‘老赖’有时需要碰运气,‘拉网式’集中执行覆盖面广、力度大,提升了成功找到被执行人的概率。”苦等了7个月的李哲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本次‘拉网式’集中执行,满城区法院共执结案件7件,执行到位金额10.95万元,拘传被执行人5人,查封房产1处……”中午12点,满城区法院执行干警在保定中院建立的工作群内汇报了“战果”,这份“成绩单”让执行干警的精气神更足了。
春日暖阳洒在会议室每个角落,谈起“拉网式”集中执行的好处,大家都有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开展‘拉网式’集中执行的消息传开后,不少被执行人的心理防线被击溃。他们知道在法院如此严密的全域执行行动下,自己几乎无处遁形,与其被动等待被强制执行,不如主动到法院自动履行。”李哲说,“拉网式”集中执行实现了“执行一片、震慑一方”的效果。
“执行工作规范化可以倒逼审判工作改革走深走实。”杨雅莉认为,除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外,“拉网式”集中执行还有利于调解工作的开展,被执行人在法院执行攻坚的威慑下,更倾向于选择以调解方式化解矛盾,避免案件进入强制执行环节,助力审判工作顺利开展。
“‘拉网式’集中执行与常规执行、交叉执行等执行方式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可以协同开展。”保定中院院长张莉将各类案件比喻成一座金字塔,“‘拉网式’集中执行首要解决的案件类型是金字塔底部的简单案件,金字塔顶端的疑难复杂案件经院局长调度还解决不了的,可以纳入交叉执行等执行方式。多种执行方式结合,简案快办,繁案精办,有效实现案件分门别类精准执行。”
定期“体检”为执行把脉开方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书未列明已采取的财产查控措施,如何解释?”
“案款到账后为何延迟45天发放?是否违反‘一案一账号’管理要求?”
“与不动产登记中心的‘点对点’查控系统为何推进缓慢?存在哪些堵点?”
3月31日,在晋州市人民法院执行指挥中心,每个人都屏气凝神。晋州法院院长聂榆峰的手指在电子屏幕上划过,一个个红色标注刺痛每一名执行干警的神经,一个个犀利问题直击要害、发人深省。而这些问题的暴露,正源于河北法院刀刃向内的制度革新——执行案件评查归档机制。
执行卷宗作为执行工作的“最终答卷”,是执行工作的真实反映和重要记录。执行工作是否依法规范公正进行,能在卷宗中充分反映出来,执行卷宗的审查监管成为做深做实执行规范化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但在过去,“结案即归档”的粗放管理模式让执行卷宗沦为“沉睡的档案”。
2023年10月,河北高院以“每案必查、每卷必验”为原则,在全省28家试点法院推行评查归档机制,并为机制顺利运行设置“三条防线”:交叉评查、领导抽查、定期通报,让执行工作全链条可查、可管、可控。
每月1日是晋州法院每月一度的执行案件评查归档日,执行指挥中心台面上的卷宗常常堆得有半人高,堆积如山的卷宗被拆解为可量化的“体检项目单”——程序合法性核查需精确到文书送达时间戳,财产查控记录必须与执行系统轨迹交叉验证,甚至卷宗页码错乱都将触发预警。
“评查归档机制通过管案手段实现管人目标,院领导作为监督责任人,在内部会议上查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真正做到‘红脸出汗’、警钟长鸣。”聂榆峰向记者介绍机制设立背后的深意。
2023年10月至2024年9月,邢台经济开发区人民法院卷宗一次评查合格率由37.5%提升至73.8%;衡水市桃城区人民法院卷宗一次评查合格率由66.1%提升至94.31%……河北各级法院以卷宗评查归档为依托,找到了可视化的监管抓手。
河北三级法院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和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卷宗评查归档工作,倒逼执行规范、倒逼责任落实,通过程序规范推动实体规范。
“现在,打开卷宗就像打开‘执法记录仪’,每个环节都有迹可循。”聂榆峰桌子上的一摞摞评查表,早已被勾画出密密麻麻的字迹。
“执行规范化的问题尤为重要,既有基础性,更具有整体性,是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发布会上提出,将用三年左右时间持续推进执行工作规范提升,这为全国法院执行规范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河北法院则是这场改革中的先行者。
据统计,自河北法院推进执行规范化工作以来,2024年1月至12月执行完毕率达42%,同比增长6.94%;执行到位率达54.32%,同比增长8.94%。在执行规范化的加持下,多项指标趋优向好。
执行规范化不是把执行锁进保险箱,而是给正义装上指南针。在破与立的淬炼中,河北法院正勾勒出执行规范化建设的“燕赵样本”。
来源:人民法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