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格老师作业要求:

参考里尔克的《豹》,写一首咏物诗。题目自拟,让咏物成为这首诗的整体或一部分,展现出独特的观察与体会。

豹——在巴黎植物园

(奥地利)莱纳·马利亚·里尔克︱冯至/译

它的目光被那走不完的铁栏

缠得这般疲倦,什么也不能收留。

它好像只有千条的铁栏杆,

千条的铁栏后便没有宇宙。

强韧的脚步迈着柔软的步容,

步容在这极小的圈中旋转,

仿佛力之舞围绕着一个中心,

在中心一个伟大的意志昏眩。

只有时眼帘无声地撩起。——

于是有一幅图像浸入,

通过四肢紧张的静寂——

在心中化为乌有。

01江豚

文/乐悠然

咏物诗


最是那一抹神秘的微笑,

扬子江和鄱湖中的精灵。

你穿越了亿万年而来,

见证过亚细亚的沧海桑田,

经受住冰与火的淬炼与洗礼。

你是水中的华南虎,

自然演化的强者,

高居在食物链的顶端。

高峡出平湖,

扬子江被拦腰斩断,

珍稀的白暨豚就此被灭绝。

你成为了长江乃至全球最濒危的物种,

被饿死、被杀死、被毒死,

正成为你挥之不去的梦魇和宿命。

或许有一天,去老爷庙观豚,

可与花莲外海的观鲸豚相媲美,

秀出鄱湖最靓丽、动人的一面。

烟波浩渺的鄱湖,有很多浅浅的港湾,

都是你宁静、不被搅扰的乐园,

鄱湖又是从前的一湖清水。

最是那一抹神秘的微笑,

你跃动的身影常常浮现于游子的梦中。

FZ评:啥是咏物诗呢?跟我一起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对,这就是咏物诗。雷格老师讲,写咏物诗,要用诗歌的眼光观察、体会和想象,提升观察力、感受力与想象力。例诗举的是里尔克的《豹》。

乐悠然的这首江豚相当切题,又有环保和生态保护意识。先介绍下江豚。江豚,在我国即为长江江豚,形体似海豚,头钝圆、吻短阔,眼细小,面部表情似是微笑,因而有“微笑天使”的称号。它也是白暨豚灭绝后,长江中最后仅剩的鲸豚类动物。

本诗起句即由其微笑入手,句式颇有徐志摩风采,接着介绍江豚在自然演变过程中的变化,它曾是湖泊中美丽动人的一面,如今却因人类活动等原因而濒临灭绝,结尾回扣主题,引游子之梦入诗,增加了一丝怅惘和哀愁。

一点修改建议。

一、第二人称叙事,有一种亲切和代入感,有利于抒情、氛围渲染。不过,频繁提起让读者有被打扰的感觉,试试删去几个“你”字,不影响阅读就去掉。

二、“扬子江被拦腰斩断”“被饿死、被杀死、被毒死”这些类似的叙述略显直白,虽是有力控诉,但前者让人感到是不是扬子江出了大事,后者让人觉得这是遭到了系统性虐杀,其他几句亦有类似情况,建议控制一下表达的分寸和节奏。

三、原标题是“咏江豚”,“咏”字去掉,不影响。

02 故园苦笋

文/绝对或者零

咏物诗


它们静卧在白色泡沫箱里,

像一群卸甲的兵。

冰袋正慢慢流泪,

浸湿了山野的旧梦——

那曾是雨雾养大的骨节,

披鳞,怀玉,守着苦修的芯。

如今穿越高速公路的夜晚,

来到我桌前,如一封

未拆的春信。热水烫过,

刀锋剖开:脆嫩,微苦,

而后回味无穷。像极了某个

被突然记起的遥远清晨——

蜂窝煤炉上,铁锅冒着热气,

奶奶的责怪从蒸汽里传来:

“苦?钱才苦!”

FZ评:绝对或者零这首写的是笋,加了一个苦字,又嫌不够加了故园二字,题目分量满满。

这首诗开始对笋的描述十分丰富,“一群卸甲的兵”“雨雾养大的骨节”“一封未拆的春信”,第一是说吃笋要先剥,第二是说其生活环境,第三是言其成熟季节,看似平淡的词语组合起来,令笋的信息量大增,细细读,有味道。

中间提到笋的运输、加工以及食用,胜在言简意赅,点到为止,基本没有闲笔,都卡在点位上,不知是妙手天成还是百般修改,读着味道很对。

结尾之处,由食笋回忆起当年奶奶带责怪口气的教训话语,自有一番生活哲理,有余音、余味。

无修改建议。

03 蓝莓

文/尘尘

咏物诗


被谁偷换了名字?

这山野里的浆果

原本是盛夏的果实

如今

长满在城市的四季

那曾隐在山林间

极低的灌木丛里的野果

轻咬一口

就能染紫舌头的魔力

已在富含花青素、Vc的标签下

消失殆尽

山里人称作的“都柿”

来到城市

竟变得无比硕大与诱人

是被谁偷换了名字?

FZ评:首先,查了一下,在能检索到的资料中,笃斯越橘,又称“都柿”,是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蓝莓也是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前者主产于我国大兴安岭及长白山一带,后者原产北美,近些年来我国亦种引进栽培,这段时间以来甚至有流行在阳台种植、实现蓝莓自由的小众爱好。

除了外形、口感上的差别外,笃斯越橘柔软而不易运输,京东上搜都是果干,而蓝莓则是硬硬的,装在小盒里四处售卖。商家在宣传的时候,常刻意混淆二者,将笃斯越橘称为野生蓝莓,是有些不规范的。

尘尘的这首蓝莓,代表的可能是人们的一种感觉,吃了一口城市里卖的贼贵的什么蓝莓,一尝之下,这不就是从前我们家门口小林子边上长的那种小紫果子嘛,怎么就突然富含“花青素”“Vc”了,小时候吃的时候也没听说啊,咋就突然变成水果中的贵族了?

不过,细查一下,两者还是有区别,也由此想到一件事情。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有段时间到了晚上食堂附近有夜市,售卖各种小吃。

有天夜里去逛,看到有两个师傅在卖一种面食,摊前摆着一个招牌,写着“状元饼”。打眼一看,这不就是我们山东聊城卖的瓜打吗,咋摇身一变,成了“状元饼”了呢?

买了一个,和师傅攀谈了一会儿,一说我也在东昌府区(聊城辖区)待过,师傅哈哈笑了。

“就是瓜打。”

04 小鸟

文/DH

咏物诗


它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变动

被禁锢在高高的屋檐上

寂静的星空是它的无限放大

黑夜是它无声的呐喊

当白天来到时

一群小鸟叽叽喳喳飞过

它张开小嘴却唱不出歌

它展翅高飞却迈不开脚

树低头

看了看它的身世

FZ评:DH这首诗写的是一只受困的小鸟,含蓄而有蕴味。

第一段,我们看到了这只小鸟夜间孤独的身影,“禁锢”“无限放大”“呐喊”均带有一定的压迫和焦灼感。第二段,写到白天来临,小鸟望到同类,自己却无法与之同步,而像一只幽魂只能默默观察。第三段引入树的视角,“树低头/看了看它的身世”,这个很巧妙,点到为止。相较于小鸟,树是寿命更长的生物,见过小鸟以及之前同类,对于它可能的命运自然了如指掌。

这首小诗不长,三段十句,韵味悠悠。

看到这里,或许很多人会问,这只小鸟是为什么被禁锢在这里呢?它是被抓到笼子里了,还是筋骨受了伤,只能躺在屋檐上呢?

诗人没有说,也没有必要说,李白写“飞流直下三千尺”,也没说这是万有引力。诗歌本质上还是抒情达意,用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来苛责诗人、诗歌,意义不大。

一点修改建议,第二段的文字,可再凝练一些。

05唐琴—大圣遗音

文/童画

咏物诗


它身形挺拔,细小的皱纹

也改变不了紫檀坚韧的品质

檀木香气幽幽,缠绵丝弦

五音流淌过诗仙的指尖

滋养过帝王的灵魂

七弦震颤着华夏的呼吸

最终却在末代宫廷的角落里呻吟

曾经的《高山》,曾经的《流水》

余音仍在大殿回荡

回声惊醒了新时代的匠人

他们用匠心守护了永恒的回响

让千年清音在现代时空里流转

他们还原了它应有的品质

清脆,松透,九德俱全

FZ评:战国时代宋玉有一篇《笛赋》,从笛子的材料竹子写起,在哪里生长,被懂行之人识得,经匠人制作,为大师所演奏,一曲吟过,“声淫淫以黯黮,气旁合而争出。”表面上是写乐器,实际是以笛子的视角以一种纵切面的方面展示了笛子的生命历程,也隐喻着人生遭际、时代变迁。

童画的标题用的是“唐琴”,同时提示“大圣遗音”。细查,唐朝被认为是琴文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传世唐琴为后代们乐者们梦寐所求,而大圣遗音便是现存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唐琴之一。

据载,此琴被发现于清宫养心殿,曾被认为是破琴一张,而经文物鉴定专家识为唐琴,曾用于当时唐朝宫廷演奏,经专人修复,成为鉴定唐琴的标准器。

了解这些,再去看童画的《唐琴》便分明许多。

第一段,写此琴经历的历史变迁,见过帝王、服务过诗仙,最终沦落到末代皇廷。第二段,写此琴经过新时代工匠修缮,千年清音又再流传。

修改建议,结尾略显直白。先查了下,所谓琴之九德,分别为:奇、古、透、静、润、圆、清、匀、芳,以“九德俱全”来结尾,仿佛说这个小伙子是“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标准是高了,味道就差了,可以考虑用更感性些的表达。

06 那只鹰

文/桥秋羽

咏物诗


那只鹰,

梦想飞过最高的山,

看最蓝的大海。

梦想飞进宇宙,

探索魔幻的天堂。

谁知风沙迷糊了双眼,

跌落了稚嫩的翅膀。

它曾无数次挣扎,

无数次失败,

无数次悲鸣,

无数次对天长啸。

山谷只留下自己的回音!

那只鹰,

历经千锤百炼,

终于学会了飞翔!

不去那喧嚣的闹市,

不去那清冷的村庄。

那只鹰,

也曾在人群中站一站。

人类只看见它的辉煌,

却不知道它历经磨难

留下多少暗伤。

人类有嫉妒有诽谤,

有微笑也有冷面寒霜。

最可恨的是那

交头接耳的阴谋,

深藏不露的战场。

真的不想再浏览。

那只鹰,发现了人间

是个可笑的地方。

它抖一抖失望的翅膀,

向天空翱翔。

FZ评:桥秋羽这首也特别切题,诗人以鹰为象征,讲述了一个关于梦想、挫折、成长和反思的过程,有一点儿英雄主义,也有一点儿看破红尘、睥睨世俗。结构清晰,过程完整,结尾展翅高飞,有一股洒脱。

不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意见如下。

第一,用字用词,还需“千锤百炼”。比如第二段中用了四次“无数次”,这样的表述失之单一刻板。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里面有大小两只兔子,在表达自己有多爱对方,其中一只说:“我的手举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另一只说:“我爱你,像这条小路伸到小河那么远。”直到经典的那句:“我爱你一直到月亮那里,再从月亮上回到这里。”给爱一个具体的尺度,比说“我爱死你了”有意味多了。

第二,诗中鹰的感情变化的变化显得比较机械,缺乏一定的深度,有点儿为了嘲笑而嘲笑的感觉,这可能源于对于对立面的描述过于直白,到底是什么“阴谋”,又是如何“深藏不露”,显得较为空泛,其他相关细节亦如此。

07罂粟花(节选)

文/鱼之介

咏物诗


不要伸出你的纤细小手

去堵汩汩血流

因我自己也摸不到伤口

抹去唇上万劫的冰吧

加入鼎沸的叫嚷

你的心里筑满桃金娘的坛

坛中瘴气恒久不衰

嘲笑我与阳痿作减法

嘲笑天堂与地狱的总和

你的长发是悲剧的长河

你在听其中哪支涌泉啜泣

盲童的爱箭射入谁的颅骨

你的酥胸是谁的墓石

盖着破旧旗帜

我挚爱的罂粟花

是一株黑色古柏

从预示的地平线升起

FZ评:相较于其他几位作者,鱼之介的这首明显更有视觉冲击力和来自词语的张力。其他诗人是在沿河而行一路素描,而鱼之介便是在开着气垫船离地三尺凌空采摘了。

“万劫的冰”“桃金娘的坛”“与阳痿作减法”“天堂与地狱的总和”“盲童的爱箭”“酥胸是谁的墓石”,这些用词大胆突兀,打破逻辑与常规,透露着磨难、衰败、死亡和欲望的气息,直到最后罂粟花升起,才给了全诗一抹亮色,这是本诗的优秀之处。

翻看很多大诗人优秀诗作,经常见其思接千载,神通万里,意象奇崛而境界阔大,鱼之介的风格明显有这个特点,假以时日,多予学习浸润,难保不成为个大诗人。

不过,意象过多让人有堆砌之感,可否尝试删除一部分,找到那个注入个人情感最强烈的意象重点描绘呢?上十碟小食,每份都仅一小口,不如一份大盘鸡更能果腹。

原作三首,我取其一,亦希望作者下回提交最好的那首、那段,要敢于放弃。原分节标题是“小手”,删除“小”无妨,甚至“手”也可删除,直接冠名“罂粟花”即可。

08锦鲤—游荷花亭

文/剑剑

咏物诗


它们向我游来,成群结队

我拿着鱼粮,走向河边

抓着一把又一把的鱼粮

朝着河里扔向它们

这如同一首欢呼曲

它们跳出水面,又潜入水底

它们配合着我的动作

我看着那些鱼儿也欢呼着

我走向另一边河岸

它们也走向另一边

直到这首欢呼曲的停止

我才慢慢离开这里

FZ评:剑剑这一首,特别有生活气息,写的是一趟喂鱼之旅。这标题,学里尔克这也太到位了哈。

诗人来到荷花亭,撒下一把鱼食,引得锦鲤来食,鱼口在水面张翕,如同人类欢呼,很有画面感。诗人转到河岸另一侧,锦鲤亦跟随,直到离开。

整诗轻快、满足,人和鱼之间自在、闲适,没有闲笔。让人想起那首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问题,作业要求是咏物诗,写喂鱼这一场景则咏物成分不足,感觉尚未开启故事已经结束。锦鲤色彩鲜艳,有一定的观赏性,常被认为是幸运的象征,可以进行适当挖掘。

09 雏燕

文/李茂林

咏物诗


几个小脑袋

叽叽喳喳地挤在一起

天空中有个粉红色蝴蝶在飞

两只小狗在地面上追着几个小孩子

大燕子最近几天

从远处带回来的露珠越来越甜

几个小脑袋又叽叽喳喳地挤在一起

咱们什么时候飞出这个家园

几个小脑袋的美梦多了许多

窝里的世界浅了,淡了

咱们明天飞出去吧

去哪都中

FZ评:茂林兄这首,写得有几分童趣。

第一段,捕捉了雏燕的形象与活力,加入“蝴蝶”“小狗”“小孩子”,让整幅画面立体了起来。第二段,瞩目于窝里的小燕,在老燕培育下,渐渐长大,想着离开家园。第三段,写“窝里的世界浅了”,暗示小燕长大,窝里容不下了,决计飞出去。尤其结尾一句“去哪都中”,有一点儿地域方言的特色,同时又有一股闯荡的洒脱气息。

整体来说,这首小诗浅显易懂而富生活情趣,比起将诗写得含糊晦涩,倒不如这样清晰明了,免去许多麻烦。

小建议,第一段最后一句可改为“地上两只小狗跟着小孩子”,一是简练些,二是狗追孩子让人紧张。第二段第二句可改为“从远处带来的食物越来越乏味”,如此便有一层因果,小燕子想丰富下口味,想离开了。第三段第二句的“淡了”,可改为“窄了”,更贴合实际情况。

三处细节调整,谨供参考。

10钢铁

文/钢火熊诗

咏物诗


迸发的火焰,像盛开的花

火红的钢铁,来自于很久的沉默

褪去衣服,像褪去一段冬天

握住铁锤,如拧紧发条

真正的重量是沉淀

它们诞生于石头之中

布满伤疤,释放花火

流动蹒跚于隙缝

尔后,离开台面

就像离开昨日的自己

FZ评:钢火熊诗这首挺好的,难得他废话这么少,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我家是钢厂的,从小见过高炉、炼钢,见过通红的钢水和钢锭,所以看这首诗也比较有感触。

炼钢,不仅需要矿石,而且需要废钢材以及其他辅料。那是一个震撼人心的过程,一堆黑乎乎、锈巴巴的原材料,经历了一番红通通的燃烧、液化,最终浇铸冷却成为玄青冷峻的钢材,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钢火熊诗这回写的,都快要不像他写的了,简明扼要,抓住了铁矿石的来源及变化,点明了钢铁的淬炼过程。“迸发”“褪去”“握住”“流动”等动词的使用,让整首短诗火热而不失动感。尤其起首四句,写得很有特色:迸发的火焰,像盛开的花/火红的钢铁,来自于很久的沉默。“很久”,可改为“长久”,不改亦可。

由钢铁的生产,我们可以联想到的是人生的淬炼,有时长久的沉默,确实是为了有朝一日像钢花一样绽放,最后是,“离开昨日的自己”。

11 猫

文/方政

咏物诗


它跳上餐桌,又转身跃至冰箱,

脊背耸动着找寻那只鹦鹉,

吃掉饶舌客,咽下那团凄厉,

把五彩羽毛铺满天空。

结果,它的眼神还是在

客厅巡狩和阳台瞭望中熄灭了。

这离不开疆域的王,只得

一步步将宇宙嵌入趾缝。

午后阳光贡献的树影

让它警觉,藏身显示器后,

直到婆娑消失,再次攀上高点,

帝国空旷,灰尘在加冕。

FZ评:家中猫咪喜欢在屋子里巡逻,先是电视机柜,然后是餐桌、冰箱、沙发,最后回到电脑桌下的小窝里。

如果卧室门打开,它会第一时间跑到阳台,跳上铁架,瞭望河边的花草、人群,阳台一侧向东,早上便可晒到太阳。有一回,在阳台卧着的猫咪突然脊背耸动,以为出了什么事,同向看去,原来是枝头落了鸟儿,正在鸣叫,许是激发了它的天性,隔着纱窗盯了很久。

我在家,常坐在电脑椅上。这时,除了例行巡逻外,有时猫咪会停在倒数第二站,站在沙发靠背上对着我看,那股劲儿,特别像网上“暗中观察”的表情包。

午后时分,客厅会有少许阳光,夏天常有树的影子布于墙上,随风摇动。

这时,它便不接近沙发,大概认为那是陌生的东西,胆怯地跳上电脑桌,屁股对着我,倚着显示器看那光影变动。

养过猫的朋友大概懂,猫咪们对于活动的东西尤其好奇,一个红色激光笔红点便能引它跑上大半个钟头,这种墙上的光影晃动,多半也会让它们感到惊奇。

说到这里,家中从前还有一只老猫,它不爱巡逻,喜欢攀岩。具体来说,就是跳上餐桌,然后转过身跳上冰箱,爪子落到冰箱后要再往上迅速伸出,划拉两下,猫呜一声才攀上。

冰箱顶上除了一个红酒架外,铺了一层报纸,老猫便会卧在上面,眯缝着眼盯着下界,天神般睥睨下界的生物,直到肚饿。

现在的这只猫咪只会巡逻,不识攀岩,因此便少了一点被庇佑的安全感呢。

我觉得,这一回我写得是最符合雷格老师要求,毕竟豹子也是猫科动物,论起来算亲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