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早就知道近亲不能繁殖后代,为什么?

因为人体中隐匿着众多隐性基因,其中不乏隐性致病基因。倘若体内同时存在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便会被 “压制”,不会表达出来,因而我们在外观和健康状态上与常人无异。



然而,一旦两个隐性基因相遇并结合,繁殖出的后代极有可能携带致病基因,且病症会显现出来,血友病便是典型的例子。

血友病又被称作 “皇室血友病”,在欧洲皇室中极为常见。

它本质上是由隐性基因引发的疾病,由于欧洲皇室近亲结婚现象频繁,致使这一隐性基因的性状在皇室后代中大量表达,众多皇室成员深受其害。



直至生物技术取得显著进步,我们才深刻认识到近亲繁殖可能引发的遗传疾病问题,这也促使许多国家纷纷立法禁止近亲结婚。

令人称奇的是,动物虽不具备人类的智慧,却仿佛天生就懂得规避近亲繁殖。

以狮子为例,成年后的雄狮会毅然离开自己出生的种群,通过挑战其他狮群的狮王,从而加入新的群体。而在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则是成年女性离开家族,融入另一个家族。



无论是雄性离开家族,还是雌性另觅家族,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防止近亲繁殖。然而,人类的一些行为却打破了动物界这种自然形成的规律。

上世纪,加拿大多伦多一位爱猫人士家中的猫咪产下了一窝小猫,奇特的是,这窝小猫几乎都没有毛发。

这位敏锐的猫主人立刻意识到,这或许是培育无毛猫的契机,如此一来,那些对猫毛过敏却又热爱猫咪的人,也能拥有自己的宠物猫了。

为了培育出无毛猫品种,他挑选了这窝小猫中毛发最为稀疏的一只,让它与猫妈妈进行交配,由此诞生的后代便是加拿大无毛猫。这种猫因基因突变,全身几乎没有毛发,皮肤多有褶皱,但极具弹性。



不过,这种独特的外貌并非人人都能接受,有人觉得它们长得像外星人,实在称不上可爱。

在自然环境中,加拿大无毛猫的生存面临重重困境。野外环境复杂多变,没有毛发的遮挡,它们难以保持体温,在寒冷的季节很容易被冻死。

而且,稀疏的毛发无法帮助它们有效隐藏自己,这使得它们追踪猎物的能力大打折扣。但在人类社会中,这种猫却备受青睐。

一部分人喜爱猫咪的陪伴,却厌烦打扫猫毛;还有些人对猫毛过敏,加拿大无毛猫的出现恰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尽管加拿大无毛猫深受一些人喜爱,但猫协会却拒绝承认这个品种。

原因在于,加拿大无毛猫是回交的产物,其体内携带了大量致病基因。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幼崽死亡率高,并且对环境的感知能力也有所下降。

为了改善加拿大无毛猫的基因状况,一些育种者耗费了近 30 年的时间,先将加拿大无毛猫与普通猫繁育,使其后代拥有更多健康基因,之后再通过杂交的方式,让它们重新变回无毛猫。经过如此繁杂的过程,目的就是让这种猫携带更多健康基因,以避免基因疾病。



2008 年,国际猫协会终于认可了这个品种,加拿大无毛猫也正式更名为 “斯芬克斯猫”。

回交,作为近亲繁殖的一种方式,虽然给动物带来了不少痛苦,但若运用得当,也能为生物带来诸多益处。在地球上,许多生物由于各种原因濒临灭绝,甚至有不少物种已经面临功能性灭绝,现有个体数量难以支撑种群摆脱灭绝的危机。此时,回交便成为了拯救它们的一种可能手段。

以伍德苏铁为例,这是一种雌雄异体的植物,目前全球仅存一棵雄树。

一旦这棵雄树自然死亡,伍德苏铁就会宣告灭绝。为了保护这一物种,回交成为了唯一的希望。具体做法是让伍德苏铁与其他苏铁杂交,将产生的后代继续与伍德苏铁回交,如此重复 4 - 5 次,便能培育出基因与伍德苏铁极为接近的品种。



此外,我们日常食用的许多植物品种,也是通过回交培育而来。从这个角度看,回交对生物既有伤害的一面,也有造福的一面,关键在于人类如何合理运用这项技术。

回交作为一种育种手段,对于动物而言,通常应尽量避免。

因为动物具备神经系统,能够感知疼痛,而回交往往会提纯隐性致病基因,导致后代患上遗传性疾病,严重影响动物的生存。但在特定条件下,回交又能发挥积极作用,比如保护濒危动物,延缓它们灭绝的脚步,同时还能保留动物的有利性状,大大加快育种进程。



人类让动物进行回交,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期望的性状,满足特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合适的情形下,确实能够为生物的生存和延续提供帮助。

我们必须谨慎权衡回交的利弊,在追求人类利益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实现科学技术与生物保护的平衡发展。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