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大顺军首领、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不久后,清军在山海关附近之一片石战场重创李自成10万精锐,旋即入主京师,李自成被迫逃往西北。彼时,江南尚处于明廷控制之下,清军刚入关,主要精力在打击李自成残部上,一时无暇南顾。
朱由检殉难的消息传到陪都南京,南京的文武百官决定重新册立皇帝领导抗清运动。当时在南京附近,又符合条件的人选有崇祯的侄子福王朱由崧以及崇祯的堂叔潞王朱常淓。按照明太祖制定的《皇明祖训》中规定的皇位继承原则“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原则,在朱由检和明光宗朱常洛(朱由检的父亲、朱由崧的大伯)两支都绝嗣的情况下,朱由崧的血缘关系最近,是帝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然而,当时南京的官员中以东林党人为主,他们惧怕朱由崧上位后反攻倒算(在万历年间,东林党人在立储问题上,得罪了朱由崧的父亲老福王朱常瀛)。于是,东林党人以福王不贤为由,坚决拥戴血缘关系较远的潞王朱常淓为帝。在此背景下,朱由崧只得寻求军方的支持,朱由崧以高官厚禄为条件换取了凤阳总督马士英以及江北四镇的支持,成功入主南京,成为南明第一位皇帝,是为南明弘光皇帝。
朱由崧上位后,江北四镇随之做大,并成尾大不掉之势。但朱由崧并没有清算东林党人,反倒是东林党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找茬”,甚至联络镇守武昌的左良玉“清君侧”,以至于长江防线崩坏,清军轻易突破长江,并于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攻陷南京。在城破之际,朱由崧仓皇出逃,企图到忠于南明的军阀刘泽清军中避难,继而继续领导抗清事业,可惜,后来刘泽清战死,朱由崧也被清军俘虏,朱由崧拒绝投降清军,被清军杀害,算是用生命捍卫了作为帝王的最后一丝尊严。朱由崧被俘杀后,东林党人终于实现了朱常淓监国(代领皇帝)的愿望,邹太后(朱由崧嫡母)也从抗清大局出发,承认了朱常淓的正统地位,朱常淓顺利在杭州称监国。
“尔亲为叔父,贤冠诸藩。昔宣庙东征,襄、郑监国,祖宪俱在,今可遵行。”
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清军逼近杭州,东林党人陈洪范、张秉贞不思抵抗清军,反倒劝说朱常淓开城投降(劝潞王勿战,郊迎清兵)。楚王朱华壁闻讯后,劝说朱常淓要坚持抗战到底,并称述当时的形势并非不可为,只要守住杭州,等待各地勤王之师,便可以大破清军,扭转局面。
“国祚悯凶,至于此极。抚膺北睇,何以为生?以殿下之贤,远近所闻,天下绝智殊力,方将凭附以起。周之孙子,能无眷然,宋人半壁,亦尝有年。况闽、粤、滇、蜀,延袤万里,犹吾故物。失今不为,时事一去,万事不复。他日求尺寸地为死所,岂可得哉?今国安并数万屯西郊,方请命,而鸿达溃卒尚可集,发布政司存金,益以盐运司所贮,无烦征比。此五营额兵,出东义皆健,又招募良人,当一日至,线索在手控纵间耳。”
可惜被清军吓破了胆的朱常淓哪里还有战斗下去的意志,甚至在守军与清军激战时,朱常淓还在城墙上公然向城下的清军空投食物和金银财宝,此举彻底摧毁了守军的战斗意志。六月十三日,朱常淓这位被东林党人“包装”出来的贤王,毫不犹豫地打开了杭州城门,清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夺取了这座江南重镇。随着南京和杭州的陷落,清军成功夺取最精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此后虽然反清运动高涨,但清军最终都能反败为胜,其根本便在江南地区的财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