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沁阳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在明代称为河内县,是怀庆府的府治。在市内北寺街薛街一号,有一座占地近千平方米的纪念馆,里面的主人公朱载堉,被著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尊称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除了律学家、历学家和音乐家的身份,以及创造了那大名鼎鼎的十二平均律以外,朱载堉还有另一重身份:他是大明的郑王世子,而且还极其高风亮节地让掉了郑王的继承权。
朱载堉塑像
那么朱载堉为何要让爵,历代郑王又有哪些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第一代郑王
- 郑靖王朱瞻埈
朱瞻埈,仁宗朱高炽次子,生母李贤妃,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封为郑王。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仁宗皇帝突然驾崩,当时皇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郑王兄弟的亲二叔汉王朱高煦则在封国山东乐安州蠢蠢欲动。危难关头,皇后张氏挺身而出,一面急召太子回京即位,一面命郑王监国。
汉王朱高煦剧照
太子顺利即位,即宣宗。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汉王起兵造反。吸取了靖难战争的教训,宣宗决定御驾亲征,居守北京的重任就落在了郑王,以及已经升格为张太后的嫡子襄王朱瞻墡肩上。
己巳,命郑王瞻埈、襄王瞻墡居守。敕广平侯袁容,武安侯郑亨,都督张升、山云,尚书黄淮、黄福、李友直协同赞辅。—《明宣宗实录卷之二十》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八月,郑王朱瞻埈正式之国凤翔府(今陕西宝鸡)。郑王在北京的时候两度监国,还曾代表兄长回南京祭祀孝陵,可见既有能力又深得信任。
然而到了封国以后,朱瞻埈却如同换了一个人,不但逼走以“端谨公勤”闻名的凤翔府知府韩福,甚至还多次杖死府中下人。
张太皇太后剧照
郑王患有风疾,自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起甚至到了不能管理府事的地步。当年十月,朱瞻埈的嫡母太皇太后张氏病危,临终前召在外诸王:郑王、襄王、荆王和淮王入京,其中唯有郑王因病无法成行。当年十二月,郑王妃张氏去世,此时在位的英宗朱祁镇决定让叔父迁国怀庆府。
癸丑,致书郑王瞻埈曰:“近闻叔有疾,及子女宫眷亦多不安,此必水土不相宜也。叔往年欲移国怀庆,今命有司于怀庆建立王府,待其完日奉报移居。府中所缺军校,已令河南有司佥补。叔其善加调摄,早遂痊安,以副亲亲之心。”—《明英宗实录卷一百一》
正所谓天道有轮回,朱瞻埈此前在封国胡作非为,故而缠绵病榻之际,世子朱祁锳也对他不孝。
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五月,朱瞻埈去世,享年六十三岁,谥曰靖,谥法“恭已鲜言”曰“靖”。
第二代郑王
- 郑简王朱祁锳
朱祁锳,郑靖王嫡长子,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封为郑世子,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袭封郑王。
明代亲王府复原建筑
早在封国于凤翔府之时,由于父王病重,朱祁锳不但代管府事,还在主持迁国之时表现得体。
壬戌,郑世子祁锳奏:“迁国怀庆,道经秦府。叔王必遣人郊迎,臣欲入府见叔王。”上许之。—《明英宗实录卷一百十二》
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正月,郑世子妃韩氏去世,此事就此成为朱祁锳人生的分水岭。
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九月,朱祁锳因为“弃妃立妾”,和挑拨他作恶的弟弟泾阳王朱祁铣,一起被召到京城进行戒谕。这里的妃,指的是世子继妃张氏。
英宗朱祁镇剧照
到了京师之后,英宗发现世子在其父卧病期间“既不躬侍汤药,又减去衣食”,只顾着和弟弟泾阳王“作乐酣饮”,怒斥其“不仁不孝,无礼无义”,决定将二人留在京城读书习礼。朱祁锳吓坏了,表现得格外谦逊守礼,终于在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正月得以重返怀庆府。
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世子继妃张氏自尽,实际上是被世子逼死。英宗闻讯之后大怒,命太监萧敬持敕符召朱祁锳进京面圣,不出意外的话会将其废黜。但是随着皇帝在不久之后驾崩,世子幸运地躲过一劫。
己巳,郑王瞻埈奏:“世子祁锳妃张氏因挞婢有伤,惊惧自缢。”上览奏,疑其事有不实,遣中官察之。中官言世子实嬖于婢。妃为所譛,置别室不相见四年,及是纵群婢凌逼至死。上怒,命太监萧敬持敕符往召祁锳。—《明英宗实录卷三百五十九》
紫禁城皇宫
而在袭爵之后,朱祁锳和长子郑世子朱见滋、第三子盟津王朱见濍的之间的关系,却势同水火,令人难以理解。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八月,朱祁锳去世,享年六十岁,谥曰简,谥法“平易不訾”曰“简”。
第四代郑王
- 郑康王朱祐枔
朱见滋,郑简王嫡长子,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封为郑世子,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四月去世,终年二十八岁,谥曰悼僖。
宪宗朱见深画像
朱祁锳“禀性急躁,喜怒不常”,朱见滋则“性亦刚烈,子道少尽”,于是郑简王拖着不给儿子请封择配,遭到了当朝皇帝宪宗朱见深的严厉警告。
自今宜痛加改悔,笃叙天伦,为长子请封择配,即便具奏施行。毋徇一己之私,毋惑下人之议。且王独不见临川王父子之事乎?义不两全,虽悔何及?—《明宪宗实录卷八十》
宁藩临川王朱磐熚,因为和长子朱奠埨不和,结果双双被废为庶人。
朱祐枔,悼僖世子嫡长子,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封为郑世孙,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袭封郑王。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九月,悼僖世子被追封为郑王,谥曰僖,谥法“小心畏忌”曰“僖”。朱祐枔奏请出城拜谒父王坟园,以彰显朝廷给予的荣耀,得到了当朝皇帝孝宗朱祐樘的特许。
癸亥,追封故郑世子见滋为郑王,谥曰僖。嗣郑王祐枔因乞出城诣坟所,奉安所赐册宝于享堂内,以彰恩典。许之。—《明孝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四》
孝宗朱祐樘画像
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二月,朱祐枔去世,终年三十四岁,谥曰康,谥法“温柔好乐”曰“康”。
- 郑懿王朱祐檡
朱见(氵貢),郑简王第四子,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封为东垣王,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去世,终年四十岁,谥曰端惠。
朱祐檡,东垣端惠王嫡长子,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袭封东垣王,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进封郑王。
郑康王无嗣,且无兄弟,围绕着由谁来进封亲王,郑藩内部爆发了一场激烈的冲突。郑简王共十二子,在嫡长子郑僖王、嫡长孙郑康王去世之后,郑藩大宗绝嗣。次子早夭,第三子朱见濍原封盟津王,后以罪革爵。第四子即东垣端惠王,虽然也受到过“禠冠服”的处罚,毕竟并未革爵,所以按照一直以来的惯例,应该由现任东垣王朱祐檡进封为郑王。
郑简王一脉世系图
然而此时郑简王夫人张氏跳了出来,指责东垣端惠王有罪,其后代不该袭爵。郑王一爵,应该由自己的儿子,郑简王健在诸子中伦序最长的繁昌王朱见寖来袭爵。
简王夫人张氏知祐檡当袭,輙奏见(氵貢)生时有罪殁,不宜封,欲夺王爵以与其子见寖,而见寖于庶实为次九。事下镇巡等官查,议皆归祐檡。张氏奏辩不已,上命礼部于宗人府查玉牒伦序以闻。及奏上,乃以王爵与祐檡。—《明武宗实录卷三十三》
为了维护纲常伦序,当朝皇帝武宗朱厚照最终驳回了张氏的奏请,命东垣王朱祐檡进封郑王。但由于是“旁支袭封”,岁禄由原来的一万石降为五千石。
武宗朱厚照画像
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十一月,朱祐檡上奏朝廷,请求追封其父为郑王,以便于“入庙岁祀”,遭礼部驳回。此后的两年时间内,朱祐檡为了此事又连续三次上疏,始终未能得到礼部的通融。
礼部屡覆郑王以旁支入继亲王,不得顾其私亲。诏如议。至是复以为请,下礼部议以郑王恳疏虽出于孝,然非以礼事其亲者,执议如初。诏曰:“既于礼有悖,其已之。”—《明武宗实录卷一百十五》
眼见得追尊生父无望,朱祐檡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请求让自己庶长子朱厚炯袭封东垣王,以奉端惠王祀。这次礼部没有阻挠,但朱厚炯因为年龄关系,直到四年以后才正式袭爵。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朱祐檡去世,终年四十岁,谥曰懿,谥法“柔克有光”曰“懿”。
结语:郑懿王最大的遗憾,无疑是没能追尊亲爹为郑王。如果一直是武宗在位,这个问题似乎是无解的。然而就在郑懿王去世的那一年,武宗皇帝驾崩,遗诏堂弟朱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入继大统,即世宗。
世宗朱厚熜画像
说起来世宗和郑懿王的情况很像,武宗之父孝宗、世宗之父兴献王,都是宪宗的儿子。而郑康王之父郑僖王,郑懿王之父东垣端惠王,都是郑简王的儿子。郑懿王之所以能袭爵,是因为郑康王无嗣且无兄弟。而世宗之所以能即位,也是因为武宗无嗣且无兄弟。
所以世宗在即位之初,面临的挑战和郑懿王一样:不能追尊亲爹。经过大礼议之争,世宗击溃了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文官集团,将亲爹追尊为皇帝。受此红利影响,东垣端惠王在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被正式追封为郑王,谥曰定,谥法“纯行不爽”曰“定”。
回到本文开头,朱载堉即郑懿王嫡长孙,他为何要让爵呢?我们放在下篇之中再讲。